郑州市西大街,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静静地盘踞在管城回族区的大地上。它东起管城街,西至人民路,犹如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隧道。这条街道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更是郑州市商业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之一。
站在西大街与顺城街的交汇处,你会看到两座栩栩如生的雕像,仿佛穿越时空而来。这两座雕像,正是北宋时期着名文学家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北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 年),这一年对于苏轼和苏辙来说意义非凡。他们兄弟二人一同参加了制科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双双登科。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节度判官的职位,而苏辙则留在京城等待其他任命。
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时刻,苏轼却不得不面临与弟弟的分别。这是他们生平第一次离别,心中自然充满了不舍和感慨。然而,为了各自的前程,他们不得不踏上不同的道路。
苏轼的赴任之地凤翔府距离京城汴梁有一段距离,大约 140 里。在这寒冷的冬季,苏辙不顾严寒,毅然决定亲自送哥哥一程。他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从汴梁出发,一路护送苏轼到郑州。
这段路程虽然不长,但对于兄弟二人来说,却是一段充满温情和离别的旅程。他们一路交谈,回忆着童年的趣事,分享着彼此的梦想和抱负。然而,随着距离的拉近,离别的愁绪也越发浓重起来。
当他们终于抵达郑州时,苏轼和苏辙都明白,分别的时刻已经到来。尽管心中有万般不舍,但他们都强忍着泪水,互相道别。苏轼叮嘱弟弟要照顾好自己,而苏辙则嘱咐哥哥在异地要多加保重。
最后,苏轼骑上马匹,缓缓离去,留下苏辙在原地久久凝望。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飘落,仿佛也在为这对兄弟的离别而感伤。
苏东坡写了一首诗,兄弟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宋仁宗嘉佑二年,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可谓是星光熠熠,人才辈出。在这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长河中,这一科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
当我们看到这些名字时,便足以感受到这一科的辉煌。苏轼、苏辙这对兄弟,他们的文学才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载,这位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流思想家,他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几乎每个读书人都耳熟能详;程颢、程颐这对兄弟,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是深远而持久,是程朱理学的主要开创者。
不仅如此,这一科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人物。曾巩,他的文学成就同样不容忽视;曾布,在政治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吕惠卿,以其卓越的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章惇,也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而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六家与这一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其中,苏东坡兄弟和曾巩,这三家更是直接出自这一科。不仅如此,他们的父亲苏洵以及这一科的主考官欧阳修,也都与这一科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此一来,正好凑齐了宋代的五家唐宋八大家。
剩下的一家则是王安石,他在嘉佑三年(1058年)时,被调任为度支判官。随后,王安石进京述职,并呈上了一篇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这篇文章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变法主张,为后来的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可以说,宋仁宗嘉佑二年的这一科,可谓是人才济济,汇聚了众多顶尖的人才。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无论是文学、政治还是思想等方面,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仙扎堆下凡,保赤脚大仙下凡的宋仁宗,不会是真的吧?!
让我们一起读,“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畅想一下那个年代!
有没有遇到神仙一样的大儒于云端翩翩漫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