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金水区兴达路街道马渡村,位于黄河南岸。即为泥马渡康王所在地。
“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有多个版本,而流传最为广泛的则是发生在北宋末年。当时,康王赵构被派往金营充当人质,金兵押送他一路北上。然而,就在途中,赵构设法逃脱了金兵的控制。
赵构一路狂奔,他疲惫不堪,只好在崔府君庙中过夜。在睡梦中,他竟然见到了一位神人,神人告诉他金兵即将追来。
诗人辛弃疾的《南渡录》记载: 康王质于金 ,与金太子同射。 康王三矢俱中, 金人以为此必拣选宗室之长于武艺者冒名为之,留之无益,遣还。 康王得脱,奔窜疲困,假寐于崔府君庙中,梦神人曰:“ 金人追及,速去之。已备马于门首。” 康王惊觉,马已在侧,跃马南驰。既渡河而马不复动,下视之,则泥马也。
这一传说充满奇幻色彩,与南宋开国皇帝赵构的命运紧密相连。康王赵构曾作为人质前往金国。在与金太子一同射箭时,赵构展现出非凡箭术,三矢皆中。金人对此大为疑惑,觉得这定是宋朝挑选的擅长武艺的宗室子弟冒名顶替,留着他也没什么用处,便将其遣返。
赵构得脱后,一路奔窜,疲惫不堪。行至崔府君庙时,他实在困倦,便在庙中假寐。恍惚间,梦到一位神人对他说:“金人就要追来了,赶紧离开,门首已经为你备好马。”赵构从梦中惊醒,果然看到一匹马就在身旁。他来不及多想,跃上马背,向南疾驰而去。待渡过河后,那匹马突然不再动弹。赵构下马查看,惊奇地发现刚才助他逃生的竟是一匹泥马。
这个传说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背后却反映了一些历史现实与民众情感。从历史角度看,赵构在南宋建立初期,面临着极为复杂严峻的局势。北宋灭亡后,国家山河破碎,人心惶惶。赵构作为皇室成员,肩负着重建宋朝统治的重任。“泥马渡康王”传说的出现,或许是南宋百姓渴望出现一位能拯救国家于危难的君主,因而赋予赵构这一带有神异色彩的经历,以此来神化他的形象,为南宋政权的正统性提供一种精神层面的支撑。
从文化层面而言,这一传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众对神灵护佑的信仰。在古代,人们面对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和巨大的困难时,往往寄希望于神灵的庇佑。泥马渡康王的情节,正是这种信仰的一种体现。同时,它也反映出民众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一种情感加工。在民间,人们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这一传说不断丰富和完善,使其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历史在民间传播过程中的演变与再创造。
“泥马渡康王”传说虽不能作为严格的历史事实看待,但它却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民众心理和文化氛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段饶有趣味且富有内涵的篇章。
在中国的道教神仙体系中,“崔府君”这个角色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深受民间百姓的敬仰。
崔府君的姓名是崔珏,字子玉,他生活在隋、唐时期,籍贯是鼓城县(现今河北省晋州市老城区)。
关于崔府君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为着名的是他在宋朝时期的事迹。据说,当时金兵南下,局势危急,而崔府君却显灵帮助了康王赵构,使其能够顺利逃脱金兵的追捕。这个传说被称为“泥马渡康王”,成为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此外,崔府君还有显圣挡驾的传说。在历史上,他先后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宋哲宗赵熙、宋高宗赵构、金章宗完颜璟以及元成宗铁木尔等多位帝王的加封,可见其地位之尊崇。
而提到崔珏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会想起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崔珏以地府首席大判官的身份出现,当唐太宗李世民魂游地府时,他多次出手相救,为李世民排忧解难,展现出了他的神通广大和善良正直。
“天枢拱北辰,地轴趋南曜。神灵随默佑,泥马渡江潮”。(注:《说岳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