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愤而离开京师,与情人(或为虫娘)离别,作着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词为生,词名日隆。原词如下: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开封的清明上河园里,有一处景致生动地描绘了这样的情景。
柳永,这位被誉为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他的影响力可谓深远。南北宋之交的王灼曾言:“如今的年轻人,十有八九不是学习柳永(柳耆卿),就是学习曹元宠。”不仅如此,王灼还指出,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位词人,他们的佳作皆有可取之处,而其创作的源头正是来自柳永。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万俟咏的词:
长相思·雨
宋.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即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这些声名显赫的词人,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柳永的词作。可以说,柳永的词风对后世词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柳词在词调的创用方面,他大胆尝试新的曲调,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章法的铺叙上,柳词常常采用层层递进、回环往复的手法,使词作的情节更加曲折、情感更加深沉。在景物描写方面,柳词善于捕捉自然中的细微之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意象的组合上,柳词常常将不同的意象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意境。在题材的开拓上,柳词不仅描写男女之情,还涉及到了羁旅行役、都市生活等多个领域,拓宽了词的表现范围。
苏轼在作词时,一方面努力摆脱“柳七郎风味”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另一方面,他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例如,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运用柳词的铺叙手法,使词作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同时,他也借鉴了柳词在意象组合上的创新,创造出了许多新颖的意象。
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他们的词作在风格上与柳词相似,都具有通俗易懂、情感真挚的特点。秦观的雅词长调更是在柳词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他的铺叙点染之法,使得词作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少年心·对景惹起愁闷
北宋黄庭坚
对景惹起愁闷。染相思、病成方寸。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幸。斗顿恁、少喜多嗔。
合下休传音问。你有我、我无你分。似合欢桃核,真堪人恨。心儿里、有两个人人。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宋.秦观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周邦彦的慢词在章法结构上也受到了柳词的影响。他的词作常常采用柳词的回环往复的结构,使词作的情节更加曲折、情感更加深沉。可以说,柳词对周邦彦的慢词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宋.周邦彦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
去去倦寻路程。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旧曲凄清。敛愁黛、与谁听。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何须渭城。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宋朝俞文豹的《吹剑续录》,原文中苏东坡曾问幕士:“我词比柳词何如?”幕士回答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柳永,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词人,其出身可谓显赫。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名门、书香世家,家族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据史书记载,柳永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中古时期的河东柳氏。这是一个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在当时的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河东柳氏人才辈出,代有闻人,不仅在政治、军事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积淀。
柳永出生在这样一个家族环境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和才华,对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见解。在家庭的影响下,柳永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词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兄名叫柳三复,他在天禧二年参加科举考试,成功考取了王整榜的进士。柳永和他的两位兄长都对诗文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们的才华横溢,被人们赞誉为“柳氏三绝”。
仲兄名为柳三接,他与柳永一同参加科举考试,并在同一年登第。柳三接在官场上表现出色,最终官至都官员外郎。
柳永的儿子名叫柳涚,字温之。他在庆历六年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贾黯榜的进士。柳涚在仕途上也颇为顺利,官至大理寺丞。
据说金主完颜亮听到坊间唱柳永这首《望海潮》,“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柳永因才华横溢,其词闻名于世,甚至得到宋仁宗的喜爱。然而,在一次科举考试中,由于柳永的放榜之作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样的句子,被认为态度轻佻,不合儒家正统思想,因此未被录取。当仁宗得知是柳永所作时,感慨地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柳永因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此来自嘲和表达自己的无奈与愤懑。
假如仁宗知晓真正致使完颜亮心生觊觎并将其付诸行动的原因,竟然是柳永的词作,那么那个划掉名字的事件是否还会发生呢?毕竟,这其中的关联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然而,关于这个原因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我们实在难以断言。也许这只是一种巧合,或者是后人的臆测和附会。毕竟,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难以完全揭开。
退一步说,即便柳永真的高中了,他是否会因此而收敛自己放荡不羁的行为呢?这恐怕也是一个未知数。柳永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要想彻底改变谈何容易。
更何况,那些源自勾栏瓦肆、带有特殊色彩的词曲,是否会因为柳永的高中而销声匿迹呢?恐怕也未必。这些词曲或许已经成为了柳永的一种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即使他的身份有所改变,也未必能轻易割舍。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但要想得到确切的答案,恐怕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