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字子厚,生于公元 1035 年,卒于 1105 年,是宋代浦城人。他的父亲是银青光禄大夫章俞,章惇性情豪爽,为人豁达,而且学识渊博,擅长写文章。
嘉佑二年(1057 年),章惇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侄子章衡竟然在同一年考中了状元。章惇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如侄子,感到非常羞耻,于是毅然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没有去朝廷任职。
尽管如此,章惇的才华并没有被埋没。后来,人们将他与同榜的苏轼、张载、程颢、程颐、曾巩等一起并称为“嘉佑十子”,这充分证明了他在当时的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嘉佑四年,章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甲科。朝廷授予他商洛(今陕西商洛)令的官职,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嘉佑二年那场轰轰烈烈的科举殿试中,有一道名为《民监赋》的试题,这道题目的重点在于考察考生的经济理论水平。对于擅长此类领域的章衡来说,这无疑是他的强项,因此他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
元符三年(1100年),这一年对于北宋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位的宋哲宗突然驾崩,而且令人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留下子嗣来继承皇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谁将成为下一任皇帝呢?当时,朝中的大臣们对于立谁为帝意见不一,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当属宰相章惇。
章惇对端王赵佶有着独特的看法。他认为赵佶举止轻浮、不稳重,不具备作为一国之君所应有的威严和能力。因此,他坚决反对立赵佶为帝,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然而,尽管章惇持有这样的观点,但最终的决定权并不完全掌握在他手中。在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和权衡之后,赵佶还是被立为了皇帝,即宋徽宗。
若历史可以重来,若章淳主张可以被采纳,若赵佶专门做个富贵闲散王。但历史就是历史,不能改变……
章衡,字子平,生于1025年,卒于1099年。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成功中得状元,这一成就让他在当时备受瞩目。
章衡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才华横溢的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他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实干型的人才。在为官期间,他秉持着刚正不阿的原则,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这种性格虽然让他在官场中得罪了不少人,但也赢得了一些正直之士的尊重。
然而,正是由于他的刚直性格,使得他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那个以文章经义为荣的时代,像章衡这样专注于实际事务的人才,往往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此外,章衡还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人才,他对财税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尤其精通数学,算盘打得飞快。但这些专业技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并不能为他带来太多的声誉和地位。
尽管如此,章衡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放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踏实做事。虽然他的名字在后世并不像其他一些着名的文人墨客那样广为人知,但他的实干精神和专业才能,无疑为北宋时期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担任京官数年后,章衡被外放至湖州担任通判。通判一职通常被认为是副手,工作相对轻松,主要职责是协助主官处理政务。然而,章衡却并未因此而懈怠,他一到任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工作态度。
章衡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将湖州官府所有的账簿收归己有,然后亲自拿起算盘,仔细核对账目。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当时的官场中实属罕见。
经过一番深入的查账,章衡发现,官府中竟然存在大量吃空饷的情况。这些人虽然在册,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履行职责,却依然领取着俸禄。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章衡毫不犹豫地奏请朝廷,要求对这些虚设的名额进行清理,以节省财政开支。
不仅如此,章衡还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建议。他认为,官府的征税和开支应该事先编制年度预算,并提前下发给各级官员。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随意征税和开支导致的贪污腐败问题,还能让百姓对官府的财政状况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不满。
可以说,章衡的这一举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极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编制年度预算的人,为后世的财政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熙宁五年(1072年),阳光明媚,微风拂面,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章衡肩负着重大使命,奉命出使辽国。
当时的辽国,国力强盛,其皇帝耶律洪基更是以武功高强而闻名于世。当耶律洪基得知宋朝派来的使者竟然是个文状元时,心中不禁涌起一丝轻视之意。他心想,这文弱书生能有多大能耐?于是,在酒宴上,耶律洪基决定给章衡一个下马威,让他当众出丑。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耶律洪基突然提议让章衡射箭助兴。这显然是故意刁难,因为章衡是个文人,哪里懂得射箭之术?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战,章衡却显得异常镇定。
只见他微微一笑,站起身来,不紧不慢地走到场中。他提起那把沉重的弯弓,仿佛它并不是一件陌生的武器,而是他多年的老友一般。章衡气定神闲地搭弓引箭,动作如行云流水,毫无凝滞之感。
“嗖嗖嗖!”三声清脆的弓弦响声过后,三支利箭如同流星一般疾驰而出,直中靶心!现场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章衡的神箭所震撼。耶律洪基更是目瞪口呆,他完全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生竟然有如此高超的箭术。
短暂的惊愕之后,耶律洪基回过神来,他脸上露出了钦佩之色,连忙起身,热情地向章衡劝酒。这位文武双全的文状元,用自己的实力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也让辽国皇帝对他刮目相看。
苏轼不但没有嫉妒这位压他一头的状元,还对章衡佩服的五体投地,苏轼说:“子平(章衡字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苏轼在杭州任职时,疏浚西湖,修苏堤,就得到了章衡的大力支持。在中枢任职的章衡给苏轼拨发了船只和民工,并要求当地驻军协助苏轼动工。
章衡在郑州担任地方官期间,发现当地的原武监竟然侵占了多达 4200 顷的土地,用来放牧牛羊。这一情况让章衡深感忧虑,他意识到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影响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于是,章衡毫不犹豫地向朝廷上书,详细陈述了原武监侵占土地的事实,并强烈建议朝廷罢免原武监的职务,同时将这些被侵占的土地归还给农民。他的谏议言辞恳切,有理有据,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
经过一番审议,朝廷最终批准了章衡的谏议,原武监被罢免,土地也顺利地回到了农民手中。这一举措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人们对章衡的公正和为民着想深感敬佩。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章衡在政治上有着如此出色的表现,但他在文学方面却仅有一首诗留存下来。与其他文学大家相比,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似乎略显逊色。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章衡就不如那些文豪们。虽然他的文学作品不多,但他心怀天下、济世安民的胸怀和抱负,却与同时期的文豪们不相上下。他关注民生,积极为百姓谋福祉,这种精神和品质同样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章衡随手写下的这首诗,虽然数量稀少,却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就连苏轼这样的文学巨匠也不禁感叹:“百年无人望其项背!”这句话充分肯定了章衡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和卓越成就。
《送程给事知越州》
宋代:章衡
雅留威爱在南昌,又拜新恩指旧棠。
一节帝颁严使旆,十州人喜拥壶浆。
彯缨自结凝旒眷,揽辔思澄插笔乡。
刘晏有材将大用,豫章楼上急飞觞。
天天忙的热火朝天的人,真没有时间风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