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除了撒泼打滚以外,她没有其他方式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比如陪伴、照顾与爱。一开口就是丧气话,没人爱听,最初还有许多人愿意听着,但久而久之,安慰的话不起作用,建议也只是听不进去的大道理,自己和他人就都放弃治疗了。
她一直不自信吗?还是从什么时候什么事件开始不自信的呢?小时候的不自信或者自卑是因为没有零花钱买零食,为了和大家融入,为了得到朋友和友谊,赊账偷钱买礼物。渐渐地,成绩越来越好,有了老师的照拂,当了班委,还挺神气,不管是带领大家默写课文还是管班级纪律,仿佛拥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权利在那个年纪是满足了她的虚荣心的,虽然事后得知父母送了礼,或许老师对她的好不止是因为她自身的优秀,也有人情社会中的礼尚往来。再后来,读了高中,因为体验过了,没再竞选班委,但一直是老师同学眼中的优等生,还记得有段时间曾羡慕过所谓的“差生“,羡慕什么呢?羡慕大家打成一片玩得好吗?不断追求着所谓的“想象中的友谊“,现实中却是见面说话就会脸红。读了大学,班委、团委面试屡屡受挫,好在还有英语社团可以接收她,凭借着那股蛮劲和韧性,也坚持下来成为了社长,成为了分享四六级考研经验,略微还有点小名气的人,考研一战成硕,来到喜欢的城市;读研的过程弥补了她大学没当上班委的缺憾,从团支书到班长,还有一年研会宣传部的经历让她接触了公众号,熟悉了排版;那些失败的碎片来自于驾照考试、论文、还有找工作。
或许失败的原因不全是她的不是呢?有没有可能她其实很优秀呢?成功是运气、时势和能力的叠加,那失败也是吧?虽然明白路在脚下,但她还是想先想明白或者至少下定决心再出发。面对未知时,故事是自己编写的,就像梦境中不知道高楼之上是什么,便自己编了一个自己是备受宠爱的小公主、高楼之上是充满爱和支撑的家庭,便敢于继续攀登了。
她和老公又吵架了,这次看着硬气了一些,敢于大声说出自己的委屈,而不只是默默流泪和难过了,但她感受到了自己是希望被哄的,无关对错,愿意花费时间来哄她,就是她想要的爱意的一种体现。想要被哄、被照顾,她马上就要成为哄宝宝照顾宝宝的妈妈了呀!
那句“因为害怕,拿自己的未来做赌注““产假你什么都做不了了是吗“就像“预产期之前,大概率生不下“一样,听起来让人很难过。她好像没什么办法修改自己的“弱者“剧本,她仿佛就是在用“一哭二闹三上吊“和“孩子“来绑架老公。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就像最近频频出现的一个说法,“不合适的工作就像不合适的婚姻,让人爱不上又离不开,还会说平常他对我挺好的,而不记得家暴时的疼痛与苦难“。
似乎出现了一个机会,能够去试试就已经迈出了很大一步,她不敢允诺自己和身边人什么,她害怕让自己失落,没法接受拼尽全力换来的仍然是个失败的结果,陷入了自证预言中,来安慰自己。如果不是有人来推自己一把,她就躺在地上不起来也不走了,学驾照也是这样的过程,再次学驾照的念头萌芽于高速路上想要为老公分担一些压力让他没那么累的初心,过程中总是想逃避,被老公拽着去驾校,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与陪伴,终于拿到了想要的结果,虽然她还是害怕碰车,但好歹有了入场券,那么多努力没有白费,不是吗?
这次还会顺利吗?之前还说哥哥想要都准备好再找工作的念头不合适,如今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没有绝对准备好的时候,机遇也不等人。可是没人能给她打包票,她一定能成功,她便不敢踏上前往另一条路的征程了。未来会怎样?这次尝试和努力能让她走上属于她适合她大家都满意的路吗?她需要理解和安慰,可老公觉得,光有理解和安慰不够,她需要像个大人一样,勇敢面对现实和自己的未来。她不知道能从哪里获得想要的理解、安慰和被哄。她能给予自己这些吗?这足够吗?
把所有的可能性想全和为自己提前留好退路,是一回事吗?为什么考虑如果失败了怎样怎样就是给自己准备了不努力的借口呢,这才是唯心主义吧。对于她而言,则是想唯心则唯心,又在此处追求起客观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