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阳在山地里碰到正在劳作的村民,向他们打听后,找到了在地里干活的宋建国,简单跟他说了冯学文来找自己,让帮忙去猎杀野猪的事情。
宋建国对此没什么异议,反正宋阳本就喜欢往山上跑。
“野猪可不好对付,你自己千万要小心。”
宋建国叮嘱道:“那爷仨也是经验丰富的猎人,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别太莽撞。”
对于冯学文,宋建国还是很放心的。
“我知道了!”
打过招呼后,宋阳直接回家。
冯学文只是带着那三个人到石河子村找宋阳,他自己还要赶回城里,等宋阳回来后,冯学文找来小秤,称了称那些已经打理好的竹鼠、野兔和野鸡,按照之前约定的价格,给了宋阳二十八块八毛钱,随后就背着东西先走了。
宋阳也不拖沓,回到楼上,系上子弹带,提着双管猎枪下楼,唤上四条猎狗,跟着那三个人,前往岩房坪村。
一路上,他们简单聊了聊,宋阳得知了三人的名字,老头叫陈家庆,两位中年叔辈中,年长的叫陈东文,年轻的叫陈东武,而冯晓萱的妈妈叫陈春梅,排行老二。
三人用的都是火枪,熟悉起来后,他们接过宋阳的双管猎枪,反复查看比划,满脸羡慕。
其实,早在宋阳打豹子救了冯晓萱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宋阳了,只是一直没机会见面。
杜春明带着彭世文和周宇在桃源公社周边的村子进行宣讲,还特地把宋阳和王岳保护大熊猫的“英勇事迹”当作典型来讲,整个桃源公社,不少人都听过宋阳的名字。
彭世文他们的宣讲还在继续,估计宋阳的名字会传得更远。
说到这件事,陈家庆提醒道:“山里人靠打猎为生,熊猫皮能卖不少钱,这两年羚牛皮的价格也涨起来了,很多人就盼着能弄到这些东西发笔大财。
你被这么宣传,公社里的人可能觉得无所谓,但对你来说就不一样了,你可能会被一些人当成发财的阻碍,以后进山,遇到这种事,能少管就少管,毕竟这是断人财路的事儿。”
对于这一点,宋阳早就想到了,他点点头说:“我明白,我心里有数……羚牛和其他的,我可以不管,但大熊猫不一样,我还是想力所能及地做点事。”
羚牛其实是羊,不是牛,是一种体型巨大的野羊,身体非常强壮。
一只成年羚牛足有三百多公斤重,因为外形像牛,老百姓习惯叫它野牛。
成年羚牛的角向后弯曲,所以也被称为“扭角羚”。
在后世,有人仔细研究过,发现羚牛隆起的脊背像棕熊,倾斜的后腿像非洲斑鬣狗,短粗的四肢像家牛,紧绷的脸像驼鹿,宽扁的尾巴像山羊,两只角像角马,因此它又被叫做“六不像”。
这所谓的“六不像”,其实是融合了六种动物的特征。
秦岭的羚牛毛色淡棕泛黄,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有“金色羚牛”的美誉;而大巴山区的羚牛则是红棕色的皮毛,非常漂亮。
也正因为如此,羚牛的皮草很受欢迎。
早些年,羚牛数量稀少,是老虎的主要食物,也是人们猎捕的对象,再加上地域限制,羚牛成了濒危物种。
但老虎绝迹后,羚牛没了天敌,数量迅速增加。
能对羚牛有一定威胁的只有豹子,不过豹子也只能捕杀一些小羚牛,而且小羚牛通常被牛群保护得很好,豹子很难得手,要是遇到凶猛的羚牛,豹子也只能逃走,渐渐地,羚牛的数量越来越多。
在深山里,时不时就能看到一二十头羚牛成群活动。
宋阳跟着张翠兰学打猎的时候,还见过上百头羚牛组成的牛群在高山草地上活动。
遇到这样的牛群,一般都得绕着走,因为一旦不小心惹到负责守护群体的领头羚牛,它会立刻狂奔过来。
羚牛之所以和大熊猫是同一个保护级别,是因为它们的生活区域和大熊猫重叠,为了保护大熊猫,羚牛也被纳入了保护范围,这样可以防止人们猎杀羚牛时干扰到大熊猫。
如果有人捕猎羚牛,宋阳倒不会有什么意见。
彭世文给他的书里有关于羚牛的记载,羚牛很喜欢在树上蹭痒,还会疯狂地磨角。
在有羚牛活动的山上,很多树木因为被羚牛蹭掉树皮而干枯死亡,而且,大熊猫本来就因为地域限制很少能和同类交流,它们通过尿液等在树干上留下的信息又被羚牛破坏,这就使得大熊猫更难找到同伴。
成年大熊猫一年只有两三天的发情期,如果这期间找不到合适的伴侣,就只能等下一年,这让它们的繁衍变得更加困难。
羚牛性情凶猛,虽然它们身体臃肿,行动时看起来笨拙迟缓,但在关键时刻却非常敏捷,尤其擅长攀爬悬崖,还能轻松跃过两米多高的树丛。
那些性情暴躁的羚牛,尤其是在争夺配偶中失败的“独牛”,经常会闯入山村附近,伤人甚至致人死亡的事情时有发生,这让人们对羚牛既害怕又厌恶,很多时候一提到羚牛就胆战心惊。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山里的村民把羚牛归为害兽。
它们不仅会驱赶大熊猫,还会抢食大熊猫的食物。
宋阳说自己心里有数,是因为他清楚,大熊猫数量稀少,进山十天半个月也不一定能碰到一只,遇到有人猎杀大熊猫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而且他只是挂了个临时巡护员的名分而已。
当然,如果真的遇到有人猎杀大熊猫,宋阳从心底觉得自己还是会出手阻止。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一心想着赚钱,但这里毕竟是自己生活的地方,他希望以后能变得更好,要是让野生动物都绝迹了,这山里就会失去灵气,那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而且,山里要是有大熊猫,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四人沿着山路前行,走了十几里路,傍晚时分,终于到达了位于大山半坡、紧挨着悬崖的村落。
陈东文和陈东武兄弟俩已经和陈家庆分家,各自盖了吊脚木楼,两人各自回家,宋阳则跟着陈家庆回了他家。
让宋阳没想到的是,刚跟着陈家庆走进院子,就看到冯晓萱端着一盆水从屋里出来。
冯晓萱看到宋阳,先是微微一怔,随后满脸不高兴地白了他一眼,接着端着盆子进了屋。
宋阳有些惊喜,更多的是感到莫名其妙,冯晓萱的态度让他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
两人进了屋,陈家庆招呼宋阳在火塘边坐下,亲自为他泡了杯老鹰茶,两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陈家庆的老伴已经去世,平时这屋子里就他一个人。
冯晓萱在岩房坪村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和陈家庆住在这老屋里。
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的,陈家庆的话题大多围绕着自己的外孙女,就好像生怕宋阳了解得不够详细似的,从冯晓萱小时候一直说到现在,特别是她被冯学文送到山里寄养的那些年。
说到冯晓萱小时候的趣事时,老人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看得出来他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女。
而冯晓萱则在一旁忙着做菜,自始至终都没正眼瞧过宋阳。
只是在陈家庆说起她的一些糗事时,她才会嗔怪几句。
直到陈家庆越说越多,她突然插了一句:“外公,你跟人家说这么多干嘛呀?让别人听了还以为你想把我嫁给他呢……人家都快要结婚了!”
听到这话,宋阳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多少明白了冯晓萱刚才翻白眼的意思。
好歹自己也帮过她,今天这态度明显不对劲。
就算是以前见面,她也不会这么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突然有这样的转变……难不成这姑娘看上自己了?
有可能吗?
这个问题在宋阳脑海里瞬间闪过了几十遍。
他越想越觉得有这种可能,不然她怎么会知道这些事……难道还偷偷去过石河子村?
陈家庆听冯晓萱这么一说,脸上顿时露出尴尬的神情:“不说了,不说了……”
嘴上说着不说了,可一转眼他又问宋阳:“没想到你都快结婚了,这是好事啊!”
宋阳苦笑着摇摇头:“结什么婚啊,那是个知青,之前虽然答应了,但她心里一直想着回城,一接到回城通知,东西都没回村里收拾就走了,到底是城里的人,看不起山里人,不愿意留在山里……这也正常。”
听到这话,正在切菜的冯晓萱头也不回地说:“不是所有城里的人都看不起山里人,我家虽然在城里,但我就喜欢待在山里,觉得在城里不自在。”
“那是你还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山里毕竟没有城里方便,日子也比城里艰苦得多。”
宋阳简单回应了一句。
“反正我在山里待习惯了!”冯晓萱小声嘀咕道。
宋阳微微一笑,没再说话。
只是这简单的几句话,让宋阳心里涌起了一丝期待,他的目光不自觉地更多地落在冯晓萱的身上。
不愧是家里开私房菜馆的,陈家庆家里也准备了不少调料,而且冯晓萱似乎很擅长做菜,她在砧板上切菜时那熟练的刀工,以及炒菜时行云流水般的动作,看起来十分赏心悦目。
反倒是陈家庆,不停地问宋阳和林晓燕的事。
人都已经走了,宋阳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就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
很快,四样简单的小菜做好端上了桌,陈家庆招呼宋阳上桌吃饭。
宋阳早就饿了,也不客气,在陈家庆旁边坐下。
“喝点酒吗?”陈家庆客气地问道。
宋阳点点头:“少喝点吧。”
反正喝了酒就睡觉,控制好量就行,还能解解乏。
陈家庆拿来苞谷酒,用土碗给宋阳倒了一些,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陈家庆说起了曾经到岩房坪队上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后又选择回城的知青,再次感谢宋阳打豹子救了冯晓萱,然后又谈到了明天要去捕猎的野猪。
冯晓萱先吃完了饭,然后在火塘边听着他们说话,等宋阳喝完酒,她起身接过酒碗去盛饭。
陈家庆有个开私房菜馆的女婿,家里条件不错,吃的是米饭。
等冯晓萱把碗端回来时,宋阳愣住了。
那么大一个土碗,米饭堆得满满当当,比饭店里的冒尖饭还要夸张。
看着冯晓萱不怀好意的笑容,宋阳一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陈家庆也看不下去了,瞪了冯晓萱一眼:“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太没礼貌了!装这么满,菜都没法放……”
“怕什么,他又不是吃不完!”冯晓萱满不在乎地说。
宋阳笑着看了看手里的大碗,又看了看冯晓萱,不管那么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