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我这大学生能不能辅导小学生作业?
班浔到学校门口一看:嚯,这叫一个人山人海啊!
某些短视频或是营销号总说咱们国家的出生率腰斩了,将来要出现人口危机的。
也不去学校或是医院看看,每年不是照样有许多年轻的小树苗?
总是拿以往的出生率跟现在的做对比,也不看看社会是怎么样发展的,还需要那么多的人口不?
要是现在还像70,80年代那样死命地生,社会能够提供这么多的工作岗位容纳这么多人吗?
现在到处都是人工智能,无人化,一个技术的突破分分钟抢走成千上万人的工作,要不是人类需要消费给社会带来活力,不然都不敢想想人们要何去何从了?
班浔从口袋里掏出根棒棒糖,退到角落慢慢地吃着。
周围焦急热切的家长跟悠哉吃糖的班浔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别说她不是自家娃不在意。
而是朝中有人好办事:早在出发前班浔就给在这里教书的珍珠打过招呼了,让她帮忙把小侄女带出来。
不然,指望她一个人大海捞针,估计得够呛!
天幕下的富贵人家兴奋出声
“快看,他们的孩子上学堂也像咱们这里一样,早晚要接送。
不过他们那里接送的都是父母或是家里人,不像咱们有下人可供驱使。”
校门一打开,里面的孩童乳燕投林般奔向自己的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叽叽喳喳地跟家人复述着今天发生的 趣事或是分享自己的开心与烦恼。
此情此景可把一些个妇人们给刺激到了:
难道亲人接送真的能让小孩子这么开心,要不我等会也亲自去接那个皮小子去?
看着男男女女的孩童背着粉嫩的小书包,陆陆续续地跟着家长回家了,这一幕可把天幕下的小孩子羡慕坏了。
特别是一些个个头不大却已经当个小大人使的贫民幼儿:这后世的人们可真幸福啊!
背着比自己还高的背篓,满山遍野挖野菜的小姑娘们,眼泪汪汪地看着天幕:
那些个女娃也能上学堂,可真好啊,不像她们连吃顿饱饭都是奢侈。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算是彻底破防了
“这些个女娃子上哪门子学堂?就算念再多的书还不是要嫁人生子?”
“也不知道这些后世人的脑子是怎么想的,有这些个资源不紧着家中的男丁,给女娃子不是白瞎了?”
“ 后世那些个女人都30多岁还不愿意乖乖嫁人,不就是因为书读得太多了!”
“要咱们说啊,他们后世人也是自作自受,谁让他们开口子让女人也读书,这心都野了,能怪谁?”
咬牙切齿的愤恨,可见他们对于女性读书是有着多大的恶意了。
旁边一路听到尾的大娘原本不想吭声了,谁知道这些个人越说越过分,好像花的是他们家的钱一样。
“我说你们这些个读书人管的也太宽了吧,人家花钱送女娃子读书的人家都没说话,什么时候轮到你们在这指手画脚了?
该不是你们嫉妒人家从小就有书读吧,要我说啊,你们这书也算是白读了,这心胸咋就这么小呢!”
………
………
一番阴阳怪气下来,可把满嘴喷粪的人给气走了。
瞬间,大娘觉得空气都新鲜了几分。
在好姐妹的协助下,班浔总算是顺利胜利会师了。
半蹲在地上,尽量跟小孩平视,安抚她的不安情绪
“茵茵啊,今天是浔姑姑来学校接你回家呢!
看看,姑姑还给你带糖了,你乖乖跟姑姑回家好不好呀!”
班浔头一次夹嗓子,尽量显得温柔和蔼一点,虽然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可她曾经也是孩子啊。
小侄女张开嘴巴把糖吃上了才问
“姑姑,我嫲嫲呢?
她怎么没来接我,是因为妈妈要生弟弟妹妹,他们都陪着去医院了吗?”
奶呼呼的嗓音,显得人更加乖巧懂事了,让班浔那个稀罕,恨不得抱着怀里好好撸一把。
“是呢,茵茵怎么这么聪明啊!”
………
………
一大一小在夕阳下一问一答的,这个画面怎么看怎么温馨。
天幕下的人们看着白白嫩嫩糯米团子一般的小茵茵,由衷感叹:
养的可真好啊,看看这身小奶膘就知道是一个受宠的!
班浔对于小孩子的喜爱倒是出乎众人的额意料,他们还以为班浔单纯不喜欢小孩子呢, 不然怎么一把年纪了还不抓紧找夫婿生娃?
所以你们后世人都是什么毛病,自个不嫁人生娃,却又对着别人家的胖娃娃眼馋!
一妇人紧紧搂住自己瘦弱的女儿,摸到枯涩发黄的头发,心中暗自发苦:
我的囡囡要是没有投生在我这个没用的娘亲身上就好了!
若是活在后世,肯定也会像是那个女娃子一样,能吃饱穿暖,可以读书,被爱包围着长大!
可惜啊,咱们娘两的命咋就这么的苦啊,希望下辈子一定要投生到后世那个幸福的时代去。
班浔把人接回来了,还顺道上小家伙家把她的洗漱用品都带了过来,这几天她家里不方便,就直接住班浔家了。
突然间多了个小孩吃饭,餐桌上热闹不少,主要是这小家伙嘴可甜了,把阿嫲哄得眉开眼笑。
班浔都担心,她要是住久了自己的地位不保啊。
收拾完一切,阿嫲就把辅导写作业的任务交给班浔了。
后者更是欣然接受,此时的班浔还不知道她即将会面临什么艰巨任务。
班浔打开那个有点重量的小书包,把课本一一拿出:语,数,英必不可少的,还有没见过的科学,体育与健康,道德法制。
不得不说教育真的是与时俱进,像班浔当初读小学时可没有后面这些课程。
一时间,班浔有点不自信了,也不知道自己这个勉强本科毕业的大学生能不能担任这个辅导任务?
在班浔自我怀疑时,她不知道的事,天幕下的大家伙已经就着这些教材争论开来了。
“我们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呢,怎么没看到?”最先绷不住的就是明清时期的儒家学子。
先秦时期的孔子学徒们也是满脸不可思议
“老师,这后世难道不学咱们儒家学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