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被罢黜丞相之职不只是因为和赵姬之间的那点风流韵事。
还因为他的治国理念跟嬴政冲突,完全不可调和。
嬴政崇尚法家思想,以商鞅之法为治国之本。
在他看来,这是经过时间考验的,非常有效。
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则主张法治与德治并重,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这本书第一次对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多个门派的思想学问进行整合,形成了新的治国体系。
而且书里还强调以人为本,倡导仁政,减轻赋税,关心百姓等等。
《吕氏春秋》可以说是古人伟大智慧的又一种表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文明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就连后来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受这本书多种思想整合的影响。
可惜它输就输在刚提出来,里边的东西都没有得到验证。
这也是嬴政为什么没有选择《吕氏春秋》的原因。
毕竟已经有一本成功且经过反复验证的商鞅之法摆在眼前。
如果一统六国后嬴政能以《吕氏春秋》里的建议治理秦国……
唉,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如果。
攻守易型,却不能随机应变,如何长久?
不过这些就不用跟秦淮书说了,楚易安怕秦淮书问她《吕氏春秋》具体写了什么,她真不知道。
《吕氏春秋》在秦国没有得用,到了汉代却被重视起来,吕不韦在天有灵也可以闭眼了。
毕竟这书还影响着几千年后的世界呢,如何不算成功?
秦淮书一看她那眼神就知道她在想什么,有些无奈,他不会问的。
书里其实有提到一些,大多跟现如今的治国之法很是相像,不必想都知道,吕氏春秋应该是如今这治国之策最开始的版本了。
初版尽管有不足的地方,却已经能展现吕不韦的智慧。
这样一个人就这么死了确实可惜,但他跟赵姬私通,赵姬还是嬴政的生母,要说嬴政一点芥蒂都没有也不可能。
只是吕不韦的死嬴政也没有想到,确实可惜了。
不过要说冤不冤?
那倒是不冤。
只是他的死还是给嬴政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吕不韦一死,很多人前来奔丧,山东六国浑水摸鱼。
到处散布流言:嬴政杀了假父,杀了两个弟弟,囚禁生母,又逼杀仲父,残暴薄情,亘古罕见。
然后把吕不韦的尸体悄悄抬走埋了。
嬴政虽然愤怒,却也只能重新隆重安葬吕不韦。
楚易安停顿片刻,拍着秦淮书的肩膀语重心长,痛心疾首的道:“崽儿啊,你记住,流言这个东西,真能害死人。”
“以后谁要是传你的流言,传秦家的流言,你可不能当做什么都没听见啊,给我弄死他。”
“嬴政就是因为那些流言,几千年被钉在暴君的耻辱柱上。”
“连我们考试答题的时候,都必须写他是个人人诛之的暴君,唉。”
“可你看那两个弟弟,不该死吗?赵姬不该囚禁吗?嫪毐不该死吗?”
“他还是太心慈手软了一点,要我是他,赵姬也得给我死!他都这么仁慈了还是被称为暴君,这合理吗?”
“唉,我心好痛。”
秦淮书:……
秦淮书嘴角抽了抽,赵姬不管怎么说都是嬴政的母亲,森严的礼法摆在那里。
不管她做了什么,你若是对她不敬,不孝,那便是你的错。
你若还敢杀了她,背上弑母罪名的天子会被天下人唾弃,被所有人不齿。
还会被其他国家以此为借口讨伐。
百姓不会听你的话,官员也会以此为借口给你惹一堆麻烦,还要你来收拾烂摊子。
就算生气把那些不听话的人都砍了,这也只会不断加深你暴虐嗜杀的形象。
所以哪怕跟父母有天大的仇怨,也不会有人轻易做出弑父杀母这种事来。
这为天道不容,为世俗不容。
若真做了,才是真的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而且能被称为暴君,也不可能单单是因为这一件事。
秦淮书想也不想给了楚易安一个脑瓜崩,语气难得严肃了些:“这种话以后莫要说了,不知轻重。”
这也就是他听到了,若是被外人听到,传出去还不知得被传成什么样子。
这若是传出去可不只是名声受到影响这么简单,完全有可能被人以此为借口攻击。
哪怕她再得皇上喜爱,到时候也不一定能护她周全。
楚易安捂着脑袋缩着脖子,哦了声,看起来不是很服气的样子。
秦淮书叹了口气,放缓了语气:“你这张嘴,迟早给你惹出祸来。”
楚易安捂着嘴巴:“瞎说,我在外边都很乖的,从来不乱说话。”
秦淮书也就欣慰这点了,这姑娘在外头知道轻重,在他和秦胜面前是什么话都敢往外说。
瞅着他的脸色,楚易安竖起手指发誓:“那我以后不说了,你别生气。”
秦淮书摇头:“我没有生气,我只是担心你。”
楚易安立马放下手又嘚瑟起来:“那你不用担心,我还是有分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