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晏、林黛玉带着林四娘,押解着东陵王,此时正匆匆赶路回京。
她们尚不知晓,京城已因林四娘封官一事掀起轩然大波。
那日早朝,陛下听了镇国大将军林如海与苏皇后的谏言,返回御书房深思良久,最终下定决心,下旨封了林四娘为正八品外委千总。
旨意一下,朝堂上的氛围越发紧张了。
反应慢半拍的文官们,退朝后经翰林大学士提醒,才如梦初醒,反对声此起彼伏,浪潮般越涌越烈。
很快,这场争议就传到了京城之外,引得城外儒生群情激愤。
在他们看来,他们研习朱子理学、熟读圣贤书,如今竟要与女子同朝为官,简直是奇耻大辱。
他们搬出古训,坚称女子就该安分守己,深居后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才是贤德之道;若让女子踏入朝堂,便是亵渎圣人之言。
陛下怎可如此荒唐。
他们不同意,他们要谏言,他们要血谏。
这样说不定以后还能青史留名!
于是,朝堂上以翰林大学士为首的官员日日进谏;宫门外,大批儒生跪地请愿,高呼女子为官绝无仅有,颠覆朝纲,恳请圣上收回成命。
起初,镇国大将军见陛下松口,满心欢喜,以为为女儿谋得了好前程。
可看到儒生们这般闹事,顿时火冒三丈,多次谏言要将这些人全部押入天牢。
但陛下自有考量,并未应允。
其实,这道圣旨何尝不是陛下的又一次试探,却不想竟招致全体文官集体反对,彻底激怒了他。
每次看到在朝堂上,看着翰林大学士与林如海、镇国大将军、南陵侯等人争得面红耳赤,他心中的怒火便越烧越旺。
陛下本以为铲除四王八公与太上皇这群乱局之人,就能掌控天下,却没想到一道封官旨意竟引发如此大的阻力。
他已然做出让步,可这些人仍步步紧逼。正如林如海所说,男子是子民,女子难道就不是?
既有才学与能力,为何不能为朝廷所用?
眼下内有三王隐患,外有蛮夷侵扰,正是用人之际,这些人却只顾守着自己的利益,只看着自己。
你越是反对,他便越是要做,偏要让众人看看,这天下究竟是谁说了算!
这天下到底是谁的天下。
随着宫门外儒生聚集抗议,林四娘封官的消息传遍天朝。
有人为此欢喜,多是那些有才能、有抱负的女子。
她们觉得,既然林四娘能获此殊荣,自己又为何不可?
陛下若能为林四娘开创先例,她们也能迎来出头之日。
而反对者中,大多是受朱子理学熏陶的儒生,他们坚信女子应当贞静贤淑,依附男子生存。
或许,他们心底真正恐惧的,是有朝一日被女子比下去。
就在局势僵持不下时,沉寂许久的浮影居士终于行动。
她带着林黛玉诗社的一众女子,还有她的旧友门生。
进宫求见皇后娘娘。
这些女子身份各异,有嫁为人妇的夫人,有待字闺中的千金,还有儿孙满堂的老夫人,她们都愿为林四娘封官之事奔走。
被困在后宅多年,她们心中早有不甘,如今好不容易看到一丝希望,哪怕是为了家中女儿、孙女,也甘愿放手一搏。
儿时,她们有多羡慕自己的父亲,哥哥,弟弟。
谁又知道。
一辈子都在后宅的苦,谁又知道。
那些既得利益者是看不到的别人的苦难的。
男子能在宫门外请愿,她们也能。
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皇后宫殿前,数百名女子跪成整齐队列。阳光斜照在未央宫丹墀上,将她们的影子拉得悠长。
浮影居士手持竹简,朗声道:“班昭续汉书,冼夫人平百越,女子之能,岂在男子之下?”
“陛下欲开女官先河,实乃顺应天道、广纳贤才之举!”
“陛下贤明,实则千古一帝!”
话音刚落,身后女子纷纷叩首,发髻上的银钗与青砖相撞,发出细碎却坚定的声响。
这些话传到宫门外儒生耳中,瞬间点燃他们的怒火。
“伤风败俗”“牝鸡司晨必致国乱”的骂声如狂风暴雨般袭来。
可这些辱骂并未吓退宫门内的女子,在困境中挣扎多年的她们,比任何人都渴望改变,也比谁都能豁的出去。
此时,林景晏、林黛玉与林四娘终于快马加鞭赶到京城。
途中,张忠早已在必经之路等候,将京中情形尽数告知。
林四娘得知自己封官竟引发如此轩然大波,非但没有退缩,反而从女将手中接过长枪,立于黛玉与林景燕身后,掷地有声。
“这功劳是我和姐妹们拿命换来的,他们凭什么说三道四?当初他们不来驰援青州、擒获安宁王,如今我们拼了命才做到的,凭什么还要受这些闲气?我不服!”
林黛玉同样红了眼。
看着满脸忧虑的张忠,她心中翻涌不已。
此事因她而起,便该由她了结。
她抬眼望向天际,挥袖登上马车,语气坚定,
“走,回京!我倒要与他们好好分说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