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他并没有选择立刻休息,而是稍作停留,便准备前往乡下进行调研。教育公平和城乡教育差距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就像两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这次下乡,他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希望能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真实情况,为后续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他深知,只有真正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下午,博源来到了乡下。乡村的道路有些崎岖,坑洼不平的路面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微风吹过,麦浪轻轻翻滚,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那麦浪此起彼伏,仿佛是大地在翩翩起舞,展现着乡村独有的生机与活力。然而,此刻的博源却无心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他的心思,早已被乡村教育的问题所占据。
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脚步匆匆而坚定。突然,他注意到几个穿着邋遢、神色萎靡的学生,在本该上课的时间却在街上闲逛。他们的衣服破旧且沾满污渍,头发凌乱不堪,眼神中透露出迷茫与无助。博源心中一紧,一种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驱使着他走上前去。
他拦住了这几个学生,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温和,就像春天的微风,轻柔地吹拂着:“你们为什么不去上课?”然而,眼神中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在告诉他们,学习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几个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低下了头,沉默不语。他们的头低得很低,仿佛想要把自己藏起来,躲避博源的目光。博源知道,单纯的询问可能无法得到真实的答案。于是,他暗暗施展模拟洞察术。一瞬间,他仿佛与这些学生的思维建立了某种奇妙而神秘的联系,就像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他读取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让他惊讶的是,这些想法大多来自他们的家长,“读书无用论”像一颗毒瘤,深深扎根在家长的观念里,从而影响了这些学生。那“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如同阴霾,遮蔽了学生们心中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走,带我去你们家,我想和你们家长聊聊。”博源说道,语气中带着不容拒绝的坚定。几个学生无奈之下,只好带着博源来到了各自的家中。
第一站,他们来到了小虎的家。小虎是个瘦瘦小小的男孩,头发蓬乱得如同杂草,眼神中透着一丝胆怯,仿佛一只受惊的小鹿。小虎的父亲是个朴实憨厚的农民,常年的劳作让他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那皱纹就像岁月留下的沟壑,记录着生活的艰辛。博源走进他家那略显破旧的院子,院子里堆满了各种农具,墙壁上的石灰已经脱落,露出斑驳的墙面。他说明了来意,声音清晰而诚恳。
“俺们觉得读书没啥用,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能多挣点钱。”小虎的父亲直截了当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固执,就像一堵坚硬的墙,挡住了博源想要传达的教育理念。
博源没有立刻反驳,他知道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并非易事,就像要移走一座大山,需要耐心和智慧。他微笑着说:“大哥,我理解你的想法,但让孩子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要不,我带你们体验一下不同的人生,你们再做决定?”他的微笑如同阳光,试图穿透那堵固执的墙,温暖小虎父亲的心。
在博源的劝说下,小虎和他的父亲半信半疑地跟着博源进入了模拟场景。
一进入模拟场景,他们仿佛置身于十年后的世界。小虎因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能在一个工厂里做着最底层的工作。工厂里机器轰鸣,嘈杂的声音震耳欲聋。小虎站在一台巨大的机器前,双手不停地忙碌着,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却微薄得可怜。工作环境恶劣,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机油味,地上满是油污。他的双手因为长期接触机器,布满了伤痕,那些伤痕就像一道道无声的控诉,诉说着生活的不易。而小虎的父亲,也因为儿子没有好的前途,生活依旧贫困潦倒,还要为儿子的未来担忧。他坐在破旧的屋子里,脸上满是愁容,头发变得更加花白,眼神中充满了无奈和悔恨。
看着眼前的景象,小虎和他的父亲都愣住了。小虎的眼中满是恐惧和后悔,那恐惧如同黑暗中的幽灵,紧紧缠绕着他;后悔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仿佛随时都会决堤。他紧紧地抓住父亲的手,声音颤抖地说:“爸,我不想这样,我想读书。”小虎的父亲也满脸懊悔,他拍着自己的大腿,发出“啪啪”的声响,仿佛在惩罚自己的无知:“都怪我,糊涂啊,差点耽误了孩子的一辈子。”
离开小虎家后,博源又带着其他几个厌学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进入了模拟场景。
其中有个叫玲玲的女孩,她性格内向,平时在学校就很少说话,就像一只安静的小鸟,总是默默地躲在角落里。玲玲的母亲是个家庭主妇,每天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务,脸上写满了疲惫。父亲在外面打零工,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着家庭的生计。玲玲的母亲一直觉得女孩子读那么多书也没什么用,迟早是要嫁人的,这种传统而又狭隘的观念,像一把枷锁,束缚了玲玲的未来。
在模拟场景中,玲玲早早地辍学,嫁给了一个普通的农民。婚后,她每天都要操持家务,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做饭,然后洗衣、打扫卫生,照顾孩子和老人。生活琐碎而艰辛,她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社交圈子,只能被困在狭小的家庭空间里。看着曾经的同学都过上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在大城市里追逐梦想,她心中满是羡慕和悔恨。那羡慕如同毒药,侵蚀着她的心;悔恨的情绪在心中蔓延,让她痛苦不堪。
玲玲的母亲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流下了眼泪。那眼泪顺着她的脸颊滑落,滴在地上,仿佛是对自己错误观念的忏悔。她拉着玲玲的手,声音哽咽地说:“孩子,是妈妈错了,妈妈应该支持你读书,让你有更好的未来。”
还有一个叫阿强的男孩,他身材高大,却满脸叛逆,仿佛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敌意。阿强的父亲是个小商贩,平时忙于生意,很少关心阿强的学习。他觉得只要能挣钱,读不读书都无所谓,这种功利的观念,让阿强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在模拟场景中,阿强因为没有知识和技能,找不到好的工作,只能跟着父亲摆摊卖货。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他们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街上人来人往,但很少有人停下脚步光顾他们的摊位。阿强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读书,没有一技之长,连改变命运的机会都没有。他看着周围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心中充满了羡慕和自责,那羡慕如同火焰,灼烧着他的心;自责的情绪让他低下了骄傲的头。
阿强的父亲看到儿子的未来如此黯淡,心中充满了自责。他对阿强说:“儿子,爸爸以后一定多关心你的学习,你要好好读书,别像爸爸一样,只能做些小买卖。”
当最后一个学生和家长从模拟场景中出来后。但他的眼神中却闪烁着欣慰的光芒,那光芒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星,照亮了他疲惫的脸庞。这些学生和家长纷纷表示,一定会重视学习,改变原来的错误观念。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希望,仿佛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博源告别了这些学生和家长,走在回城里的路上。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就像一幅孤独而又坚毅的画卷。他深知,教育之路任重道远,这只是他工作中的一个小插曲,但他相信,只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用心去做,就能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让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那未来,如同远方的灯塔,照亮着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也激励着博源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