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上难度
这段时间以来,他把从脚盆国“借来”的与机械有关联的书籍看了一小半,接近一千五百部,绝大多数都是英文的,少数是脚盆国等小语种的,至于本校图书馆的类似书籍,早已全部看完。
可以说,只要自己愿意,会有源源不断的书籍可供自己阅读,所以在哪里并不重要,能不能继续读研也不重要。
这时候也没有学位证书,只有学历证明。
至于文凭,未来五十年内,目前的文凭程度已经足够,院士不是非要硕士及以上学历的。
他担忧的是,从一年后(60年)开始,“高教工作60条”会对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领域进行限制:只准从事基础研究,不准参与应用、开发研究。
也就是说,脱离了工厂这个基地,他没办法研究设计新的机器设备了,还有可能被分配到秘密基地去,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当然,这一点限制不了他想出国就可以出国的事实,但毕竟不能和亲人见面,那是不能容忍的。
如果分配去大学,66年以后不再招生,把之前招进去的学生教到毕业后就教工农兵大学生,他不愿意。
开学的时候,宿舍几个人还在说考不考研的问题,其实那只是一种自娱自乐。
五七年和五八年这两年,每年招收的研究生都在三百左右徘徊,专业主要是这史那史,他自然不会去考机械史或古代机械史这样的专业。
刘院长有些郁闷地说:“凭你的能力,作为我这个外行来说,已经接近学部委员的水平。”
秦淦西连忙说:“院长太抬举我了。”
既然是外行,那这话是不能信的,这话只能算是美好的祝福,或者说互吹,不能当真。
他也知道,所谓的学部委员评选,接下来二十多年不会再有,要到八零年才有。
五五年和五七年这两次学部委员的评选,选出来的是真正的大牛,都是国外留学回来的,不是发表了多少篇文章、专着,就是国内某一个领域的开拓者。
如果到了八零年,只要一直研究机床,把数控机床搞出来,而且这二十多年,人都出不去,敢回来的也凤毛麟角,以前的大多被打倒,研究生招的也少,加上那六十条的限制,没有那么多牛人出现,对学历的要求也不会那么高,自己还是有竞争力的。
不过,自己要一直在工厂才行,去那偏僻的地方搞研究设计的事情不能考虑。
不是不想做贡献,而不是想那样做贡献,现在这种方式就很好。
也就是说,只要有可能,他就不会离开这个机械厂,一定要能经常能看到家人。
刘院长说道:“京都有几个老师想招你为研究生,凭你的条件,只要去考,一定能考过。你的实践能力已经足够强,如果能补足理论这一块,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这才是他找他来的真正原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人家找到他头上来了。
秦淦西苦笑,“院长,我觉得在工作中也可以学习、补足理论这一块,不一定非要读研究生。”
他只是不好说,任何时候,没有谁能拥有自己这么多书籍,也没有人看了这么多书籍,虽然自己目前没有提出系统的理论,那是没时间去抽象、去总结。
只要自己能把研究脚步放慢一些,好好整理一下思路,不是不能写几本书来,至于文章,已经发表七篇,还有五篇收到了录用通知,可以说投一篇就被录用一篇。
看到刘院长不说话,他接着又说:“刘院长请放心,我不会放弃学习的。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知道,不是很喜欢专门的理论研究,而是喜欢实践,在实践中积累和提升自己。在这样的时代,我希望能用自己所学为国家做贡献,并且是迫不及待。”
“当然,如果能在学校读研,我还是不会拒绝的。”
这个时候,湖湘工学院是不能招收研究生的,好像湖湘省也没一所大学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
不是完全不想读,而是条件限制了。
没想到刘院长接着说:“你的意思,只要让你继续在机械厂工作,就可以读研?”
这话中,隐隐带着一丝热切。
秦淦西隐隐地感觉事情不对,但话已出口,不能打自己的嘴巴,“如果不能脱离工厂搞研究设计,我可以读研,哪怕不担任这个厂长也行。”
一直拧眉头的刘院长终于把手放了下来,面带微笑说:“英雄所见略同。既然你有这个要求,那么我就给人家回复了。你还是想继续研究机械设计?”
秦淦西这回不隐瞒了,但神情还是小心翼翼的,“不瞒院长,这四年以来,我把学校图书馆里和机械相关的书籍都看完了……”
刘院长惊讶地问:“包括铸造?”
秦淦西点了点头。
刘院长马上兴趣大起,“还有哪些方面?”
秦淦西这时毫不谦虚了,很有底气地应道:“铸造、金属材料制造等,当然,最拿手的还是机械设计。”
刘院长噌地站起来,抬起右拳想要捶桌子,估计是怕痛,最后砸在左掌掌心,哈哈笑道:“好,很好,我知道现在有个大难题,我去推荐一下。”
秦淦西见他站起来,自己也马上站起来。
然后走到秦淦西,重重地拍拍他的肩膀:“难怪你的机械设备一种接一种的出现,果然是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从刘院长那里出来后,秦淦西马上回到机械厂,对轴承生产设备的研究设计提速。
现在各行各业的研究人员奇缺,而这几年建厂数量激增,因为底子薄,导致有大量的难题需要攻关,即使有人家的产品,也不能完美模仿出来。
刘院长在这方面的信息来源比自己广,说有大难题,说不准真会把自己找过去,所以必须加速,将这套生产设备尽快设计并生产出来。
事实如他所料,28日上午十点,刘院长一个电话打过来,要他赶快过去一趟。
听说要赶快,他只能开着手扶拖拉机过去。
来到校办楼前时,刘院长和另外一个五六十岁的人正站在窗户边聊天,看到他开着手扶拖拉机来,便笑着和那人指了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