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一片寂静。领导们交换了一下眼神,脸上既有惊讶又有怀疑。
\"具体情况怎样?\"一位军方将领开口,声音低沉。
赵刚深吸一口气,开始按照准备好的提纲汇报:\"'曙光一号'与现有电子管计算机相比,体积减小了二十倍,计算速度提高了一百多倍,耗电量仅为五十分之一。它能在几分钟内完成需要几个月才能解决的复杂计算问题。\"
\"这么快?\"一位部委负责人忍不住插话,眉头紧锁,\"按照原计划,光是技术攻关就需要至少三年时间。怎么突然就……成功了?\"
赵刚解释道:\"主要归功于李长生同志的卓越贡献。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案,彻底突破了技术瓶颈。\"
\"李长生?那个特别行动局的年轻科学家?\"另一位领导皱眉,\"他的背景我记得——国内受教育,没有留学经历。他从哪里掌握了如此先进的技术?\"
赵刚早有准备:\"李长生同志确实是国内培养的人才,但他有着非凡的创新能力和远见卓识。他的很多理论都是自主研发的,完全符合我国自力更生、独立创新的方针。\"
为首的老者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翻阅着赵刚递上的报告,目光在一些关键数据上停留。良久,他抬起头:\"你们声称的计算机性能数据,比美国最先进的设备还要高出几十倍。这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几位领导点头附和,表情中透着浓浓的怀疑。
\"我理解各位首长的疑虑。\"赵刚诚恳地说,\"事实上,最初连我们自己也难以相信。但经过反复测试,这些数据确实是真实的。\"
军方将领敲了敲桌子:\"有没有可能是测试方法有问题?或者是……有意夸大了成果?\"
赵刚表情严肃:\"绝对没有,将军。我们采用的是国际标准测试方法,而且所有测试过程都有完整记录,可以随时复查。\"
房间里再次陷入沉默。高层领导们互相交换着眼神,显然在权衡这个消息的可信度和潜在影响。
最后,为首的老者开口了,语气平缓但不容置疑:\"如果这是真的,将是我国科技史上的重大突破,甚至可能改变国际科技格局。但是,任何重大突破都需要经过严格验证。\"
他看着赵刚:\"我决定,三天后由科学院组织最权威的专家团队,对'曙光一号'进行全面评估。必须确保这是真正的技术突破,而不是某种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我完全同意,首长。\"赵刚立刻回应,\"我们欢迎任何形式的评估和检验。\"
\"好,那就这样定了。\"老者合上文件夹,\"评估小组将包括科学院的顶尖院士、军方技术专家和有留苏背景的科学家,确保评估的权威性和全面性。\"
\"还有一点,\"老者补充道,声音突然变得更加严厉,\"在评估结果出来之前,这件事情绝对保密。一旦走漏风声,将按泄密处理,后果严重!\"
\"是,首长!\"赵刚挺直腰板,郑重承诺。
会议结束后,赵刚立刻返回研究基地,将高层的决定通知了李长生和团队成员。
李长生听完汇报,表情平静如常:\"三天时间,足够我们做好充分准备了。\"
\"你看起来很有信心。\"赵刚观察着好友的表情。
李长生微微一笑:\"因为'曙光一号'的实力足以说服任何人,无论他们多么怀疑。\"
赵刚神色复杂地看着李长生:\"高层对这个突破持谨慎态度是正常的。毕竟,这种跨越式的进步……太不寻常了。\"
\"我理解。\"李长生点头,\"在科学发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突破最初都会面临质疑。我们的任务就是用事实说话。\"
\"那么,我们该如何准备?\"赵刚问道。
李长生思考片刻:\"准备三套测试方案。第一套是基础性能测试,验证'曙光一号'的运算速度和精确度;第二套是实用性测试,展示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套……留作底牌,应对可能的特殊要求。\"
接下来的三天,整个团队全力以赴,为即将到来的专家评估做准备。李长生亲自检查了\"曙光一号\"的每一个系统模块,确保一切运行正常。技术团队则准备了详细的技术文档和测试数据,以备专家查阅。
同时,基地的安保级别再次提升。额外的警卫被部署在关键位置,所有人员出入都要经过多重检查。甚至连送餐的工作人员也必须有特殊通行证。
三天的准备时间转瞬即逝。
5月4日凌晨,一支由十五辆军用卡车组成的车队悄然驶离京城,向秘密基地进发。车队中除了评估团成员,还包括大量安保人员和技术支援团队。
……
秘密基地外围,十几辆军用卡车依次停下。
车门打开,一群神情严肃的人走下车,大多数人穿着朴素的中山装或军装,还有几位穿着北极熊式样西装的学者。
基地门口,李长生和赵刚已经等候多时。
\"欢迎各位专家前来指导工作。\"赵刚上前迎接,声音恭敬而坚定。
评估团团长,一位七十多岁的白发老者,微微点头。他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物理学的科学家,曾在欧洲留学多年,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赵局长,我们此行的任务很明确——实事求是地评估'曙光一号'的真实性能。\"老者的声音平静但透着威严,\"希望你们能够配合。\"
\"当然,我们全力配合。\"赵刚做了个请的手势,\"这位是项目总工程师,李长生同志。\"
李长生向前一步,与评估团成员一一握手。他注意到,大多数专家脸上都带着掩饰不住的怀疑甚至轻视。
\"年轻人,\"一位穿着苏式西装的中年学者盯着李长生,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质疑,\"听说你是这个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你在集成电路领域有什么研究背景?\"
李长生平静回应:\"我在国内完成学业,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子工程和材料学。\"
\"国内?\"那人露出不屑的神色,\"那就是说,你没有在先进国家学习过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