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一年二月,李自成等部从四川出来后,在力量对比上陷入不利局面。
当时,大部分起义军在中原活动,留在西北地区的只有李自成、过天星等少数几支义军。
他们遇到的对手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和陕西巡抚孙传庭,在明朝官僚中既狡猾又卖力。
陕西(包括三边)的官军凶悍勇猛,号称“敢战”。此时又正值明廷要求“三月平贼”的最后期限。
洪承畴和孙传庭与朝廷中掌握兵权的杨嗣昌有矛盾,担心追剿不力受到朝廷惩处,便疯狂地分头扑向从四川返回陕西的起义军。
李自成部在洪承畴所统领的总兵曹变蛟、左光先、祖大弼以及副将贺人龙等部官军的追击下。
出川不久就在河州、洮州(今甘肃临夏和临潭附近)地区的两次战役(三月十九日、二十日)中接连失利,人员和马匹损失惨重。
李自成带着败兵向西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打算补充马匹,洪承畴的官军却紧追不舍。
四月,李自成部只好又折向东返回,从巩昌府属的羊撒寨渡过洮河,日夜兼程向西和、礼县进发。
为避免被追剿的官军发现,李自成决定分散隐蔽行动,命令刘体纯(绰号“二只虎”)等“分路另走”;自己也行踪愈发诡秘,躲进山中隐藏踪迹。
四月初十日,李自成亲自带领起义军战士和家属共三百人,行至礼县北面一个叫马坞的地方。
明总兵左光先带领部下官兵于次日黎明追到,两军相距不过四五十里,李自成等人处境极其危险。
幸好官军在马坞歇息了一日,起程时又判断错误,李自成才得以摆脱官军追击,进至陕、川交界地区,与部将李过、刘体纯等带领的队伍会合。
事后,洪承畴懊悔不已,在给朝廷的报告中悲叹道:闯将是众多贼寇中的元凶,如今仅带着三百残兵败将抱头鼠窜,实在是数年难得的机会,即便穷尽日夜之力,身先士卒、不顾性命去擒斩此贼,也是应尽的责任。
无奈计算失误、追赶不紧,让元凶逃脱远去。如今既未能一举歼灭这股贼寇,将来必定还要耗费兵力去消灭他们。左光先怎能推脱责任?
李自成部在陕甘失利后,于五月间会同六队祁总管部共三千多人进入四川境内。
洪承畴急忙指派陕西监军道樊一蘅督促副将马科、贺人龙部官军进川追击,自己带着总兵曹变蛟、王洪赶到西乡县,檄调总兵左光先率部进驻汉中府;
在阶州、徽州、文县和略阳一带也部署了兵力,挡住起义军北返和西进的道路。七月十三日,马科、贺人龙部与起义军在四川广元交战。
四川巡抚傅宗龙唯恐义军又像崇祯十年那样直入成都平原,便调集四川官军和他从云南带来的部分军队,配合陕西官军夹剿。
八月初五日,双方在南江县境内作战,义军因寡不敌众,夺路北逃。十六日,义军到陕西城固县境,打算渡汉水,取道石泉、兴安前往湖广、河南。渡河时,遭到左光先部官军的袭击。
这时义军只剩下一千四五百人,无力对抗官军,因而退入附近山区。在艰难的形势下,六队头目祁总管灰心丧气,带着部下六百多人向左光先投降。
李自成部力量更加薄弱,只得转入深山密林,让官军找不到踪迹。
李自成本人“夜里在山林藏身,不敢到民房歇息”。
洪承畴以为胜券在握,夸口说:闯将和零散贼寇只是暂时逃命……不是被官兵擒斩,就是困死在山林中。
可是,李自成凭借坚忍不拔的意志,带着为数不多的残兵败卒,巧妙地摆脱了官军的重兵追剿。
向东转入陕西、湖广、四川三省交界的大山区,尽量避免与大股官军正面交锋。
在崇祯十一年八月至崇祯十三年秋天这充满艰难险阻的两年间,李自成虽身陷绝境,但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始终在黑暗中顽强地积蓄力量,寻找着扭转乾坤的机会。
李自成率领着为数不多的残部进入陕西、湖广、四川三省交界的大山区后,首要任务便是安顿好部众,让他们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这片山区地势复杂,沟壑纵横,丛林茂密,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但也伴随着诸多挑战。
食物短缺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山中可食用的野果、野菜数量有限,为了让大家不至于挨饿,李自成亲自带领着战士们四处寻找食物来源。
他们学会了设陷阱捕捉野兽,在河流中捕鱼捞虾,靠着这些简陋的生存手段,勉强维持着队伍的生计。
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后,李自成开始着手整顿队伍。
他深知,在这艰难的时刻,纪律是队伍的生命线。
于是,他制定了严格的军规,要求每一位战士都必须遵守。
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日常生活,都要做到令行禁止。
对于违反纪律的行为,绝不姑息,严惩不贷。
同时,李自成还注重对战士们的思想教育,他常常与大家围坐在一起,讲述他们起义的初衷和目标,鼓舞大家的士气,坚定大家的信念。
在他的努力下,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逐渐得到了提升。
为了了解外界的局势变化,李自成派遣了一些机灵的侦察兵,乔装打扮后走出山区,前往周边的城镇和村庄打探消息。
这些侦察兵冒着生命危险,收集了大量关于官军部署、政治局势以及其他起义军动向的情报。
通过这些情报,李自成对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他制定下一步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这期间,李自成并没有局限于防守,他也在寻找着出击的机会。
尽管队伍人数不多,但他还是会组织一些小规模的突袭行动。
他们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接近官军的据点和运输队伍,进行突然袭击。
这些突袭行动虽然规模不大,但却给官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他们不仅缴获了一些武器、粮草和物资,还打乱了官军的部署,让洪承畴等人疲于应对。
李自成还十分注重与当地百姓的关系。他深知,百姓是起义军的根基,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起义军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他要求战士们必须尊重百姓,不得扰民。他们帮助百姓干农活,修缮房屋,在百姓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李自成的这些举动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许多百姓主动为起义军提供情报和物资,甚至有一些年轻人自愿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在这段时间里,李自成也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
他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是无法取得最终胜利的,还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政治纲领和治理策略。
于是,他开始研读各种书籍,学习历史上的治国理政经验。
他与身边的谋士们一起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如何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些思考和讨论,为他日后提出“均田免赋”等政策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自成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虽然与巅峰时期相比,他们的实力仍然相差甚远,但他们已经不再是当初那支四处逃窜的残兵败将。
他们在这片大山区中,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等待着那个能够让他们重新崛起的时机。
终于,在崇祯十三年秋天,机会来了。
中原地区发生了严重的灾荒,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李自成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他带领着队伍走出了山区,向着河南进发。
在那里,他们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开启一段新的传奇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