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年八月,张献忠在河南南阳地区被官军左良玉打败,受了伤,于是带领队伍转移到湖广麻城、蕲州一带,与闯塌天刘国能的部队会合。
十二月,明朝总理熊文灿派曾经加入过农民军的秀才卢鼎,进入张献忠、刘国能的军营进行招降。
张献忠表示愿意接受招安,但还在犹豫不定,便带着人马经过安陆,来到承天(现在的湖北钟祥)、襄阳地区。
十二月二十八日和第二年正月初八日,明朝太监刘元斌两次向朝廷报告说张献忠愿意接受招抚。
正月初九日,张献忠率领部队进驻湖广谷城,把闯塌天部下的士兵赶走,并贴出告示说:本营的志向是平定乱世,已经赶走刘国能。
现在想要放下武器归顺朝廷,并且不会伤害百姓”等等。
同时,召集当地的乡绅和年高有德的人,让他们出具保证书,请求明朝廷同意招安。
张献忠知道熊文灿贪图钱财,就派孙可望拿了两块一尺多长的碧玉和两颗直径一寸的珍珠,送给熊文灿。
熊文灿非常高兴,向朝廷建议招抚张献忠,并派张大经监督他的军队。
“云南将领许名臣拿着公文去招抚,他陈述贼寇请求招安的话,不说‘解散队伍回家务农’,而是说‘愿意带领七千骑兵、三千步兵,共计一万多人,通过剿贼来为自己赎罪’。”
熊文灿自以为得计,“发文调集他的四千兵力”,张献忠却以刚刚接受招安,“安顿聚集的事务还没有完成”为借口,拒绝听从调遣出兵。
兵部尚书杨嗣昌担心张献忠不是真心投降,搞不好会留下祸患,主张让张献忠先袭击并杀掉闯将李自成和老回回马守应,才允许招安,否则就趁这个机会“整顿军队进行剿杀”。
朱由检听了太监刘元斌和总理熊文灿的意见,担心剿灭不了,错过招抚的机会,当面驳斥杨嗣昌说:“哪有人家来投降,就说一味剿杀的道理?”就这样,在朱由检的亲自决策下,决定招抚张献忠的部队。
三月二十五日,明朝郧阳抚治戴东旻呈交了三本招抚张献忠部队的花名册,“其中回乡务农解散的有一万八千一百三十五人,精锐士兵一万一千名”。
张献忠把营地安扎在谷城外十五里的白沙洲,“建造了几百间房子,买地种麦子,与百姓公平交易”;
并且在谷城的每个城门各派几十名士兵,表面上说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实际上是在监视明朝政府地方官员的行动。
这时,明朝廷内部对于招抚张献忠这件事议论纷纷。
杨嗣昌主张朝廷颁布诏书“赦免罪行”之后,调张献忠的部队到熊文灿的军队前“杀敌立功,酌情给予加官衔并颁发委任状”。
兵科给事中姚思孝也上奏说:“招抚贼寇这件事,很难让人完全相信。这个张献忠在谷城县有几万人,又造房子又种田,还是应该把他们遣散才对。”
朱由检却说道:“造房子种田,这正是招抚的好处,又要把他们遣散到哪里去呢?”他一心想要维持招抚的局面,从话语中就能明显看出来。
张献忠在谷城接受明朝廷的招抚,固然是一种权宜之计,但也不能否认,他当时在思想上确实有动摇的一面。
在接受招抚的半年多以前,张献忠在湖广上津县元真观避暑时,修缮了关帝庙,重新塑造了关羽的神像,还撰写了一篇记文刻在石碑上。
其中说:“焚烧杀戮百姓不是我本心愿意做的,实在是天意逼迫。也知道大家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开州开县,都有法律规范,无奈天意如此,实在由不得我。就像黄巢的往事,劫数似乎也是不由自主就发生了。”
这篇碑文表明,张献忠在思想上仍然受到封建礼法的束缚,他把自己参加农民起义说成是天意所迫,并非出自他的本意。
这种思想状况,和他接受明朝政府的招降,很难说没有关系。
从当时整个农民起义的形势来看,张献忠接受招抚,对其他一些起义首领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尽管他的受抚和刘国能、李万庆等叛徒在本质上不一样,既没有改编军队,也没有放下武器,但他在各支起义军中,毕竟是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带领部队接受招抚,客观上助长了农民军中投降受抚的不良风气。
在张献忠接受招抚之前,崇祯十一年正月,闯塌天刘国能在随州投降了明朝政府。
刘国能原本是个秀才,参加起义后,曾为农民革命事业做出过一些贡献,成为起义前期的着名首领之一。
但是,浓厚的封建忠孝节义思想,像无形的绳索一样束缚着他,使得他在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候,最终倒向了统治者一方。
据说他投降是奉了母亲的命令,投降时叩头说:“我这愚昧的百姓陷入不义,承蒙大人洗刷罪名得以重生,愿意把我的全部人马登记造册交给幕府,我自己投身到您的部下,竭尽全力效命。”
表示甘心充当明朝政府镇压农民的先锋。他的部下十四哨共有五六万人,“大多散去归附了老回回、革里眼”,跟着他投降的只有五千人,这说明他的这种做法很不得人心。
在张献忠接受招抚之后,顺义王于七月十五日在河南信阳投降,明朝政府发给免死牌,遣散的有九千五百人。
同月,罗汝才、混十万、整十万、十反王、托天王、小秦王在河南永宁(现在的洛宁)向总理熊文灿递交文书请求招抚,熊文灿派监军道张大经于八月初一日到永宁县西关,与罗汝才等人见面接洽招安事宜。
初二日,又有过天星、紫微星、射塌天、一字王等六部,在河南卢氏县派人联系投降。
这一年十月,满洲贵族的军队攻破长城边墙,进犯京城附近地区。
明朝廷急忙命令洪承畴、孙传庭率领陕西官兵入京保卫京城。
在永宁、卢氏地区的罗汝才等九营起义军首领,以为官军东出潼关是来合力围剿自己,急忙带着队伍跑到湖广均州,向太和山提督太监李继政请求招抚。
李继政发公文给熊文灿,同意接受招抚。
于是,罗汝才同白贵(小秦王)、黑云祥(整十万)三营驻扎在房县,其他五营分别驻扎在竹溪、保康一带。
就这样,当时在河南、湖广地区活动的各支起义军,绝大部分都接受了明朝政府的招安。
在南直隶、湖广交界地区活动的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刘希尧、蔺养成五支义军(革、左五营),因为势力单薄,也逐渐走向消沉。
崇祯十一年下半年到十二年五月,农民军中投降受抚的风气一时间非常盛行,整个明末农民战争暂时进入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