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节如约而至,大年三十志平才骑车回到家。
妹妹带着男朋友也来了,幸福的时光像绽开的花朵。志平看着一家人围在灯光下打麻将,谁也没提那个半死不活的瓦厂,一家人都在大声地说笑。
志平就躲在书房里看一本《逃亡日记》,说了一个银行主任挪用了数百万的存款后,精心设计了很多逃跑路线,成功逃出新疆,一路步行,骑单车往东南而去。他沿途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以致被贵州警方逮捕时,轻松地说:“终于不用担惊受怕了。”然后就呼呼大睡一天。
志平看完后赞叹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出逃亡中途经的地域和遇到的人物,志平很喜欢内心活动的文字。他忽然想到自己此时还是自由的,虽然创业失败了,但也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希望,一切都说不定呢!相比那个一路逃亡克服种种困难的家伙,他又振作起精神来。
二
第二天一大早,他骑车带上晓月去乱石澥过年了。虽然今年没钱,但过年的礼数却一样也没少,两个年轻人拎着大包小包,把车子裹得严严实实的,一路直奔湖滨镇了。
无辜的好心情,又无可追溯的糟糕心情。晓月不想问志平怎么年前闷闷不乐,而现在却又突然的开心不已?反正回娘家,她自己也开开心心呢!
他们很快便到了湖滨,两边是熟悉的村庄小路,然后看到环湖集团高大的办公楼。
志平觉得这一切都太熟悉了,又都很陌生,只凭半步也不想迈进去。到了村里,志平又是一副派头十足,风光满面的模样。
他不想让别人轻视他和晓月,更加不愿意让别人说他们在瞎折腾。虽然吕婶和陈叔心里都清楚,他们做瓦亏了,但具体怎样又是不明就里。或许他们永远不会详细的问清楚小月和志平到底都经历些什么?反而让志平觉得十分的自由,要比在老家更加感到心情舒畅!
志平买了一台便携式cd机,小小的光盘放进袖珍的cd机里面,戴上耳机音乐就是在剧场一样的空灵回荡。
这两天,晓月就戴着耳机携着cd机去串门,一副小日子过的有模有样,有时中午饭也不回来吃,那些村里的小姐妹们也都有空聚在一起了。
晚上晓月回来告诉大家说小峰大哥在厦门鞋厂招人去打工呢,志平不明白谁是小峰,如何招人的事?听到吕婶跟晓月一问一答半天,他才明白小峰和大哥在厦门鞋厂打工很多年了,小峰大哥从门卫保安做起,现在是一个小工厂的生产科长了。他今年春节回来便帮厂里招合适的工人,男女不限,工资3500保底。晓月说到工资这么高时,吕婶便很开心,她觉得孩子们既然瓦厂办倒掉了,那不如两个人都去厦门打工,过年回来还有好几万呢,总比办厂吃苦受罪要强。
“也对哦!”志平对厦门产生莫名的好感,如果他和晓月都去,开支会节省很多,一年能挣十万块钱,还有是他固执地认为沿海发达地区的是创业乐土。他甚至不认为自己瓦厂的落魄是因为质量问题和市场问题,他想如果在沿海城市,那就未必会这么艰难了。
所以对晓月想去厦门,他内心是支持的,只是他不能跟她同行,他必须留在家里等所有的瓦处理完,还要把天健姐夫钱还上,才能安心离去。
小弟一直没说话,只听母亲和二姐在说,他最后问道:“不可以一起去厦门打工,赚钱回来还债吗?”。
晓月一听惊喜地说:“对哦,老公,我们一起去吧!”
志平看了晓月一眼,那意思是他必须把后面的事处理妥当了,晓月便没敢再坚持下去了。
在一起这么久了,志平从没有听过晓月说过完整的话,更没有在意过她的表达,或者对她的任何意见志平都是一样的嗤之以鼻。
志平内心也觉得那个瓦厂他实在放不下,有那么多激情又那么多失落的地方,太不容易说断就断了的。
他跟晓月父母说定两人暂时分开,如果瓦厂不行他就立马去厦门;如果晓月打工并不顺利,也可以回来继续做瓦,这样也是留着退路嘛。
这个结果理所当然,大家很晚才睡去。第二天上午晓月带志平开开心心的去小峰家报了名,小峰也把现场具体情况说了。他重点说了那边的工资比家里高,厂也多,有技术的人可以选择待遇福利好的厂。至于晓月能不能做下来,他也不敢保证,他看到好多女生都在那里做流水线。生产工人没有学历要求,只要肯加班干活,一个月不休都有5000块钱工资了。
志平倒没有太关注工资多少,他觉得有利和不利的都考虑过了,现在准备着过完年就走呗!
晓月回去告诉了吕婶,她决定跟小峰一起去厦门了。她要加班干活,争取拿到5000一个月。吕婶惊讶的问:“这么高呀,那还是打工的好哟。”
晓月像是领到了5000块钱工资似的那么高兴地说:“那当然”。
志平在心里觉得晓月像是个见风就是雨的孩子。吃过午饭,晓月便催了志平回家去了,她要把衣服收拾好,初八一早她就要去火车站坐那趟去厦门的火车了!
志平妈则有些担心,她也不知道厦门有多远,但她听说在大海边了,坐火车要两天一夜。她就觉得要爬多少山,过多少河才能到达的地方啊!她悄悄的问志平:“你放心她去吗?”
“一个女孩子那有什么好担心的?”志平对母亲的担忧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母亲的操心是杞人忧天。初六初七跟晓月在一起时,志平没觉得马上要分开,只当是跟平常的日子没有区别的。
从早到晚吃饭睡觉,晓月对于他更像是个熟悉的同事。初八一大早,晓月按照跟小峰联系好的,下午两点在巢州火车站见。
于是她催志平骑上摩托车,拉着晓月和一个行李箱往巢州火车站飞驰而去。对于去厦门,晓月一直都是开心激动的,只是现在她坐在摩托车后面,忽然叹息说:“厦门好远吧?”
“我也没去过呢?”志平边开车边说
“他们说火车要跑两天一夜啊!”志平听晓月这么说,又觉得晓月像个孩子,他没再顾及晓月的叹息,便说:“都到这个点了,还说什么呢?要去就去呗!”
志平只顾着抬头骑车,就这么一路翻过万山,到巢州了。
志平赶到火车站时,看着小峰他们还没来,便在楼下超市多买了些方便面和一些零食。他想着,两天一夜的火车还有好几餐呢。
晓月扒在窗户上往站台那边看,志平告诉她去那里安顿下来后就给家里打电话报,平时多加班干活,空了就多买几张电话卡,有时在外面打Ic卡电话比用公用电话方便。
晓月像是一个听话的小女,晓月看到志平身上带来的cd机,望着志平想把cd机带到厦门去。半天她终于小声的说:“这个我带上呗。”
志平愣了一下,说那边都是集体宿舍,这么贵的东西会被偷的。然后就看也没看晓月,自己只是又听到听起张学友的歌来。
“老公,等你快点把瓦卖掉,你就去,我们去外面租个房子住。小峰说好多夫妻都住在外面租房子住了,志平关掉cd望着小月说:“我留下来处理瓦和粉子,也许还要做包装箱,以后都难说。”
晓月倒有些迷茫了,她觉得一切都在变化,厦门打工也许都是暂时的呢?
看看时间都两点了,还不见小峰,晓月突然说了一句,“怎么小峰还没来哩?要么我不去了!”
志平便掏出手机来给小峰家里打电话,小峰妈妈接到电话说小峰早就走了,怎么了?
志平惊讶的问:“早走了?那我们没找到他们呢”!
“嗯,去合肥的,他爸送他们的。这时志平才明白小峰和他哥两个人去合肥火车站坐车了,他心里便有些疑惑了。说好从巢州一起走的,怎么去了合肥呢?好在他们买的票都是七车,这个到从合肥南下的火赶到巢州车站时,晓月拎着行李箱,依依不舍地穿过检票口,又下了地道。
志平一直在候车厅里看到穿个浅黄色线衣的晓月又出现在三站台那边,是宽大的行李箱依在身边。等车停稳,晓月便在列车员的帮助下奋力把行李拽上。志平看到晓月进车后就很潇洒的转身走了。他平时没觉得晓月有多重要,只是此时他除了有种自由的快乐感觉,又觉得其实晓月在身边也挺好的。
三
看门的老陈已经越来越古怪了,现在整日大门都不开,只开个小门,容一个人进出。志平过完年就一个人安静的躺在空空荡荡的厂里,晓月有时候会在宿舍用电话告诉她厂里的工作生活状态。
有天晚上志平又接到晓月电话,听到晓月开心的笑。那时候志平想到恋爱的时候,晓月躲在家里跟志平两人煲电话粥,那个时候就是这样开心的笑声。只是现在她叫志平老公。
“老公哎,我今天做品检了。”
“你不做车操作工了,那品检需要学历高的吗?你能学会吗?”志平问。
“很简单啊,师傅带着告诉你哪些是合格的,哪些是不合格的,然后你数一下这个班组今天做了多少双鞋就好了。数数还不会啊,你真是太不了解你老婆了!”
志平听到晓月娇嗔的责怪声,想到晓月不在车间里做那么累的活,就满心欢喜的告诉她:“好好做吧,等有机会他也过去。”
晓月又告诉志平,这里还是女工更受欢迎。大多是小学没毕业,像他这样就不错的了,她现在是跟三个女生住在一起的上下铺。晚上不冷,这里的白天有时候都穿单衣服了,要比家里暖和多了,她都可惜没带裙子来呢,说现在不做流水,可以穿裙子呢?”
晓月又银铃般的笑了起来,两人常常通话,但长途话费很贵,两人都舍不得说太多。只是志平又很想听晓月的声音,觉得格外好听,有时等小月电话过来,他就摁掉,用手机拨过去,再多听一听晓月的声音。
过完正月,所有的工作都进入正常了。志平骑着摩托车到处转悠,每一处村庄有新盖的房子他都会停下来,问是盖什么房,用什么瓦。如果是水泥大瓦,他便立马上去推销,找房东推荐菱镁瓦。这时候志平思路特别清晰,他找到每个镇上的轮窑场,了解轮窑场的经营状况。
制品便发现一条规律,经营很好的窑厂大多需要换瓦,而这样的窑厂都是效益很不错的。而同时,相邻几个镇上的几处轮窑厂都是门可罗雀甚至杂草丛生,一看就是快要倒闭的状态了,只有一两个工人住在这里。
生意场上的惨烈竞争在这里也体现的明明白白呢!
这天志平骑车到西河镇附近,再右转一条大路,就是通往湖滨镇的了。志平看看天气尚早,春天的时候,下午的太阳还高高的吊在西天,他便掉头顺着大路慢慢的往湖滨那边转。
志平刚骑到没多远,见西河桥头那块空地上有一堆卤片。他很好奇,走进去一看,原来是姜总的板材厂,三间屋子和一片空场地上只有几个工人在干活,却没见到姜总,院里一个立式搅拌机,在吱呀吱呀的慢慢地转,里面是氧化镁粉和锯渣。
一个穿着移动公司夹克衫的中年大叔正站在搅拌机边上看浆料,志平在空荡荡的院子里转了一圈,问蹲在地上干活的工人,他们姜老板呢?工人头也不抬地说,有事打电话,他在合肥很少回来的。
志平便给搅拌机边上的中年大叔递了一支烟,告诉大叔这卤片就是姜总上次在他家拉的。大叔惊讶地的停下搅拌机,慢慢的聊起姜总来。
原来姜总去年拉了货回来后,就把早年淘汰下的大屋全部租下来,准备大干。但好几次做的板子太软了,又不知道什么配比浓度,只好慢慢摸索,坏了很多板材,又让工人打碎了再利用。现在他让大叔做队长,大叔笑着摇摇头,满脸无奈奈何。
志平微笑着听他说,大叔吸了几口烟,又问志平,听老姜说你是专门学这个的呀,他想让你过来做技术指导?
志平不置可否的笑笑。他现在正在想办法处理那三千块瓦,至于以后的路到底怎么走,也说不准了。
“姜总什么时候回来?”大叔也说不准,有事就天天来,没事就一个星期不来一趟。那车间管理呢?统计发货人呢?
“让我统计,我每天晚上电话跟他说一下,我们是做一天休息三天的,都是打零工。”
大叔最后叹息的说不好干,老姜都是聋子,不怕雷啊!
这时,工人们已做完了一锅料,大叔又开始忙起来。志平便告辞,骑着车上了大路。他看着太阳快落山了,便掉头往回走,想到包装箱生产倒也不复杂,那些料子比起大棚架菱镁瓦,就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