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0 章 告别
沈秀神色认真,压低声音:“爹,你可千万别跟别人说大丫给我们借钱了。”
沈远一脸纳闷,不禁问道:“为什么呀?”
沈秀皱着眉,担忧地解释:“之前有人找大丫借钱,大丫说没钱,没借给他们。现在却借给咱们,要是让别人知道了,还不知道怎么编排大丫他们呢。”
沈远经沈秀这么一提醒,瞬间恍然大悟,一拍大腿:“哦,这样啊,我知道了,一定不告诉别人。”
沈秀还是不放心,又叮嘱道:“你等会儿交了钱回去,也跟娘和弟弟说一声,让他们也千万别说出去。”
沈远连忙点头,保证道:“我肯定会告诉他们,嘴严着呢,你就放一百个心吧。”
两人说着,很快就到了晒谷场。
此时,晒谷场上依旧人头攒动,不少人还在为了征兵的事焦头烂额。
沈远和沈秀顺利交了钱,拿到凭证的那一刻,沈远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笑容。
从晒谷场出来,沈秀跟沈远道别:“爹,你先回家吧,我去找大丫她们。”
沈远看着女儿,眼中满是欣慰:“行,你去吧,记得别贪玩,早点回来。”
沈秀快步往后山方向走去,心中对大丫的感激又多了几分,迫不及待地想快点见到大丫,再次向她道谢 。
沈秀到了后山山脚看到了在那里等待的大丫和二丫。
沈远交完钱后,脚步轻快地回到了家。
一进家门,他就把媳妇段氏和儿子沈云叫到跟前,神情严肃地交代道:“你们俩可千万别说是大丫给咱们借的钱。如果有人问,就说我们借了别人的钱。”
段氏和沈云听了,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
段氏开口问道:“当家的,为啥不能说呀?大丫帮了咱们这么大的忙,咱们应该感谢她才是。”
沈远叹了口气,把沈秀在路上跟他说的话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
段氏听后,恍然大悟,点了点头说:“原来是这样,大丫这孩子考虑得真周到。咱们确实不能给她惹麻烦。”
沈云年纪虽小,但也懂事,他认真地说:“爹,娘,我记住了,我不会说出去的。”
沈远满意地点点头,又说:“咱们本来就借了别人的钱,只是后来大丫借了大头给咱们,这才凑齐了费用。以后咱们可得好好报答大丫和她的家人。”
段氏在一旁应和道:“那是自然,大丫这孩子心地善良,咱们可不能忘了这份恩情。等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好好谢谢他们。”
沈云也在一旁用力地点头,他以后一定会到达大丫的,要不是大丫他就要没有爹了。
后山,漫山遍野都是鲜嫩的猪草。
大丫、二丫和沈秀各自散开,开始认真打猪草。
大丫手脚麻利,不一会儿就割了满满一筐。
沈秀也不再沉浸在悲伤中,专心干活,时不时还会和大丫聊上几句。
二丫年纪小,虽然割得慢,但也干劲十足,努力不让姐姐们帮忙。
太阳渐渐西斜,天边泛起了橙红色的晚霞。
大丫看着装满猪草的背篓,对沈秀说:“秀姑姑,时间不早了,咱们该回去了。”
沈秀点头,三人背着背篓,沿着蜿蜒的小路往村子走去。
路上,沈秀再次感谢大丫,大丫只是微笑回应。
回到村子,各自回家后。
沈秀也从后山打猪草回来了。
她一进门,就问道:“爹,你跟娘和弟弟说了吗?”
沈远笑着说:“说了,都说了,你就放心吧。”
沈秀听了,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院子里,给整个家都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虽然征兵的事情让大家经历了一番波折,但大丫的帮助让这个家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
而在这温馨的氛围中,一家人也更加珍惜彼此,期盼着未来的日子能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
此时,距离申时末已经没多少时间了。
烈日高悬,温暖的光线洒在晒谷场上,密密麻麻的人群像是被热气蒸腾得有些晃动。
可才正月十几的阳光哪有那么热。
来送别的人神色各异,眼中满是眷恋与牵挂。
有母亲紧紧拉着孩子的手,絮絮叨叨地叮嘱着在外要吃饱穿暖;
有妻子默默为丈夫整理行囊,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强忍着不让它落下;
还有年幼的弟妹拽着兄长的衣角,小声抽噎,舍不得他们远行。
低声的细语交织在一起,像是一首悲伤的离歌,在晒谷场上空悠悠飘荡。
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众人的情绪愈发凝重。
终于,理正沈正业走上高台,拿起木槌,重重地敲响了晒谷场上的大罗。
“咚——咚——”沉闷的声响瞬间传遍全场,原本嘈杂的人声渐渐消散,大家都安静下来,目光纷纷投向高台。
理正神色庄重,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儿郎们,保家卫国,是咱们每个人的责任!今日你们远行,乡亲们盼着你们平安归来!”
台下一片寂静,只有微风吹过,吹动着送行之人手中的手帕 。
理正的声音落下,应征的青年们纷纷挺直脊梁,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奔赴前路的坚定,也有对家乡亲人的不舍。
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拉得长长的,像是一幅肃穆的剪影。
人群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蹒跚着走向自己的儿子,她颤抖着双手,将一个包裹塞到儿子怀里,声音带着哭腔:“儿啊,这是娘给你做的布鞋,还有些干粮,在外头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儿子眼眶泛红,用力点头:“娘,您放心,我一定平安回来。”
老妇人伸手轻轻抚摸儿子的脸庞,像是要把他的模样刻进心里。
另一边,新婚不久的妻子紧紧抱着丈夫,泣不成声:“你答应我,一定要活着回来,我等你。”
丈夫轻轻拍着她的背,许下承诺:“我肯定回来,等我。”
在这充满离情别绪的氛围里,即将远行的青年们互相打气,他们互相拍着肩膀,约定一起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