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619年)秋八月,江陵宫阙的青铜灯树映照着辗转反侧的梁国政权首脑萧铣。
萧铣生于583年,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此时三十六岁。他自称是西梁宣帝萧詧的曾孙,大业十三年(617年),萧铣在罗川县(今湖南省湘阴县)起兵,自称梁王,改元鸣凤。次年,迁都江陵(今湖北荆州),势力逐渐扩大,拥有精兵40万,控制了长江中游及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隋末割据势力之一。但在唐朝统一战争中,萧铣的梁政权面临着李唐政权的军事打击。
萧铣披着玄色貂裘,指尖划过舆图上蜿蜒如蛇的三峡水道,青铜酒盏在烛火下泛着幽光。忽闻城外戍楼传来梆子声,他猛然将酒盏砸向西陵峡方位,琥珀色的醽醁酒在羊皮舆图上晕开,恰似染血的江涛。
\"宣杨道生!\"随着内侍尖利的传唤,殿外甲声铿然。这位曾三日奔袭五百里平定董景珍叛乱的骁将,此刻跪在冰冷的青砖上,听见帝王压抑着兴奋的声音:\"昔人谓'得蜀则得楚,得楚则天下定',卿观此图——\"萧铣挥袖扫开案上《巴蜀形胜全图》,露出绘有赤甲的峡州城,\"三日内拿下此城,朕许你剑履上殿!\"
宫灯将二人的影子投在绘有《禹贡》九州的屏风上。杨道生凝视着舆图中标注\"夷陵\"的朱砂印记,那里是楚之西塞、巴蜀咽喉。
杨道生不禁赞叹道:\"梁帝英明,夷陵者,荆州之门户,扼三峡之险,据江湖之会\"。他明白梁王的战略意图,此战若成,大梁水师便可截断唐军自蜀东下的漕运,更可溯江直取渝州,将李唐的西南粮仓尽收囊中。
更深露重时,江陵水门悄然洞开。五千精锐乘着蒙冲斗舰顺流而下,舰首的拍杆在月色中犹如巨兽獠牙。萧铣独立望楼,望着江心渐远的帆影,忽想起月前缴获的《李靖平陈十策》。那个被困在归州的书生将领在策论中写道:\"江陵之势在舟楫,舟楫之要在三峡\",此刻青铜盏中的残酒泛起涟漪,恰似他胸中翻涌的棋局。
武德二年八月廿七丑时三刻,长江北岸的夷陵城头,值更戍卒忽然听见江雾中传来沉闷的棹歌。唐峡州刺史许绍疾步登城时,但见江面上蒙冲斗舰如黑蛟破浪,舰首拍杆林立,正是大梁水师特有的五牙战船制式。城堞间火把次第亮起,照见许绍霜鬓下的冷笑。
许绍道:\"杨道生夤夜疾驰三百里,倒是深得兵法'出其不意'之要。\"
许绍出身于江左的世家大族,家族在当地颇有威望和影响力。在隋朝时,他曾担任过一些官职。他凭借家族的底蕴和自身的才能,在隋朝的官僚体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隋末天下大乱,许绍看到唐朝兴起是大势所趋,于是便率部归附了唐朝。他的归附对唐朝初期的稳定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唐朝对许绍的归附十分重视,给予了他相应的地位和待遇。他被封为谯国公等重要爵位。
许绍在任职地区官员后,积极推行唐朝的政策,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例如,他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一些饱受战乱之苦的地区逐渐恢复生机。在军事上,他凭借自己的军事经验和军事才能,协助唐朝平定周边的叛乱势力,保卫了唐朝的边疆安全。比如在应对一些地方小股割据势力的侵扰时,他指挥军队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反击作战。
许绍之子许智仁等也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在唐朝的政治、军事等领域有所作为。许家在唐初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家族,其家族成员在不同岗位上为唐朝的发展贡献力量。
许绍驻守的夷陵城素有\"雉堞皆以峡江青石垒就,女墙高两丈有奇\"之称,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当长江冲破夔门天险,在巫山群峰间奔涌七百里后,最终在夷陵舒展开碧玉般的江面。
这座被欧阳修誉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的古城,恰似镶嵌在银链上的明珠,见证着华夏文明在峡江间的千年激荡。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夷陵建制始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这里曾发生改变战国格局的秦将白起拔郢之战,之后楚人\"东北保于陈城,西迁于夷陵\",在此重建宗庙。考古发现的望洲坪遗址中,战国楚墓出土的错金银铜樽与彩绘漆耳杯,无声诉说着当年流亡贵族的离殇。
两汉时期,夷陵作为南郡西界重镇,控扼着\"西通巴蜀,东下荆扬\"的黄金水道。1987年出土的东汉陶楼模型,三层阁楼配有望楼与弩机,印证了《后汉书》中\"夷陵有军市,商旅辐辏\"的记载。
三国烽烟中,这里更是上演了决定天下走势的夷陵之战,章武二年(222年),刘备连营七百里被陆逊火攻破之,烧红的峡江映照着蜀汉国运的转折。
唐宋以降,夷陵军事要塞的地位愈显重要。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轻舟、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的吟咏,都在此化作江涛的韵脚。至明代,夷陵卫城扩建为周长九里的石砌雄关,《徐霞客游记》详述其\"雉堞连云,炮台锁江\"之险。清光绪年间开辟的通商口岸,更让西洋钟楼与中式马头墙在江畔交织出独特的天际线。
今日漫步夷陵古城,仍可在至喜亭读到欧阳修\"闻说夷陵人为愁\"的谪居诗稿,在三游洞摩崖寻见白居易兄弟的题刻。长江三峡1号古沉船中打捞出的南宋龙泉窑青瓷,与抗战时期苏联援华航空队的残破机翼,共同诉说着这座江峡门户永不褪色的传奇。
正如清代夷陵知府林有席在《西陵形胜赋》中所书:\"地以险存,城以文传,此夷陵所以冠绝荆楚也。\"
当梁军攻至城下,许绍令守军撤去城头旌旗,暗将百余根合抱巨木浸透火油。寅初时分(凌晨3点整),梁军架起云梯如蜈蚣附城,欲登城池,忽闻城上金锣骤响,滚木裹着硫磺硝石轰然而下。许绍亲挽强弓,火箭划破夜幕的瞬间,江风忽转东南,火借风势化作赤龙,将半空云梯尽数吞没。
这场攻城战持续到九月朔日(初一),萧铣在江陵宫召见水军都督陈普环。案上摆着新制的五牙战舰模型,这种巨舰\"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容战士八百人\",正是萧铣称雄长江的倚仗。
\"普环,此番溯江西进,务必打通巫峡!\"萧铣一边说着,一边将令箭重重拍在案上。十日后,百余艘艨艟战舰蔽江而来,五牙巨舰的拍杆高耸如林。
许绍得到战报,立即于夷陵城头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其子许智仁进言:\"梁军虽众,然而三峡水道狭窄,可诱其深入后伏击。\"
录事参军李弘节补充道:\"西陵峡中有明月湾,水道曲折,正宜设伏。\"
许绍颔首同意,决定派遣数十轻舟与敌军交战,随即诈败,将梁军诱入峡中。
九月十二日辰时(早晨七时),西陵峡的晨雾尚未散尽,陈普环的五牙巨舰已如移动城郭般压向明月湾。这位洞庭水师出身的悍将立在七丈高的指挥台上,望见唐军小舟惊慌退入支流,不禁冷笑:\"许绍老儿技止此耳?\"却不知自己正踏入李弘节精心设计的火攻阵。
据载,当日东南风起于当日巳时三刻(上午9点45分)。唐军隐藏在兵书宝剑峡的五十艘火船突然顺流而下,船头包铁的三叉戟深深扎入梁舰船舷。李弘节亲执火炬点燃引信,裹着硫磺焰硝的\"猛火油柜\"轰然爆裂,江面瞬间绽开百朵赤莲。
陈普环的梁军巨舰\"镇岳号\"因拍杆过高,在狭窄江面难以回旋,不多时便在狭窄江湾触岩倾侧,八百战士如“蚁附朽木”。
未时二刻(下午1点30分),江水已被火船煮沸,染着血色四处冒着浓烟,呛人鼻喉。
李弘节率三十死士泅渡攀上敌军战舰船舷,绣着\"陈\"字的帅旗在浓烟中时隐时现。混战中,陈普环的鎏金兜鍪被唐军弩箭击落,这位曾血洗洞庭十八寨的名将,最终被逼至燃烧的尾楼。当李弘节的横刀架在他颈间时,镇岳号主桅轰然折断,坠落的青铜雀替将《水战阵图》永远封入江底。
是夜,西陵峡两岸山民皆见江心红光冲天,焦臭月余不散。渔人网得嵌金焦木,方知大梁苦心经营三年的水师精锐,尽化作了峡江鱼鳖的巢穴。
此役\"唐军焚毁梁军战舰四十余艘,斩首三千级\",陈普环旗舰被李弘节率死士攀舷夺取,这位曾纵横洞庭的水军名将,终成阶下囚。
当峡江烽火连天时,李靖正困守在归州(今湖北秭归)。
据《水经注》记载,秭归之名始于\"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秭归\"。如今凤凰山巅的屈原祠,朱甍碧瓦与三峡大坝的混凝土雄姿隔江相望——这座1976年因葛洲坝工程迁建的楚风建筑,又在三峡蓄水时整体抬升了32米。青铜铸就的《离骚》碑廊间,游客常能遇见白发船工用峡江号子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苍凉古调与游轮汽笛交响成时空的复调。
当游轮驶过三峡大坝五级船闸,白帝城的朝云已化作平湖的晚霞。这座被郭沫若誉为\"屈原故里,三峡门户\"的千年古邑,正以凤凰涅盘之姿,在浩浩长江之滨续写着新时代的橘颂。
漫步滨湖路,185米水位线标记如年轮镌刻在花岗岩护坡上。昔年杜甫泊舟的\"夔门险过百牢关\",已化作可容万吨船队通行的黄金水道。归州古镇的飞檐马头墙在80米水下静默,新城的屈原广场却立起青铜橘树雕塑,枝头果实累累,暗合《橘颂》\"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魂魄。入夜时分,激光投影在凤凰山壁勾勒出《楚辞》章句,数字光影中跃动的九歌诸神,与江面货轮的璀璨灯火共舞。
最令人动容的是端午盛景。当台湾诗人余光中题写的\"蓝墨水的上游\"碑刻被朝阳镀金,龙舟已从徐家冲港湾竞发。归州花鼓与峡江纤夫舞的鼓点中,头戴艾叶的孩童正将无人机升空,电子天灯程序里预设着\"楚辞新译全球大赛\"的获奖诗篇。江风掠过脐橙园,带起阵阵清香——这片曾见证王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的土地,如今每棵果树都贴着二维码,扫一扫便能听见果农用秭归方言讲述《橘颂》故事。
站在三峡竹海生态走廊远眺,移民新城如棋盘铺展在群山环抱中。青石板上\"江渎庙\"的残碑与科创中心的玻璃幕墙相映成趣,考古遗址公园的探方旁,孩子们正用AR设备复原战国船棺的纹饰。这座走过三千年风雨的古城,恰似屈子祠前那株千年丹桂,将楚辞的根系深扎岩层,却在新世纪的春风里绽放出更绚烂的芬芳。
而当年威震突厥的大唐军神李靖,此刻却因萧铣封锁江路进退维谷,未能及时前往夷陵支援三峡战役。
当时,李靖在给秦王李世民的密信中写道:\"江陵水师横绝三峡,非待秋汛不可图之。\"
然而,唐高祖李渊在长安接获的报告,却是峡州长史诬告李靖\"逗留观望\"的奏章。
长安城内,太极宫两仪殿的铜漏滴答声中,一封来自峡州的密奏正在焚毁李渊的理智。峡州长史崔元敬的奏章用六百里加急送至时,恰逢突厥犯边的战报同至。宦官将两份帛书并呈御案,李渊展开崔氏奏本,但见\"李靖夤夜泛舟,私会梁将\"、\"军械辎重屡屡迟滞\"等语,笔锋之狠厉竟让朱雀纹银镇纸在御案上擦出火星。
是日酉时三刻(晚上7点45分),李渊突然罢朝。当值起居郎在屏风后听得琉璃盏碎裂之声,继而听见李渊对裴寂怒斥:\"朕以李药师(李靖)为韩白再世,岂料竟成观望之贼!\"
此刻无人知晓,崔元敬的奏章夹层中藏着萧铣密使送来的十颗南海夜明珠,这位长史在峡州经营盐铁多年,早将李靖整饬军务之举视为眼中钉。
更漏声中,侍御史唐俭悄悄展开许绍的私信。信笺上的松烟墨字在烛火下浮动:\"靖每夜观星推演沙盘,尝言'萧铣舟师虽盛,然其粮道尽悬于清江',此等忠勤,岂是首鼠两端之辈?\"
但这份密信终究没能追上发往峡州的钦差。当绣衣使者携着赐死诏书冲出春明门时,灞桥垂柳间惊起的寒鸦,正掠过李靖在归州绘制的《江陵水寨图》,那张浸透汗水的舆图,此刻静静躺在长安某座府邸的密匣中,等待着成为构陷的铁证。
武德二年十月,一骑快马冲破夔门关的晨雾,将天子密诏送至许绍案头。
许绍展开黄绢,赫然写着的是\"李靖贻误军机,立即处决\"的朱批。许绍持诏沉吟良久,眼前浮现月前巡视江防时,李靖在沙盘前剖析敌情的场景:\"萧铣虽据江陵,然其将帅自相屠灭,若以舟师出夷陵,直捣腹心...\"
\"取笔墨来!\"许绍未敢耽搁,挥毫写下《请宥李靖疏》,安排快马急呈长安,为李靖解释原委,求情保命,其中写道:\"大将难得,宜责后效\"八字力透纸背。
使者携表章星夜兼程,十二日后,长安传来赦令。这段君臣际遇,可以评曰:\"绍以国士相保,靖遂得展其才,此贞观名将之始也。\"
再说萧铣连遭挫败后,急调文士弘、郑文秀等将领加固安蜀、荆门二城。这两座姊妹要塞依山傍水,与江陵形成三角防御。但经此一役,唐军已突破三峡天险,为日后李孝恭、李靖统十二总管大军东征奠定基础。正如许绍在捷报中预判:\"今破其舟师,江陵门户洞开,陛下可高枕而收吴楚矣。\"
此段历史充分展现出隋唐之际长江攻防战的独有特色,水军对决决定战略主动,地理险要牵动天下格局,而贤臣良将的相知相惜,往往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许绍的知人之明与李靖的忍辱负重,在这三峡激流中交织出荡气回肠的史诗篇章。
许绍的“求情”奏章不仅挽救了未来战神的性命,更悄然改写着大唐统一南方的进程,次年李靖便献平萧铣十策,开启了他传奇的军神之路。具体情节,我们将在后面章节中详细讲述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时光尘封的真相。
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