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
随着一阵悠扬的钟声落下,考生们纷纷走出考场,无论考得如何,他们的心中都涌起了一股轻松之感。
那紧绷了许久的神经终于得以舒缓,仿佛肩头的重担瞬间卸下,他们或相视一笑,或长舒一口气,脸上都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神情。
对于他们来说,这场关乎前途与命运的考试已经结束,剩下的,就只能交给命运去裁决了。
然而,监考官们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对他们而言,忙碌的日子才刚刚拉开帷幕,一场更为艰巨的任务正等待着他们。
糊名、批卷、登分、排榜,这些繁琐而又至关重要的工作,都落在了他们的肩上,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影响到考生的命运,甚至引发朝堂上的轩然大波。
所以,他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场工作中。
这次殿试,共有四百六十三名贡士参加,要在短短一天内从这四百六十三人中挑选出前十名,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不仅需要监考官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还需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为准确的选择。
为了确保选拔的公正与准确,主监考官精心挑选了二十三位读卷官,与他一同判卷。
四百多位考生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才来到殿试前的,本身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是要迎合二十四位考官的口味……
这样的标准,无疑是极为严苛的。
每一位考官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和审美眼光,要让这么多考官达成一致,其难度可想而知。
他们需要在众多优秀答卷中反复斟酌、仔细比较,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推敲,力求做到公正无私。
于是,在这样一个紧张而又忙碌的白日,所有的考官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选卷工作中。
他们或低头沉思,或激烈讨论,或点头称赞,或摇头叹息。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当太阳渐渐西斜,整个大殿都被一层金色的余晖笼罩时,所有的考官都感到头昏脑涨,眼睛也因长时间盯着试卷而变得酸涩不已。
然而,他们却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他们知道,这十份卷子不仅仅代表着考生们的未来,更代表着朝廷选拔人才的公正与严谨。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的筛选与比较后,当夕阳的余晖即将消失在天际之时,他们才堪堪挑选出了十份最为优秀的卷子。
然而,这还不是终点,这十份卷子还要经过皇帝的亲自审阅,由皇帝钦点状元、榜眼和探花。
御书房。
主监考官小心翼翼地捧着精心挑选出来的十份考卷,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御书房,将考卷恭敬地呈到了皇帝的面前,语气中带着一丝郑重:“请陛下亲阅。”
皇帝微微颔首,缓缓伸出手,拿过了考卷。
他的视线首先落在了顾知行的那份“清淤必先清吏”的试卷上面。
尽管试卷已经糊名,但皇帝对这份试卷的内容早已铭记于心,他一眼便认了出来。
这份试卷的字迹刚劲有力,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一股锐气,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顾知行的那份锐意与果敢。
“陛下,这份试卷在臣等看来,实乃佳作,足以跻身前三之列。”
主监考官微微躬身,语气沉稳而谨慎:“其见解精深透彻,观点新颖独到,于众多试卷中脱颖而出,实属难得之才。然而,此卷用词稍显犀利,部分观点若付诸实践,行事策略尚欠周全。朝廷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谨慎谋划,稳步推进。若急于求成,稍有不慎,恐引发诸多变数,届时得不偿失。”
聪明的人都能看出来朝廷内的忧患,但敢说出来的却寥寥无几。
这些朝廷中的硕鼠,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毒瘤,必须除掉,但又不能操之过急。
朝堂之上,庸才太多,靠着家族荫蔽的人也不少,这些人如同顽疾,必须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除掉,否则只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不过,这份答卷胜在一份赤子之心。”主监考官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一丝赞赏,“朝堂有此等贤才,可谓大幸!”
皇帝微微点头,心中也颇为赞同。
这份试卷能有如此精深的见解,实属不易。
他轻轻翻动着其余的试卷,其中有几份文笔深厚,见解也颇为独到,文采更是远远超过了顾知行。
能写出这些试卷的考生,显然都是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之人。
“那依爱卿看,这份试卷当排第几?”
皇帝抬起头,目光落在主监考官身上,微微皱眉,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当排探花。”主监考官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坚定。
皇帝微微皱眉,觉得有些不妥。
顾知行的试卷也有他出彩的地方,带着少年进取的意气,字字句句情绪感染力极强,遣词用句也十分准确,排第三似乎有些委屈他了。
他沉吟片刻,目光重新落在顾知行的试卷上。
“陛下有所不知,”主监考官见皇帝犹豫,连忙解释道,“一是因为其余两份试卷的考生年纪大了,一个而立之年,一个年过四十,相貌也委实……当探花,实在是不好看。”
这话说得不无道理。
探花郎向来是科举前三甲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存在,不仅代表着才华横溢,更代表着风度翩翩、仪表堂堂。
若是让一个相貌丑陋之人担任探花,不仅会让百姓质疑朝廷的审美,更会损害朝廷的形象。
而顾知行,别的不说,就光那份面容,正是探花郎的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