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刘邦拜韩信为将。
从韩信拿到印信和兵符的那一刻开始,天下的敌人就已经是活着的尸体罢了。
众人对于这个没有战功,没有资历的年轻人感动奇怪。
但是绝没有质疑,因为这是汉王刘邦亲手发下的命令。
韩信双手稳稳接过印信,身姿笔挺地站在点将台上,目光如炬,缓缓扫过台下密密麻麻的汉军将士。阳光洒在他身上,映出他坚毅的轮廓,原本喧闹的校场瞬间安静下来,只余微风拂过军旗发出的烈烈声响。
“诸位将士!” 韩信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在空旷的校场上回荡,“今日,承蒙汉王信任,委我以重任。从这一刻起,我便与诸位一同,为我汉军开疆拓土,成就大业!” 他目光炯炯,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先声明一点,往后我汉军将进行军法改革,改用秦国军法。”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泛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将士们交头接耳,面露惊讶之色。韩信对此仿若未觉,继续说道:“秦国军法,历经数代打磨,严谨且高效,赏罚分明。在这套军法之下,有功者必赏,爵位、田宅、财物,应有尽有;而违令者,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战场上,令行禁止乃取胜之要。服从命令,奋勇杀敌者,将是我汉军的英雄,尽享荣耀;反之,畏敌不前、违抗军令者,休怪我军法无情!” 韩信目光锐利,如鹰隼般扫视全场,“我深知诸位随汉王南征北战,皆是热血儿郎,渴望建功立业。秦国军法,便是助我们达成目标的有力保障。它会让我们的军队如臂使指,凝聚成坚不可摧的力量,踏平一切阻碍!”
台下的将士们渐渐安静下来,许多人眼中的疑惑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思索与认同。韩信见状,微微点头,接着说道:“诸位,变革虽会带来一时不适应,但只要我们齐心遵循,我汉军必将脱胎换骨,战力倍增。待我们凯旋之时,荣耀与功勋,皆属于每一位英勇无畏的将士!”
韩信言罢,台下先是一片死寂,紧接着,将士们交头接耳的议论声如潮水般涌起。前排的老将们眉头紧皱,眼中透着思索,秦国军法严苛,他们担心年轻的士兵们难以适应,却也不得不承认,严苛纪律下秦军曾横扫六国的赫赫战功。有个身经百战的裨将低声和身旁同伴说道:“秦国军法虽严,可真能让咱汉军脱胎换骨?” 那同伴神色凝重,微微摇头,未置可否。
而年轻的士兵们反应各异。有的满脸兴奋,摩拳擦掌,渴望在新的军法激励下,凭战功出人头地。一个小兵眼睛发亮,激动地对身边伙伴说:“往后按这军法,只要咱敢拼杀,不愁没赏赐,说不定哪天我也能封个爵位!” 可也有胆小怯懦者,面露忧色,害怕稍有差池便受严惩。角落里,一个新兵紧张地攥着衣角,小声嘟囔:“这犯点错就重罚,往后行事可得万分小心。”
不过,质疑声虽有,却被对刘邦的信任与对胜利的渴望压了下去。毕竟,汉王力排众议任用韩信,足见对其倚重。将士们深知,在这乱世求存,唯有紧跟汉王,听从新主帅调遣,才有出路。渐渐地,议论声渐弱,众人望向韩信的目光中,多了几分敬畏与期待。他们挺直腰杆,紧握手中兵器,似在无声宣告,愿随韩信,在新的军法下,为汉军拼出一片新天地。
韩信目光冷峻,再次环顾四周,扬声说道:“诸位,秦国军法之中,军功爵制乃是重中之重,这便是我军日后晋升与论赏的圭臬。从今日起,无论你是身经百战的老将,还是初入军营的新兵,皆以战场上斩敌首级、攻克城池、立下战功的多寡论英雄,不再依凭过往资历。”
此言一出,台下老将们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那些跟随刘邦从沛县起兵的老兵,更是面露愤懑。他们多年来鞍前马后,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原以为凭借这份资历,在军中晋升与赏赐上能占尽优势。如今听闻韩信所言,心中满是不甘。一位沛县出身的老兵,忍不住低声咒骂:“这毛头小子,一来便要坏了规矩,咱们当年跟着汉王打天下的时候,他还不知在何处呢!” 旁边一位老将微微皱眉,目光中透着不满,对身旁副将说道:“这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也太狠了些,全然不顾我们这些老将的颜面与付出。”
韩信仿若未闻,继续说道:“以往军中或许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致使许多有能之士被埋没。一些人虽无大功,却因资历老而身居高位、尽享厚赏;而真正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年轻将士,却难有出头之日。如此一来,怎能激发全军斗志?秦国之所以能横扫六国,靠的便是这公平公正的军功爵制,只要你有本事、有勇气,便能从一介士卒一路晋升为将军。”
“今日,我要让军中每一个人都清楚,不论你出身何处,有无沛县资历,只要你在战场上拼死效力,便有机会获得荣耀与奖赏。那些妄图倚仗资历混日子、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休怪我无情。” 韩信的声音愈发激昂,目光如刀,扫视全场,“这是为了让我汉军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 —— 击败项羽,夺得天下!”
实际上,韩信之所以如此雷厉风行地触动老将老兵的利益,背后是刘邦的默许。刘邦深知,若想成就大业,必须打破军中旧有的利益格局,激发全军的战斗力。韩信作为外来之人,毫无沛县资历的羁绊,恰好能充当这把打破旧局的利刃。刘邦相信,韩信的军事才能与果敢决断,定能让汉军在新的制度下脱胎换骨,实现他统一天下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