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信雷厉风行地重申军法后,汉军内部焕然一新。军中制度变得公正严明,不再过度依赖沛县旧部的私人情谊维系,而是凭借铁一般的军法来规整。一时间,汉军之中汇聚了来自各国的有志之士,他们或是被刘邦的仁义之名吸引,或是渴望在乱世中一展抱负,皆怀揣着热忱与勇气,甘愿追随刘邦逐鹿天下。
眼见第一步改革成效显着,韩信在刘邦的授意下,紧锣密鼓地开启了第二步计划 —— 练士筛选。这一举措,其实与韩信心中所想不谋而合,他深知,一支精锐之师才是决胜天下的关键。
当下,汉军坐拥十万兵马,单论数量,已然超过项羽的亲兵,刘邦也因此成为天下势力最为庞大的一路诸侯。然而,韩信心中清楚,数量并非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项羽的军队久经沙场,战斗力堪称强悍,若想战胜项羽,必须对汉军进行精挑细选、严格训练,打造出一支能与之抗衡的精锐之师。
韩信传令下去,开始对这十万大军进行全面筛选。一时间,军营内热闹非凡,士兵们按照要求,纷纷展示自己的特长与能力。那些身形矫健、奔跑如飞的,被选拔出来,归入 “寇兵之士” 的候选队列;力大无穷、能轻易舞动沉重兵器的,成为 “勇力之士” 的备选;而那些眼神中透着无畏与果敢,主动请缨冲锋陷阵的,则被列为 “冒刃之士” 的考察对象。
筛选过程中,韩信亲自坐镇,仔细观察每一位士兵的表现。他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精准地判断出士兵们的特质与潜力。对于那些符合不同类型 “练士” 标准的士兵,韩信都一一记录在案,以便后续针对性地编组与训练。
与此同时,汉军的各级将领们也积极配合韩信的工作,他们深知这场筛选对汉军未来的重要性。尽管部分沛县老将对之前军法改革触动自身利益仍心存芥蒂,但在刘邦的强力支持下,面对关系汉军生死存亡的练士大计,也只能暂时放下成见,全力协助韩信。
随着筛选工作的逐步推进,汉军的轮廓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支支特质鲜明、潜力巨大的队伍逐渐成型,他们将在后续的训练中,被打磨成锋利的刀刃,为汉军在未来与项羽的对决中,增添至关重要的制胜筹码。
武王问太公曰:“练士之道奈何?”
太公曰:“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披距、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志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靡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此军之服习,不可不察也。”
武王问太公说:“选编士卒的办法应是怎样的?”
太公答道:“把军队中勇气超人、不怕牺牲、不怕负伤的人,编为一队,叫冒刃之士;把锐气旺盛、年轻壮勇、强横凶暴的人,编为一队,叫陷阵之士;把体态奇异,善用长剑,步履稳健、动作整齐的,编为一队,叫勇锐之士;把臂力过人能拉直铁钩、强壮有力能冲人敌阵捣毁敌人金鼓、撕折敌人旗帜的人,编为一队,叫勇力之士;把能翻越高山,行走远路、轻足善走的人,编为一队,叫寇兵之士;把曾经是贵族大臣而已失势而想重建功勋的人,编为一队,叫死斗之士;把阵亡将帅的子弟,急于为自己父兄报仇的人,编为一队,叫敢死之士;把曾人赘为婿和当过敌人俘虏,要求扬名遮丑的人,编为一队,叫做励钝之士;把因自己贫穷而愤怒不满,要求立功受赏而达到富足心愿的人,编为一队,叫必死之士;把免罪刑徒,要掩盖自己耻辱的人,编为一队,叫幸用之士;把才技胜人,能任重致远的人,编为一队,叫待命之士。这就是军中选编士卒的方法,不可不洋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