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刘裕和众人一番密谋之后,心里已经有了计较。
他找了个由头,对何无忌说:“无忌兄,咱们今日出去打猎如何?”
何无忌一听,心里明白,这打猎不过是幌子,实则是要去召集那些心怀忠义的勇士们。
二人一路快马加鞭,四处联络英豪。
不多时,便聚集了一百多人。
这其中,有二十余位更是声名显赫,个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好汉。
说起来,这二十余人可真是不得了。
有刘裕的亲弟弟刘道怜,那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
还有魏咏之,以及他的两个弟弟魏欣之、魏顺之,一家子都是英雄;
檀凭之和他的弟弟檀祗隆、叔叔檀道济、堂兄檀范之、堂侄子檀韶,这一家子更是了得,个个武艺高强;
刘毅的堂弟刘藩,那也是一员猛将;
孟昶的同族弟弟孟怀玉,也是智勇双全;
再加上向弥、管义之、周安穆、刘蔚、刘珪之、臧熹、臧宝符、臧穆生、童茂宗、周道民、田演、范清等人,这二十余位,哪一个不是智勇双全之士?
他们被选为起义的先锋,那是实至名归。
何无忌看着这一群英豪,心中豪情万丈。
他说道:“各位兄弟,今日咱们就要假扮皇帝使者,去斩了那桓修,为天下除害!”
众人一听,皆是热血沸腾,齐声应道:“愿听无忌兄差遣!”
于是,何无忌一马当先,身披使者服饰,挥鞭直入丹徒城。
其余党徒紧随其后,个个神色肃穆,仿佛真的是皇帝派来的使者一般。
桓修在城中,丝毫未觉异样。
他听闻有皇帝使者至,心中还暗自得意,以为是朝廷要嘉奖他呢。
于是,他兴冲冲地出城迎接,哪知迎接他的却是死神的镰刀。
无忌一见桓修,二话不说,拔出佩刀便斩。
那桓修还未反应过来,登时便毙命于刀下。
无忌这一刀,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随后,无忌与手下人大喊:“讨伐叛贼,为民除害!”
城中官员士兵一听,皆是惊恐四散,无人敢与之抗衡。
他们知道,这些人是来真的,不是闹着玩的。
刘裕也骑马冲入官府,张贴安民告示。
那告示上写着:“桓修叛逆,已伏法。
吾等乃忠义之士,特来除害安民。
望百姓勿惊,各安生理。”
城中百姓一看,心中稍安,不多时,城中便安定下来。
众人将桓修的尸体装入棺材,抬到城外,挖了个坑埋了。
这桓修一生作恶多端,如今终于落得个如此下场,也是罪有应得。
埋了桓修之后,众人又召来东莞人刘穆之,任他为官府主簿。
刘穆之也是个有才能的人,他一来,便把官府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接着,刘裕又派刘毅前往广陵,嘱咐孟昶与刘道规即刻响应。
刘毅领命而去,心中暗自思量:“此次起义,关乎天下兴亡,定要全力以赴。”
孟昶与刘道规依计而行。
他们假意劝桓弘去打猎,约定次日清晨出发。
桓弘这个蠢货,还以为真的是去打猎呢,心中还暗自高兴,以为能玩个痛快。
次日天方蒙蒙亮,孟昶等人便带着数十壮士,候在官府门前。
那桓弘还在梦中呢,哪知死神已经悄悄逼近。
门一开,孟昶等人便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入府中。
桓弘正在喝粥呢,见众人冲进来,还愣了一下。
刘道规可不客气,持刀上前,一刀便将桓弘劈死。
那桓弘就此不明不白地丧了命,连句话都没留下。
众人随即集合人马,渡过长江,与刘裕会合。
刘裕见孟昶等人前来,心中大喜,说道:“兄弟们来得正好!
咱们如今已经斩了桓修、桓弘两个叛贼,接下来便是要讨伐桓玄了。
大家可要齐心协力,共谋大事!”
众人齐声应道:“愿听刘大哥差遣!”
刘裕看着这一群英豪,心中充满了信心。
他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于是,众人便商议起接下来的计划来。
有的说要先攻打桓玄的老巢,有的说要先切断他的粮草供应,还有的说要先策反他的手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刘裕听了大家的意见后,沉思片刻,说道:“兄弟们说得都有道理。
不过,咱们要先稳住阵脚,慢慢筹划。
不能急于求成,以免打草惊蛇。”
众人一听,都觉得刘裕说得有理。
于是,大家便按照刘裕的吩咐,各自去准备去了。
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艰难,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就这样,刘裕和众义士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且说那徐州司马刁弘,闻听丹徒有变,心中甚是惊疑。
他赶忙召集了手下的文武官员,带着一众兵马,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丹徒城下。
那刁弘骑在高头大马上,远远望去,只见城墙上人影绰绰,似是有备而来。
他心中暗自嘀咕:“这丹徒城中究竟发生了何事?莫非是有人谋反?”
正当刁弘心中疑惑不解之时,只见城墙上一人挺身而出,身着铠甲,手持长剑,威风凛凛。
那人正是刘裕,他站在城墙上,高声诈称道:“郭江州已拥护皇帝,在寻阳反正。
我等亦接密诏,欲除叛贼。
今日,桓玄之首级,当悬于大航之上示众。
诸君皆为大晋之臣,无故至此,究竟意欲何为?”
刁弘等人闻言,皆是一愣。
他们抬头望去,只见刘裕神色坚定,语气铿锵,不似作伪。
刁弘心中暗自思量:“这刘裕所言,莫非是真?
若真是皇帝密诏,我等岂不成了叛贼?”
他越想越觉得心虚,便赶忙下令撤兵而去。
恰在此时,只见远方尘土飞扬,一队人马快马加鞭赶来。
那队人马正是刘道规、孟昶等人从广陵带来的千余兵马。
他们一路疾驰,眨眼间便来到了城下。
刘裕见状,心中大喜。
他即刻命刘毅去追杀刁弘,务必将其擒获。
刘毅领命而去,带着一队人马追了出去。
不多时,便见刘毅归来复命,称已将刁弘击溃,其兵马四散而逃。
刘裕闻言,点了点头,心中稍安。
他随即又令刘毅修书一封,派周安穆持信进京,催促其兄刘迈起兵响应。
原来刘毅之兄刘迈留在建康为官,桓玄欲使其任竟陵太守,刘迈正欲收拾行李赴任。
且说那周安穆接了书信,心中明白此事关乎重大。
他不敢耽搁,赶忙骑马进京。
一路上,他心中忐忑不安,生怕计划泄露,祸及自身。
待他来到刘迈府中,将书信呈上,刘迈接过书信,看罢之后,却是犹豫不决。
刘迈心中暗自思量:“这起兵之事,非同小可。一旦失败,便是身家性命难保。
我若参与其中,岂不是将自己置于险地?”
他想来想去,难以决断。
周安穆见刘迈犹豫不决,心中焦急万分。
他恐计划泄露,祸及自身,便匆匆告辞而去。
连王元德、辛扈兴、童厚之等人亦未及告知。
刘迈思来想去,仍是难以决断。
他心想:“我若赴任竟陵太守,或许能避开这场风波。
待事态明朗之后,再做打算也不迟。”
于是,他决定半夜上船,先赴任以避祸。
然而,事有凑巧。
就在刘迈准备上船之际,忽接桓玄来信。
那信中问道:“北府人心如何?近日见刘裕,不知其所为。令卿一一禀报。”
刘迈接信之后,心中大惊。
他本以为桓玄对此事尚不知情,如今看来,却是早已有所察觉。
刘迈心中慌乱不已,他误解了桓玄的用意。
以为桓玄已察觉刘裕之计谋,自己须赶紧告发,以表忠心。
这实乃是做贼心虚之态。
于是,他未上船,坐等天明。
天明之后,刘迈赶忙进宫向桓玄禀报。
他将自己所知的一切和盘托出,称刘裕已起兵造反,意图谋夺皇位。
桓玄闻听此言,大惊失色。
他万万没想到,刘裕竟敢如此大胆,公然起兵造反。
桓玄心中暗自思量:“这刘裕乃是我手下猛将,如今却起兵造反,实乃大患。
我若不及早除之,恐后患无穷。”
他当即下令,当面封刘迈为重安侯,欲稳其心。
刘迈磕头谢恩之后退朝而出,心中却是忐忑不安。
然而,事有不幸。
就在刘迈退朝之后,却有人于桓玄面前进谗言。
那人说道:“陛下,那刘迈放走周安穆,必与其同谋。
他如今虽被封为重安侯,但心中未必服气。陛下当心其反噬之。”
桓玄闻言,心中大怒。
他本以为刘迈已归顺自己,却没想到他竟敢背叛。
他当即下令,将刘迈下狱治罪。
同时,将王元德、辛扈兴、童厚之三人亦抓入狱中,与刘迈一同治罪。
且说那桓玄召来弟弟桓谦及丹阳尹卞范之等人,商议对策。
众人围坐一堂,各抒己见。桓谦主张立即发兵,攻打刘裕。
他说道:“那刘裕起兵造反,意图谋夺皇位。
我等若不及早除之,恐后患无穷。
当即发兵攻打,将其一举歼灭。”
桓玄听了桓谦的话,却是犹豫不决。
他心想:“那刘裕乃是我手下猛将,如今起兵造反,必有所备。
我若贸然发兵攻打,恐难以取胜。
不如驻军覆舟山,坚守待敌。
待其粮草耗尽之时,再出兵攻打,定能取胜。”
桓谦见桓玄犹豫不决,心中焦急万分。
他再三坚持自己的主张,说道:“陛下,那刘裕起兵造反,士气正盛。
我等若不及早攻打,待其势力壮大之时,便难以收拾了。
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桓玄听了桓谦的话,心中仍是犹豫不决。
他想来想去,难以决断。
最后,他勉强点了点头,说道:“好吧,就依卿之言。
命顿邱太守吴甫之及右卫将军皇甫敷往北阻挡刘裕之军。
务必将其阻截在江北之地,不得让其渡过长江。”
桓谦等人闻言,心中大喜。
他们赶忙领命而去,准备出兵攻打刘裕。
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而那刘裕得知桓玄已派兵阻截自己,心中却是毫不畏惧。
他闻听桓玄已经发兵,心中那股积压已久的怒火瞬间被点燃,士气大振。
他挺直了腰杆,自称总督徐州事务,任命孟昶为长史,镇守京口。
京口,这个战略要地,此刻在刘裕的眼中,就如同他起义的基石,坚不可摧。
他迅速集结了两州的义军,一共一千七百人,这些勇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南下讨伐逆贼。
刘裕看着他们,心中充满了信心。
“何无忌,你来起草檄文,声讨桓玄的罪行!”刘裕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何无忌领命,当夜便伏案撰写檄文。
烛光摇曳,映照着他专注的脸庞。
他的母亲刘氏悄悄走到门边,偷窥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看着儿子那激昂的文字,刘氏边哭边说:“吾儿啊,吾虽不及东汉之东海吕母,但你能如此有出息,为娘死也瞑目了!”
她知道,这是兄弟之仇,不可不报。
无忌撰完檄文,已是鸡鸣时分。
次日一早,他便将檄文呈上了刘裕。
刘裕接过檄文,仔细浏览了一遍,随即命人将檄文发往各地。
那檄文上写着:
自晋以来,国家多难,忠良受害,逆臣桓玄篡权肆虐。
天未忘我,桓玄气数已尽。
其篡权以来,连年干旱,百姓困苦,家破人亡。
吾等痛心疾首,日夜奋战,搜寻忠烈,暗中谋划。
辅国将军刘毅等皆忠烈之士,誓死一战。
益州、江州等地亦与吾等心意相通,共扫荆楚。
近日已斩伪官,义军已集,文武官员争先恐后。
吾刘裕推辞不过,担此重任。
望上靠祖宗保佑,下赖义士之力,消灭逆贼,清扫京城。
诸公侯大人皆应向忠向义,岂可向那狡猾小子低头?
今日之举,乃良机也。
檄文到后,望如律令执行!
再说桓玄自刘裕起兵以来,日日惊慌失措,如坐针毡。
有人在他面前说刘裕等人乃是乌合之众,成不了气候,有何可怕?
桓玄摇了摇头,对左右的人道:“你们不懂,刘裕是当今的英雄人物;
刘毅家里穷得叮当响,赌博却能一掷百万;
何无忌跟他舅舅特别像,都是勇猛无畏之人。
他们一起干大事,怎么能说他们成不了呢?”
言罢,他长叹一声,满面忧色。
不多时,坏消息如潮水般涌来,吴甫之在江乘战败身亡,皇甫敷在罗洛桥也败死。
桓玄心中大乱,急召桓谦、卞范之商议对策。
二人领命前来,桓玄将当前的局势一一告知,并命桓谦驻守东陵,卞范之驻守覆舟山西,合兵两万,以御刘裕大军。
刘裕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至覆舟山东,他令将士们饱餐一顿,随后将余粮尽弃,誓师决战。
将士们个个士气高昂,他们知道,这一战关乎国家的命运,关乎百姓的安危。
战鼓擂响,喊杀声震天撼地。
刘毅执长矛一马当先,冲入敌阵。
刘裕提刀紧随其后,他眼神坚定,动作迅猛,如同猛虎下山。
将士们个个奋勇当先,如虎入羊群一般冲进敌阵,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喊杀声、刀剑相交声响成一片,直欲把天穹撕裂。
恰此时,风起云涌,刘裕趁机顺风放火。
火势熊熊,映红了半边天际。
桓谦、卞范之的部队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乱作一团。
他们纷纷逃窜,有的被火烧死,有的被刘裕的将士们斩杀。
刘裕乘胜追击,几路并进,势如破竹。
他挥舞着战刀,一路砍杀过去,敌人闻风丧胆,纷纷溃逃。
桓玄早知刘裕军勇猛无比,早已令殷仲文在石头城备船,以备不时之需。
此刻闻听桓谦败讯,他急令儿子桓升骑马出城,至石头城外上船顺江而逃。
刘裕乘胜而入,一鼓作气攻占了建康。
城中百姓惶恐不安,四处传言着桓玄败逃的消息,人心惶惶。
刘裕深知此刻稳定民心的重要性,于是立即命人贴出告示,安抚百姓的情绪。
告示上写着:“桓玄逆贼已败,我刘裕誓要恢复晋朝之荣光。
百姓们无需惊慌,安心生活即可。”
贴完告示后,刘裕又将军队移镇守于石头城,设立留守官署,统管百官。
他站在城头上,望着城中逐渐恢复平静的街道,心中暗自庆幸自己及时安抚了民心。
随后,刘裕下令毁掉桓家的祖宗牌位,重塑晋朝祖宗的神牌,供奉于太庙之中。
这一举动,让城中百姓看到了刘裕对晋朝的忠诚和决心,也让他们更加相信,刘裕是真正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的领袖。
接着,刘裕派刘毅等人追击桓玄,务必将其擒获。
同时,他令尚书王嘏带领百官前往迎接被桓玄挟持的皇帝。
王嘏领命后,立即组织百官出发,他们心中都充满了期待和激动,终于要迎回真正的皇帝了。
在处理完这些紧急事务后,刘裕又下令将桓氏亲族尽数擒获斩首,以示惩戒。
同时,他命臧熹入宫清理图书器物,封存国库,确保国家的财产不受损失。
司徒王谧,本是桓玄的走狗,在桓玄篡位时,他亲手解下安帝的玉玺交给了桓玄。
众人皆欲杀之以谢天下,然而刘裕却念及旧情。
想当年,王谧曾助他还债,这份恩情他一直铭记在心。
因此,刘裕不忍下手杀他,仍然让他为官。
王谧得知自己逃过一劫后,感激涕零。
他跪在刘裕面前,誓死效忠刘裕,并表示愿意推举刘裕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军事,兼徐州刺史。
刘裕推辞再三,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职位。
他知道,这是王谧对他的一份厚礼,也是城中百姓对他的期望。
随后,刘裕又封刘毅为青州刺史,何无忌为琅琊内史,孟昶为丹阳令,刘道规为义昌太守。
他将这些重要的职位交给了自己信任的人,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所有军事政务,刘裕都交给了刘穆之处理。
刘穆之才华横溢,处事果断,他迅速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
众人都对他的能力赞不绝口,刘裕也对他充满了信任。
然而,在这风平浪静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诸葛长民拖延未行,阴谋败露被擒。
原来,他一直暗中与桓玄勾结,企图在刘裕稳定局势后反叛。
然而,他的计划却被刘裕识破,最终落入了刘裕的手中。
刁逵未知建康变故,仍然将诸葛长民囚于车中,遣使者押送京城。
然而,使者途中却闻听桓玄败逃,建康已归刘裕的消息。
他心中大惊,随即释放了诸葛长民,二人一同返回历阳。
历阳军民见机而起,围攻刁逵。
刁逵见势不妙,企图突围而逃。
然而,他刚逃到城门口,就恰遇诸葛长民。
诸葛长民见他狼狈不堪,心中暗自得意。
他拦下刁逵,大声喝道:“刁逵,你也有今天!”
城中士兵追至,将刁逵束手就擒。
他们将他押至石头城,一刀斩首示众。
这一消息传出后,城中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他们终于看到了正义的力量在行动。
此时,桓玄已经逃至寻阳。
寻阳刺史郭昶之仍然奉他为帝,供以车马仪仗。
桓玄自称楚帝,威风依旧不减当年。
然而,他心中却充满了惶恐和不安。
他深知刘裕的厉害,也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当桓玄闻听刘毅等人率军追至时,他更是慌恐不已。
他急忙派庾雅祖、何澹之守湓口,自己则挟持着安帝及两位皇后西逃江陵。
他心中暗自祈祷着能够逃过这一劫,然而命运却似乎并不眷顾他。
刘毅、何无忌、刘道规等人追至桑落洲时,与何澹之的水军展开了激战。
他们奋勇杀敌,大破何澹之的水军,夺得了湓口,占领了寻阳。
随后,他们遣使报捷,将这一喜讯传回了石头城。
刘裕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大喜。
他深知自己已经离胜利越来越近了。
然而,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
他深知桓玄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必须将其彻底消灭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宁。
由于安帝被桓玄挟持西逃,刘裕决定拥立武陵王司马遵为大将军,入东宫代理朝政。
他相信司马遵能够胜任这一职位,也相信他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富强。
同时,刘裕又令刘毅等人继续西追桓玄。
他深知只有彻底消灭桓玄,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安宁。
刘毅等人领命后,立即整装待发,准备再次踏上征途。
桓玄逃至江陵后,收拢了荆州军队两万余人。
他挟持着安帝东行,企图与刘裕决一死战。
然而,当他行至峥嵘洲时,却恰遇刘毅大军扬帆而来。
刘道规见桓玄船队驶来,立即令手下冲锋在前。
刘毅、何无忌亦摇桨紧随其后,他们心中都充满了斗志和决心。
时值盛夏,西南风猛吹,刘道规乘风放火,刘毅等人添薪助燃。
长江上下烟雾弥漫,火光冲天,桓玄的战舰大半被焚毁。
士兵们乱作一团,纷纷跳水逃生。
桓玄见状,慌忙换小船逃跑。
他仍然挟持着安帝,企图逃回江陵。
然而,命运却似乎已经注定了他的失败。
此时,桓玄的部将殷仲文却背叛了他,投靠了刘裕。
他带着两位皇后返回京城,将她们安全地交给了刘裕。
这一消息传出后,城中百姓无不欢呼雀跃,他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而桓玄的败局,也已经无法挽回了。
桓玄一路狼狈,再至江陵时,人心已散,昔日的威风早已不复存在。
他望着这座曾经属于自己的城池,心中五味杂陈。
无奈之下,他只得趁夜逃往汉中,企图在那里找到一线生机。
而南郡太守王腾之与荆州别驾王康产,则护着安帝入了南郡府。
他们深知,此刻的安帝是晋朝的正统,是国家的希望。
因此,他们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安帝,生怕他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
不久之后,他们又将安帝迁往江陵,以确保他的安全。
此时,益州刺史毛璩的侄儿毛修之,却在桓玄身边担任屯骑校尉。
他心中早有打算,要诱使桓玄前往四川,那里是他的叔父毛璩的势力范围。
一旦桓玄踏入四川,便如同瓮中之鳖,插翅难飞。
桓玄对毛修之的话信以为真,他以为在四川可以找到一片安身立命之地。
于是,他西行至枚回洲,心中还盘算着如何在四川重建自己的势力。
然而,命运却似乎并不眷顾他。
当他行至枚回洲时,恰遇几艘办丧事之船。
船头立着一个卫兵头目,他眼神犀利,仿佛能看透人心。
毛修之与他对视一眼,心中暗自得意,他知道,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
那卫兵头目高声喝道:“来船可有反贼?”
他的声音洪亮有力,震得江面都仿佛为之一颤。
毛修之未语,他深知此刻不是自己说话的时候。
而桓玄却战战兢兢地站了出来,他颤声说道:“朕乃当今新天子,何来反贼,休要胡言!”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显然已经被眼前的局势吓破了胆。
话音未落,船上又跳出两将,他们张弓搭箭,箭矢如流星般向桓玄射来。
桓玄的宠臣万盖、丁仙期挺身而出挡箭,然而他们终究还是敌不过那如雨的箭矢,纷纷被射倒。
桓玄惊慌失措之际,忽有几人持刀跃上船来。
他们动作迅猛,气势如虹。
为首者正是那卫兵头目,他手持长刀,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桓玄颤声问道:“你……你们是何人?敢冒犯天子!”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绝望和不甘,他深知自己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卫兵头目冷笑道:“吾等乃诛奸臣之人!
你桓玄篡位夺权,祸乱朝纲,今日便是你的死期!”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正义和愤怒,仿佛要将桓玄碎尸万段。
言罢,手起刀落,只见刀光一闪,桓玄的头颅便已落地。
那头颅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最终落在了江面之上,溅起了一片水花。
桓玄的身体也随之倒下,他的眼中充满了惊恐和不甘,仿佛不敢相信自己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欲知斩杀桓玄头颅的卫兵头目姓甚名谁,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