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北魏的皇帝魏主宏,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经过一番忙碌,总算初步安顿下来。
魏主宏听说南边的南齐朝廷发生了变动,萧鸾当了皇帝。
他就琢磨着,这是个好机会,可以出兵南征,找个借口兴师问罪。
巧的是,这时候边关将领送来报告,说南齐的雍州刺史曹虎有投降的意思。
魏主宏一听,高兴坏了,立马就下令:镇南将军薛真度去攻打襄阳,大将军刘昶和平南将军王肃去攻打义阳,徐州刺史拓跋衍去攻打钟离,还有平南将军刘藻去攻打南郑。
四路大军,一起出发,声势浩大。
魏主宏还特地派了尚书仆射卢渊去督战襄阳前线的大军。
可卢渊不想接这个差事,就找了个借口,说自己没打过仗,不熟悉军事。
魏主宏不答应。
卢渊就叹了口气说:“我不是不愿意出力。
怕就怕曹虎这家伙耍诈。
万一他像三国时候的周鲂一样,咱们可就惨了!”
相州刺史高闾也上书给魏主宏,说洛阳刚建都,一切还在起步阶段。
曹虎又没派人来当人质,肯定不是真心的,咱们不应该轻举妄动。
魏主宏还是不听,又召集公卿大臣们开会,说自己想亲自去督师。
镇南将军李冲和任城王澄都劝他别去。
可司空穆亮却支持亲征,说这是个好机会。
公卿大臣们大多模棱两可,没明确表态。
任城王澄一看,急了眼,瞪着穆亮说:“咱们平时议论的时候,都没人赞成南征,怎么一到大殿上,你就变卦了?
这不是欺骗皇上吗?
哪是忠臣该干的事?
万一出了事儿,责任算谁的?”
李冲也插嘴说:“任城王说得对,这是忠心为国的表现!”
魏主宏一听,不高兴了。
他板着脸说:“任城王啊,你觉得听我的话就是谄媚,不听我的话就是忠心?
我听说,小忠是大忠的敌人,你懂不懂这个道理?”
任城王澄也不示弱,回敬道:“我笨是笨点,但我的忠心是实实在在的。
就是不知道皇上你说的大忠,到底是什么意思?”
魏主宏被问得哑口无言,气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坐了半天,一甩袖子,回宫去了。
大家以为这事儿就算完了。
没想到第二天,宫里传出命令来:让魏主宏的弟弟北海王详当尚书仆射,留在洛阳掌管国家大事;
李冲当副手,一起守洛阳。
还命令另外两个弟弟,赵郡王干和始平王勰,分别统领禁军,保卫皇宫左右。
魏主宏自己则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往南去了。
他心里想着,这次南征,一定要打个漂亮的胜仗,让南齐那帮人看看北魏的厉害!
行至悬瓠(hu)地,魏军连连催促曹虎来会合兵马,可曹虎就是不来。
魏主宏呢,倔得跟头牛似的,就是不肯撤兵。
这消息一传到齐国的朝廷,那可就炸了锅。
齐国赶紧派了镇南将军王广之、右卫将军萧坦之,还有尚书右仆射沈文季,他们仨分别负责司州、徐州、豫州的兵马,去抵挡魏军。
且说魏将拓跋衍,他带着兵就攻打了钟离。
这时候,齐国的徐州刺史萧惠休可不含糊。
他守在城里,还派出奇兵偷偷地去袭击魏营。
这一下子就把拓跋衍给击败了,魏军狼狈逃窜。
再看另一边,刘昶和王肃带着魏军去攻义阳。
齐国的司州刺史萧诞负责防守。
他出战没打赢,就只好关起城门来守。
这一守可倒好,城外的老百姓,眼看魏军势大,多半都投降了魏军。
“这萧诞,怎么守的城啊!”
有人议论道。
可萧诞心里也苦。
他兵力有限,又没法出城求援,只能眼睁睁看着城外的居民一个个投降魏军。
“统计一下,投降的有多少人了?”魏军那边有人问道。
“约莫有一万余人了吧。”有人回答道。
这一万余人,就这么成了魏军的“战利品”。
萧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魏主宏渡过淮河,一路向东,直抵寿阳城下。
那场面,好家伙,号称三十万大军,铁骑遍布原野,气势汹汹。
这时候,春雨连绵下了好几夜,地面湿漉漉的。
魏主宏却不管这些。
他亲自登上八公山,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诗作赋。
他还命令撤去华盖伞帐,冒着雨在军中巡行。
看到有军士生病了,他就亲自过去安慰,那态度,还挺亲切的。
巡行完毕,魏主宏就冲着寿阳城里喊话,想让城里人出来答话。
豫州刺史萧遥昌派参军崔庆远出去见魏主宏。
崔庆远一见魏主宏,魏主宏就问他:“你说说,我为啥兴师动众来这儿?”
崔庆远也不含糊,回敬一句:“那我倒要问问,你家主子为啥废立皇帝?”
魏主宏一愣,接着说:“齐武帝的子孙们,现在都哪儿去了?”
崔庆远答道:“废掉昏庸的,立个明君,这是古往今来的规矩,有啥好问的!
周公那么大圣人,还杀了管叔、蔡叔呢。
现在那七个王爷同流合污,不得不除掉。
剩下的二十多个王爷,有的在朝廷里当大官,有的在外地管着一方土地,都没出啥意外。”
魏主宏又追问:“那你们主子要是真忠义,为啥不立个近亲,跟周公辅佐成王那样,为啥自己要篡位呢?”
崔庆远辩解道:“成王有守成的美德,所以周公能辅佐他。
现在近亲里没一个能比得上成王的,所以不能立。
汉朝的霍光,不是也舍弃了武帝的近亲,迎立了宣帝吗?
这就是选贤为主的意思。”
魏主宏一听,笑了:“那霍光自己为啥不立呢?”
崔庆远答道:“霍光是异姓,当然不能自立。
我们主子跟皇帝是同宗,正跟汉宣帝相似。
再说了,从前武王伐纣,也没立微子啊。
难道武王也是贪图天下吗?”
嘿,这崔庆远真能辩,说得跟宋朝的张畅答魏尚书似的。
魏主宏被他这么一说,差点儿没词儿了,只好强作欢笑:“我本来是来问罪的。
听你这么一说,好像还有点儿道理,我也不好直接反驳了。”
崔庆远见机行事,赶紧接了一句:“看情况能进就进,知道难了就退,这才不愧为王师啊!”这前头驳斥,后头奉承,口才真是一流。
魏主宏想了想,又问:“照你这么说,你是想让我跟你们国家和亲喽?”
崔庆远点点头:“南北和亲,两国交好,那是老百姓的大幸事。
要不然,彼此打来打去,老百姓可就遭殃了。
这事儿,还得皇上您自己拿主意,我这外臣就不多嘴了。”
魏主听了崔庆远的话,不禁点头称是。
当即就设宴款待了庆远,还赏了他几件新衣服,然后让他回城去了。
之后,魏军就转移阵地,朝着钟离方向进发了。
这边齐国也没闲着,赶紧派了左卫将军崔慧景和宁朔将军裴叔业,带兵去钟离支援萧惠休。
另一边,平北将军王广之、黄门侍郎萧衍、太子右卫率萧诔去义阳救萧诞。
萧诞是萧诔的哥哥。
这回萧诔救兄心切,跟着王广之往义阳赶。
可他们走到半路,离义阳城还有个一百多里,就探听到魏军兵力很强。
王广之心里就犯嘀咕了,不敢轻易往前走。
一看这情形,萧诔急了,赶紧跑去找萧衍,说:“萧大人,您得催催王将军,让他赶紧进兵啊!”
萧衍听了,就转身去找王广之。
王广之还在那儿犹豫呢。
萧衍一看,干脆自己站出来了,说:“王将军,要不我和萧诔走小路去支援,您看怎么样?”
王广之一听,觉得也行,就分了些兵马给萧衍和萧诔。
萧衍和萧诔接了兵,二话不说,立马就准备出发了。
二人领兵在夜色中出发,士兵们嘴里衔着防止发出声音的“枚”,快速行进,目标直指贤首山。
他们悄无声息地前进,直到距离魏军营地仅有几里之遥。
这时,满山遍野都竖起了旗帜,鼓声和号角声同时响起,震耳欲聋。
魏军的将领刘昶、王肃等人,此时正围着义阳城筑起了三道防线,全力攻城。
突然,他们听到身后传来了鼓角声,不禁感到惊奇,纷纷回头望去。
只见山上隐隐约约有无数的旌旗在飘扬,根本看不清齐军到底有多少人。
魏军将领们心里没底,不敢轻易派兵去攻打这股未知的力量。
转眼间,天亮了。
义阳城里的守军也看到了山上的援军,顿时士气大振。
长史王伯瑜带领守兵,冲出城门,直奔魏军的防线。
他们借着风势,放起了大火,一时间,烟雾弥漫,火光冲天。
萧衍等人在山上看得清楚,见时机成熟,立即挥军下山,从外围对魏军形成了夹击之势。
一场混战就此展开,魏军腹背受敌,渐渐支持不住。
最后只好解除包围,狼狈逃窜。
“追!别让他们跑了!”
萧诞大喊一声,率领军队紧追不舍。
魏军士兵们慌不择路,纷纷被俘。
经过一番激烈的追击战,萧诞的军队俘获了数千名魏军士兵。
魏主那时候正在钟离城下。
他还没接到义阳战败的消息,心里盘算着要趁着士气正旺,渡过长江,给齐国来个措手不及。
于是,他决定亲自带领轻骑兵往南去。
司徒冯诞病了,没法跟着。
魏主只好和他告别,忍着眼泪上路了。
走了大约五十里地,魏主突然接到钟离送来的急报,说冯诞已经去世了。
魏主一听,眼泪哗地就流下来了。
这时候,他又听说齐国的将领崔慧景等人正赶来支援钟离,而且离得不远了。
魏主没办法,只好连夜往回赶。
回到钟离城下,魏主看到冯诞的尸体,哭得那叫一个伤心,一整夜都没停。
到了天亮,还能听到他的哭声。
冯诞和魏主是同一年生的,小时候还一起上学呢。
冯诞还娶了魏主的妹妹乐安公主。
他虽然平时没什么大才名,但性格特别淳厚,所以魏主对他感情特别深,给他办丧事的时候,规格也比别人高。
等冯诞的棺材运回去安葬了,魏主还没打算回去。
他又派使者到江边,传达了一份檄文。
檄文上历数了齐国皇帝萧鸾的罪状。
使者走后,魏主就亲自督率军队,开始围攻钟离城。
钟离城的守将萧惠休,本就是个有智有勇的人。
这时候,崔慧景、裴叔业他们也带着人马赶来了,就在城外扎下营寨,和城里相互呼应。
这样一来,里面是守军,外面是攻军,一起对抗魏兵。
双方僵持了十来天,魏兵非但没占到便宜,还死了不少士兵。
魏主宏呢,他跑到了邵阳,在江中的沙洲上筑起了三座城,还用栅栏把水路给断了,打算长期驻扎。
可没想到,被裴叔业带着兵一顿猛攻,把他的计划给打破了。
魏主宏又想在淮南设兵驻守,招抚那些新归附的人。
可这时候,魏国的相州刺史高闾和尚书令陆叡,一个接一个地上书,劝魏主还是回洛阳去吧。
魏主一想,也罢,于是就带着兵渡过淮河往北去了。
魏兵还没渡完呢。
突然,齐兵开着飞快的战舰就来了,一下子占据了中渚,开始截击魏兵。
魏主宏急了,赶紧悬赏招募勇士,说谁能击破中渚的齐兵,就提拔他当直合将军。
这时候,有个叫奚康生的军弁应募了。
奚康生绑了些筏子,堆上柴火,还带着几百名壮士,开着船就驶向中渚。
趁着风势,他点着了火,齐兵的战舰一下子就被烧着了。
烟雾迷漫,奚康生提着刀,带着壮士们就冲进去了,乱砍乱剁。
齐兵们哪见过这阵势,吓得仓皇失措,四散奔逃。
魏主宏一看,高兴坏了,立马就任命奚康生为直合将军。
各路人马也依次渡过了淮河。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