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汉居里的努尔哈赤也是心中一紧,虽说像他们这样的一代枭雄,最不畏惧的便是死亡……
但如果能活下去,谁又愿意去死呢……
罗玉华见徐爱问了,便笑着摇了摇头道:“这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说起来也奇怪,爱新觉罗家的前几代帝王,死因都是有些不明不白的……”
“单单太祖努尔哈赤,他的死因就有多种猜测…… ”她顺手拆开一包辣条,取出一根,一面吃一边继续介绍道,“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被传的最多的三种……”
“第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是因为宁远战场上身受重伤导致的死亡……”
“这个说法的起因是,毛文龙在给明熹宗的奏疏中曾说过,【回乡张有库等口称,新年老汗,也就是努尔哈赤,于二十四日在宁远等处攻城,不料着伤……】”
“当然,这是毛文龙听张有库等人说的,属于小道消息。只能算是一个佐证,算不得实际证据……”她继续道。
“但,当时李氏棒子那,有一个名叫韩瑗的翻译官员,却对努尔哈赤受伤留有记载。”
“当年,努尔哈赤进攻宁远时,他正随棒子国使臣来大明办事,袁崇焕对他极其欣赏,这才使得他有幸进入宁远城,见证了这场战斗。”
”他在目睹了整个战争的全过程后,回到北棒。并将这场战役记录了下来,文中就提及努尔哈赤受伤。”
”原文大概如下,【奴尔哈赤先已重伤,及是俱礼物及名马回谢,请借再战之期,因懑恚而毙云。】”
“而韩瑗观战的事,又被棒子人李星龄收入在《春坡堂日月录》里,【朝鲜译官韩瑗随使臣来华,遇见崇焕,崇焕悦之,请借于使臣,带入其镇,瑗见其战…… 及报贼至,崇焕轿到敌楼,又与瑗等论古谈文,略无忧色。俄顷放一炮,声动天地,瑗怕,不能举头。崇焕笑曰,贼至矣!乃开窗,俯见贼兵满野而进……】”
“听起来,是不是好像和真的一样?”她笑着问道。
“确实,很多人都说努尔哈赤是吃了袁崇焕的红夷大炮攻击,才重伤不愈而亡的……”徐爱点点头回道。
“但奇怪的是……”罗玉华继续道,“如果按韩瑗所说,努尔哈赤二十四便受了重伤,那后续的攻城指挥,为什么还是他本人呢?”
“而且在战场上,如果主帅重伤,或有其他意外,都会使得军心动摇才是。更别提努尔哈赤的身份还是后金国大汗小说身份尊贵,他受伤了,对于后金军士的打击会有多大,更是用脚趾都能想得到的……”
“而事实却是,攻宁远城失败后,努尔哈赤只是暂时放弃宁远,但他本人仍在继续指挥军队,改进攻觉华岛,并一举将其拿下,还充实了补给。”
“要是他真的重伤了,那这些战役的指挥者,难道另有其人了?”她继续道,“再有,便是袁崇焕自己那边……”
“他曾派遣使臣前去后金营中勘察,努尔哈赤被击成重伤,这定然是极大的胜利,明朝廷如果得知此事,必定会大加封赏,以鼓舞士气的。”
“而在袁崇焕的奏折中并未提及此事,朝廷也没有下达过关于此事的圣旨。”
“可以说,除了棒子那边的记载外,华夏的战报和史书里,都没有提及过努尔哈赤重伤身亡这件事……她耸耸肩道,“再想想如今南棒人把李舜臣捧成亚洲第一名将的嘴脸德行……”
“他们的任何记录都不值得相信,顶多用来做影视剧参考……”
“说的也是……”徐爱犹豫了片刻,这才点头赞成道,“而且,当时他的十六子,除了被处死的长子褚英和最小的四个儿子外……
“其他的十多个都跟在他身边,而且还有孙子辈也有很多人,也都跟随他作战积累战功。”
“可以说努尔哈赤身边子孙众多,大将众多,这些人都会拼死保护努尔哈赤的人身安全,怎会让他受伤?”
“在战场上伤一裨王都被浓墨重彩地记载,更何况努尔哈赤本人?他的子孙都无一人受伤,努尔哈赤会受伤的可能性着实不大……”
“由此可见,努尔哈赤是受袁崇焕炮轰 重伤而亡的可能性并不大。”罗玉华点头道。
“第二种说法就是,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的失败,积愤成疾,最后抱恨而终。”她继续说道,“要知道努尔哈赤自从起兵以来,一直都是意气风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状态。”
“而他亲自率领20万大军,为的就攻下宁远城,可结果却是,因为明军的奋力抵抗下,使得他弃城逃走,退守沈阳。”
“这次的失败,对于努尔哈赤这样自尊心极强的枭雄而言,会成为心底的一大脓疮,无时无刻不在蚕食他的身心健康……”
“所以,如果他真是因为愤恨而终的话,那么清朝方面也必然只能含糊地记载,不会说的太明白,这才有了关于其死因的各种说法。”
“至于最后一种,则是比较靠谱的……”她笑了笑,继续道,“那就是患上痈疽才是其死亡的原因……”
“痈疽这种病,其实就是身上长了毒疮……”
“毒疮在我们这个年代,不过是一种最简单的症候,抗生素就可以治疗。“
”但他们所处的封建王朝,遇到这样的病无法治愈也是常态。”她继续道,“当然,袁崇焕在给明朝的奏折中也写到,努尔哈赤在受到宁远之败的影响下,在愤恨的情况下患上了痈疽,最终而亡。”
“这样一来,就可以巧妙地将努尔哈赤的死与宁远之战联系起来,更也不动声色地表明了自己的功绩。”
然而,以上的一切说法,也都是猜测罢了,究竟努尔哈赤是因什么死因呢,从三百多年前至今,依旧是众说纷纭,各有分析。”
“而这其中到底又有何隐情呢,我们却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