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严鸿逵本来就是一个对清朝怀有抵触情绪的人。”罗玉华继续道,“他曾几次拒绝地方官的荐举,不肯出来为官。”
“他的学生沈在宽的诗文中也有【陆沉不必由洪水,谁为神州理旧疆】这样的诗句。”
“这些也都是能够触动清朝统治者敏感神经的。因此,雍正在看过上奏,批示道:这些人的【悖谬】,【谅宇宙内断无第二人】。”
“他下令杀吕毅中、沈在宽,过去曾参与刊刻、私藏吕留良文者以及附会其诗文者,统统连坐。”
“吕留良及其另一子吕葆中,还有其学生严鸿逵虽已早死,但也惨遭戮尸。”她摇头道,“吕留良、严鸿逵的直系亲族男16岁以上者皆斩,男15岁以下及母妻妾姊妹、子之妻妾不是被杀,就是赏给功臣之家为奴。”
“后来,曾静、张熙在狱中的审答词和雍正的谕旨,也都被一并刊布出来。”
“雍正将其取名为《大义觉迷录》,并叫曾静、张熙亲自到东南各省学府去宣讲,当众认错,以消弭东南各省文人的反清情绪。”
“后来,他放曾静、张熙回乡,并嘱咐地方官对他们加以保护,还说,就是我的子孙,将来也不得以其诋毁了我而追究杀害他们。”
罗玉华叹道:“听起来是不是有种,只要你愿意改,那我还是愿意给你机会的既视感?”
还没等徐爱他们三个点头,她便继续道:“只是很可惜,雍正刚一驾崩,继位的乾隆帝便下令将两人杀了。”
“……”始皇帝听得眉头紧蹙,但却并没有多说什么。
身为天子,他很是明白要当一个皇帝,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非常时期使用非常手段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可这么用杀戮来抑制思想,实在不是个聪明的法子啊……
“说实话,如果我是清朝的皇帝……”罗玉华继续开口道,“这些反对朝廷的【反贼】,如果该采取怀柔手段,那就太废物了……”
“但雍正帝的文字狱制度,还不单单只是裁具有反清意识之人,他也以这种办法打击自己的政敌。”
“你比如说隆科多、年羹尧因拥立雍正的功劳,一直恃宠骄横,结果都被胤禛除掉了。”
“而他们的门客党羽,却对此很不满意,都借着文字为主子鸣不平。最后也被雍正就以文字狱制裁了。”
“年羹尧的记室汪景祺,因为书中有直接触犯龙颜的,如【皇帝挥毫不值钱】这样的句子得罪了雍正。”她继续道,“然后汪景祺就被斩于市,其妻、子、妻亲、兄弟、叔侄被发往宁古塔,其五服以内的族人也都统统被革去官职。”
“还有查嗣庭,原是隆科多荐举的一个官吏,先是在内廷行走,后来又当了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她继续道,“因为隆科多失势,查嗣庭自然也心惊胆颤,心中更是不满皇帝这般行径……”
“而雍正也认定他是隆科多的一派的,必定心术不端,所以想一并加以处分。”
“但不管怎么查,也只发现他们之间仅是私人交往,并没有什么政治倾向。”
“既然无法把查嗣打成隆科多的同党,那就只好兴文字狱来铲除这家伙了。”罗玉华叹息道。
“这文字狱上的事情,往往都是天子一念之思,只要你是文人,会写字,那便难保自己曾经所写下的文字里,不会存在被人拿到的把柄……”
“如果这些所谓的把柄再落到有心铲除你的皇帝手里,那真是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粑粑也是粑粑了……”徐爱也叹道。
“不错……”罗玉华也摇头道,“总之,再雍正五年四月,早已被下狱的查嗣庭及其长子查克上,俱病死于刑部狱中……”
“到了二十四日,大学士田从典等会同九卿、翰林、詹事、科道官员审结查嗣庭一案,以【大逆不道,怨诽诅咒】罪, 判查嗣庭凌迟处死。”
“但因其已在此前病故,故对查嗣庭戮尸枭首。”
“而查嗣庭之兄查慎行、查嗣瑮,子查沄,侄查克念、查基等皆拟斩立决。”
“这就不是东西了……”刘邦越听越怒,“哪有这么糟践人的,哦,就因为写了几个字,还不一定是那个意思,就把人都全家都杀了个干净……”
“死了的还得鞭尸,这不妥妥的不拿人命当一回事吗?事情都搞成这样了,那些文人还不造反吗?”
“怎么会没有呢?”罗玉华摇头道,“清朝的起义,堪称所有王朝之最……”
“我们很熟悉的太平天国起义,白莲教起义,捻军起义,天理教起义都是发生在清朝的……”
“二这四大起义还只是农民起义,还有反清复明的群体也层出不穷。在朝廷有张献忠、有台湾的郑成功父子。”
“在江湖上洪门,天地会……”徐爱替罗玉华回答道,“这都是因为清王朝是作为异族来统治汉人时,对于自己的政权不够自信造成的。”
“所以满洲人先是禁锢汉人的穿着、发式,后来又开始禁锢读书人的思想。”
“而这种种行为,就是因为他们不信汉人能够真心臣服自己,所以只能整出【剃发易服】,大搞【文字狱】来打压汉人。”
“……”嬴政越听越不是滋味,“这怎么感觉,这些清朝的皇帝是把汉人当做奴隶在对待呢?”
“就是这个问题……”罗玉华立马点赞道,“众所周知,我们华夏为什么可以屹立于蓝星,除了璀璨的文明外,还有超前的制度体系……”
“你比如说西方世界,自古罗马时期就存在的奴隶制度,一直执行到了公元1838年,才有了禁止奴隶的法律…”
“而这种落后的制度,在华夏也曾经出现过,但那是夏商周时期才存在的……”她继续道,“而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变法,奴隶制就已经开始逐渐解体。”
“到了秦朝的建立,更是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