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
大明太宗皇帝首创制度,旨在减轻皇帝政务压力。
刘禅看完之后,顿时惊为天人!
原来朝堂之上那些内阁大臣,内阁首辅之类的,是这么个意思!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
原本刘禅还以为他们身居朝中前列,是朝中位高权重的大员。
但是现在看来,他们,既不位高,也不权重。
处境具体如何,全要看皇帝的态度!
反而是后面那些六部主官,才是真正的位高权重。
这六部,刘禅还是熟悉的,就是之前大汉的九卿演化而来。
但这内阁,却是大明朝实实在在的独创。
内阁大臣,由大明一众大学士组成。
入阁前,皇帝会下诏,在这些大学士之前加上头衔,以示入阁。
如奉天殿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等等。
这些人入阁之后,将会充当皇帝的个人咨询和助手。
朝中所有递上来的奏章,内阁大臣都有资格查阅翻看,随后留下自己的建议和处置方法。
但他们没有具体的行政权,在查阅留下建议之后,还要将奏章分类管理,递送给皇帝。
而皇帝只需批注是否采用即可。
采纳批红用印,发往六部执行!
不采纳原路打回,或者皇帝自行决断!
这般流程之下,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可谓是飞速提升啊。
奏章经过内阁,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只需皇帝批阅是否采纳就可以。
而最后的决策权,还是紧紧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因为没有皇帝的批红和用印,内阁处理的奏章,六部根本不会认,更别谈什么执行了!
内阁制度,不仅能最大程度的缓解皇帝的行政压力,还不会削弱皇帝手中的权力!
因为这些内阁大臣,在朝廷法度之中,只是大学士的官阶,又或者更低,甚至是远远比不上六部主官的。
这是位不尊!
然后他们身为皇帝的个人咨询,只有查阅,建议,审阅的权力,却没有一点实际实施的实权。
这是权不重!
最后,因为是皇帝的个人咨询,任免或者废黜全凭皇帝个人喜恶,朝中根本没有制度对皇帝进行限制。
皇帝让你上,你就得上!
皇帝想让你下,内阁大臣根本无法反抗!
而总领内阁的,则称之为位内阁首辅,也就是奉天殿大学士。
看到这,刘禅甚至想要拍手叫好。
巧妙,实在是巧妙。
原本刘禅以为无解的难题,却被太宗皇帝如此精巧的设计给解决了。
并且还十分灵活。
皇帝若是想要更轻松一点,那就可以把批蓝权给内阁,使内阁获得行政权力。
这样,皇帝身上的担子能变得更加轻松。
不仅如此,给权和收权,全凭皇帝一人做主,朝中根本没有制度去限制。
这大明朝皇帝手中的权力,还真是恐怖啊。
难怪这朱祁镇要决定要御驾亲征之后,根本没人拦的住。
知道了内阁之后,刘禅又开始对大明朝的其他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版图,臣子,勋贵,文官,阉宦,军队,地方,财政,礼制等等。
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也需要用诸多手段才能彻底了解,绝非史书典籍就可以概括全部。
但经过这一下午的查阅,刘禅也绝非之前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刘禅。
并且在一下午的查阅中,刘禅看到了一个频频出现的名字。
英国公,张辅!
“四朝老臣,战功卓着,大小战事数百场,无一败绩,这简直就是大明的保护神啊!”
“只可惜,年纪稍大了一些!”
“要不然,这北伐之事完全可以交给他!”
刘禅喃喃道。
这时,皇帝御驾突然停滞,打断了刘禅的思考。
刘禅抬头,只见前方也出现了一队人马,正气势汹汹的朝着自己而来。
刘禅正诧异,这皇宫之中谁有那么大的胆子,敢拦皇帝的驾。
一名内侍就飞快跑过来禀报了:
“陛下,太后驾到!”
“还有皇后娘娘!”
“太后?皇后?”
刘禅说着,下一刻,这一队人马就已经到了近前。
一位衣着华贵,仪容端庄的美妇人款款而来,眼中似有怒火。
其身后,还跟着一位面容端庄,清丽淡雅,身形高挑的女子,不时看美妇人一眼,不时扫自己一眼,眼中尽是担忧。
那美妇人直接走到皇帝御驾跟前,也不开口,就这么直愣愣的盯着刘禅。
而后面那女子,则是欠身行礼:
“臣妾参见陛下!”
如此,刘禅如何还能不明白,只不过,刘禅并未从御驾上起身。
反而是先点头,让皇后免礼,随后在微微拱手,面向美妇人,行礼道:
“参见母后!”
“本宫听闻,皇帝下朝之后,午膳也没吃,就差人找来太祖,太宗,宣宗时期的史书典籍和起居注!”
“随后,就带着数百宫人,抬着御驾,在这紫禁城里乱转悠!”
“皇帝想要干什么?”
孙太后看着自己儿子,开口道。
“母后说笑了,找来太祖,太宗,宣宗时期的史书典籍能干什么,自然是要查阅翻看!”
刘禅笑道。
“既是看书,是奉天殿不能看?乾清宫不能看?还是坤宁宫不能看?”
“非要拉着数百宫人,在这七月大热天,烈日灼灼之下,满地乱转悠的看!”
孙太后怒斥道。
听得孙太后所言,提及坤宁宫是不是不能看书时,后方年纪尚轻的皇后脸色猛然间闪过一丝嫣红,随后便悄咪咪低下了头。
只是这抹嫣红,却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从脸蛋烧到了耳垂。
对此,皇后还伸出小手摸了摸,但刚一触碰耳垂,小手就跟受惊似的弹开,似乎是被耳垂的嫣红给烫到了!
而后,小脸就更红了!
而刘禅,听得孙太后所言,才猛然想起,自己拉着御驾视察皇宫的事了。
只不过后面看典籍太过入迷,都把这事给忘了。
刘禅连忙从御驾上起身,随后环顾四周,发现自己是舒服了,而跟随自己走了一下午的宫女太监,浑身却早已经被汗水打湿。
“哎呦!”
“母后教训的是。”
“这事是儿臣疏忽了!”
“你们几个,速速将这些史书典籍抬入朕的寝宫,然后各自去休息领赏。”
“还有你们,也别跟着了,都下去吧。”
“今天随朕辛苦了一下午,统统有赏!”
面对皇帝的恩赏,数百宫女太监顿时惊喜非常,连忙下跪谢恩。
“谢陛下赏赐!”
“谢陛下赏赐!”
对此,刘禅摆摆手,示意他们免礼散去,似乎早已经习以为常。
但这,却让孙太后感到一阵不可思议。
知子莫如母,没有谁比孙太后更了解自己这个儿子。
行事一向倔强,并且死不认错,死不悔改。
每次自己训斥他,都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皇帝不仅主动认错,还恩赏数百宫女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