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军不舒服?”
刘禅突然回头问道。
“啊?啊!”
张辅顿时傻眼了。
不是,自己刚有小动作就被抓到了啊。
“咳咳!”
“陛下,老臣无碍!”
“老臣只是在想啊,如今于大人如此受陛下器重,还担负朝廷要职。”
“这般重要的身份,还住在顺天府外城,实在是太过委屈了!”
“刚才陛下遣人传召之时,于大人都是一路紧赶慢赶才从外城赶来啊。”
“好不辛苦!”
英国公说着。
“嗯?”
听闻此言,刘禅顿时皱眉。
“此话当真?”
“以爱卿如今的身份,还住在外城?”
刘禅看着于谦,开口问道。
“有劳陛下挂念,臣现在的确住在外城,外城也挺~”
于谦还未说完,就被刘禅直接开口打断。
“爱卿,你已然身居高位,不必如此难为自己吧!”
“陛下有所不知啊,顺天府那是什么地方,那是寸土寸金啊。”
“如此情况,能有外城住,都很不错了,就更别说内城了。”
“于大人虽然身居高位,但朝廷下发的俸禄,也是不够租用内城半间宅子的。”
“如此,于大人便只能屈居外城了!”
英国公继续说道。
“俸禄?”
“于爱卿这等身份,还需要依靠俸禄租房?”
“如此。”
“倒是顺天府内的那些权贵不会做人了!”
刘禅说着。
而英国公也在一旁插话,倒是把于谦给架了起来。
好似一个自命清高之人,被人当面调侃,颇为尴尬!
“不对,英国公,倒是朕想岔了!”
“能在顺天府当权贵的,那能有傻子?”
“去巴结于爱卿的人必然不少!”
“只是,于爱卿不愿与他们有丝毫牵连勾结罢了!”
“清官清官,清清白白,方为好官!”
“如此看来,清官也是难做啊!”
“爱卿,别人巴结送你的宅子,你不要,朕理解。”
“但朕赏给你的宅子,你可不能不要了。”
“君有赐,不可辞啊!”
“朴长方!”
刘禅招手道。
话音落下,殿外就一名红衣太监小跑而来。
“陛下,奴婢在!”
“去,从朕的私库调拨一套宅子。”
“赐给于爱卿!”
“地段要好,距离紫禁城要近,方便朕时不时召见。”
“奴婢明白!”
“陛下不可!”
“于谦寸功未立,陛下何故赏赐?”
于谦起身开口道。
“朕乐意!”
刘禅无所谓的开口道。
“既如此。”
“那臣就要和陛下好好说道说道了。”
“刚才臣也说了,陛下要赏罚分明,刚才陛下也是深以为然。”
“但一转头,陛下就开始赏罚无度了。”
“于谦寸功未立,陛下却重赏于谦内城宅邸,这是何道理?”
“又是何依据?”
“若是朝中一切赏罚都按照陛下喜恶来定,不尊制度,不尊规矩!”
“那要不了多久,朝中只会尽是一些阿谀奉承之辈。”
“如此,谁来做事?”
于谦质问道。
“哈哈哈!”
“英国公,看看,这味对了吧!”
“这的确很于谦,刚才那说话弯弯绕的于谦,老臣还以为换人了!”
英国公笑着说道。
“爱卿,听到没!”
“不错,保持住,爱卿还是这个样子看的顺眼。”
“至于爱卿你刚才说谁做事,那还不简单,爱卿你来做事啊!”
“上回你把出师表送来,转头就跑去大名府了。”
“朕承认,这事的确是朕考虑的不周全。”
“但朕也是真心实意的,后面朕派人给你送来的信你看了没?”
刘禅问道。
“陛下,臣看了,但这,实在是!”
于谦有些为难。
“啧!”
“这真是怪了。”
“要是其他人有这个机会,怕是恨不得把朝廷都塞满。”
“怎么到了你这,反倒是推三阻四的呢?”
“朕知道你在顾虑什么,你后面,悄悄的把东西递上来。”
“你知我知,便足矣!”
“没必要闹得天下皆知。”
“之前邝埜和你一起联名推荐的江浙巡抚,湖广巡抚,朕都亲自见过了。”
“很不错!”
“山晏为江浙巡抚,任宁为湖广巡抚,朕已让他们择日启程了。”
“还有你之前写的那篇出师表,朕就直接用了。”
“也算是对之前朕在朝中所言,有所交代,用以掩人耳目了。”
“最后啊,爱卿,这套宅子,朕就赐给你的。”
“朕送出去的东西,还没有收回来的道理。”
“你说你于谦寸功未立,当不得这个赏赐,又害怕朕赏罚不明。”
“这一点,朕以为很简单。”
“因为问题根本不在朕这里,而是在爱卿你身上。”
“只要爱卿率军北伐,将那瓦剌军打残打废,那这不就是大功?”
“有了大功,朕赐给你宅邸,那是再正常不过了吧!”
刘禅说着。
“陛下……”
于谦还想开口。
“唉,这些废话就不要说了,多谈谈正事吧。”
“这仗,到底要怎么打?”
“如今这局势,我大明到底该如何应对。”
刘禅说着。
“陛下想岔了。”
“臣刚才是想说,陛下诡辩的本事,早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若是在这之前,陛下面对朝臣唇枪舌剑的谏言,通常只能无言以对。”
“但是现在,就算是于谦谏言,都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有些不是陛下的对手了!”
于谦笑着说道。
“哈哈哈哈!”
“好!说得好!”
“爱卿啊,朕说实话,这本事,还是朕跟你学的啊!”
刘禅大笑着开口。
“那臣的确是带了个不好的头!”
“哈哈哈哈!”
东暖阁内,三人顿时大笑。
沉凝的气氛顿时烟消云散。
笑了一会之后,刘禅才再度开口:
“刚才朕听你们所言,丝毫不提军国大事,朕的确是有些着急!”
“但猛然间,朕又明白了!”
“句句不提大事,句句都是大事啊!”
“因为你们,早已经有了应对之法,没错吧!”
“陛下,不是臣有了应对之法,是邝尚书!”
“邝尚书独自带着二十人赶往大同增援,就已经替我大明朝破了此局。”
“现在,摆在臣面前的,无非只有一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