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刘秀不如朕!
看完光幕对西汉的评价。
汉武帝之前的兴奋劲儿也冷静下来了不少。
他微微叹了口气,缓缓走到王座旁坐下,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与无奈。
本以为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制定好完备的制度,选拔出忠诚能干的臣子,就能让大汉江山永固,子孙后代安享太平。
可光幕所展示的西汉结局,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醒了他。
即便自己将一切事宜安排得当,倘若遇到几个不争气的后代继位......
那也都是白扯。
“再强盛的基业,也抵不过不肖子孙的挥霍啊。”
汉武帝喃喃自语。
这时,霍光站了出来。
“陛下,您无需过于忧心。如今大汉在您的治理下,国力强盛,根基稳固。只要我们能加强对皇室子弟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才能和品德,想必后世子孙不会让您失望。”
汉武帝抬眼看了看霍光,微微摇头道。
“话虽如此,可人性难测,朕又怎能保证每一代子孙都能贤明有为呢?”
汉武帝苦笑一声。
“朕做不到。”
“不只是朕,任何帝王都做不到!”
“朕能做的,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
说完这句话,汉武帝长长的叹了口气。
.......
【东汉】
就在这时,光幕出现了东汉的灭亡原因。
【一: 政治腐败】
【外戚与宦官专权: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权,导致朝政混乱。外戚如梁冀、窦宪等,宦官如“十常侍”,他们操纵皇帝,排除异己,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皇帝年幼或昏庸:许多皇帝即位时年幼,无法亲政,导致权力落入外戚或宦官手中。部分皇帝昏庸无能,加剧了政治腐败。】
“得!”
“还用外戚呢?”
汉武帝一脑门子黑线,骂道。
“之前怎么大汉怎么没得,他们是一点儿都不长记性啊!”
“在一个地方摔倒一次在所难免、但连续摔倒两次是不是就有点儿过分了!”
汉武帝一脸的忧愁。
“朕就不明白了,老刘家这么好的血脉,历代先皇各个雄才大略,明见万里,怎么到后面就成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了呢?”
“嗯?”
汉武帝愣了愣。
“朕是不是把自己也骂进去了?”
......
东汉。
曹操看着光幕点头道。
“幼帝这点,光幕说的不错。”
“我大汉自迁都洛阳以来,如今已历经十四,可这其中就有八位幼帝。”
曹操回忆道。
“汉和帝刘肇,十岁即位。”
“汉殇帝刘隆,即位时不过百余天。”
“汉安帝刘祜,十三岁时即位。”
“汉顺帝刘保,十一岁即位。”
“汉冲帝刘炳,两岁时即位,在位仅半年多便驾崩。”
“汉质帝刘缵,八岁即位。”
“汉灵帝刘宏,十二岁即位。”
“再加上现如今的陛下,也不过九岁即位。”
曹操略微思索了一下又道。
“若是再大一些,汉桓帝刘志和汉少帝刘辩,即位时也不过十四五岁。”
“如此一来,就是十位幼帝。”
“此种情形怕是放在哪一朝都属于稀奇了。”
“若不是因此,也不会导致外戚和宦官专权。”
“嗯?”
“孤是不是也把自己骂了?”
......
与此同时,视频继续道。
【二: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流民,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三:农民起义: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但严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基础。】
【四:地方军阀崛起:为镇压黄巾起义,中央政府允许地方豪强自行组织武装,导致地方军阀势力膨胀,逐渐脱离中央控制。】
【五:群雄割据:董卓之乱后,各地军阀割据,中央权威名存实亡,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东汉这些幼帝里,汉和帝跟汉顺帝是比较有能力的,只可惜一个死太早,一个无能为力。”
---“东汉最牛逼的皇帝肯定是刘秀,就带兵打仗这一点,李世民也得佩服。”
---“那必须的,位面之子跟你闹着玩呢?”
---“那么问题来了,王莽究竟是不是穿越者!”
---“肯定不是,王莽的很多举措都是在恢复周礼,是基于儒家经典和古代制度的理想化尝试,只不过有些过于激进了,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
---“那游标卡尺怎么解释?”
---“这只能说,不能排除在其之前还有更早的类似测量工具存在,只是尚未被考古发现,毕竟考古这玩意儿,越考越懵。”
---“那王莽下令追杀叫刘秀的人又怎么解释?”
---“这个刘秀不是建立东汉的刘秀,他原名为刘歆,是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的五世孙,他儿子参与了反对王莽的事件,于是刘歆跟王莽的关系就破裂,然后刘歆企图刺杀王莽,但计划尚未实施就被王莽发现,所以王莽才追杀他。”
......
大唐。
李世民挠了挠头。
“虽然朕不懂这穿越者是什么东西,但刘秀的军事才能朕还是极为推崇的。”
“朕向来极为注重行军打仗时军队的灵活性与机动性。”
“可刘秀在全局规划、稳扎稳打的推进战事,以及巧妙运用政治手段配合军事行动这些方面,他比朕做得要出色。”
“不过......”
话锋一转,李世民嘴角微微上扬,轻笑一声,紧接着挺直胸膛,脸上满是自信,
“但总体而言,他还是比不上朕。”
“刘秀的军事成就主要体现在统一天下和稳定政权之上。”
“而朕!”
“不仅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更是将我大唐的疆域大幅扩张,开疆拓土,扬威四方,这一点,刘秀却是难以企及。”
“陛下所言极是。”
杜如晦拱手道。
“光武帝虽有卓越军事才能,然而陛下您的功绩更是震古烁今。”
“初定中原,便马不停蹄挥师塞外,东击高句丽,西破突厥,让我大唐威名远扬,四方来朝,这等丰功伟绩,堪称千古一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