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这个意外穿越成胡亥的现代灵魂,正端坐在大秦帝国的龙椅之上,看似气定神闲,可内心实则如波涛翻涌。宫殿外,晨光熹微,却怎么也照不亮这朝堂之上压抑沉闷的氛围。
朝堂之中,大臣们神色凝重,满脸写着忧虑。李斯率先站了出来,他身形微微颤抖,声音里满是焦急:“陛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叛乱,势头迅猛,已接连攻克多座城池,四方百姓纷纷响应,如今叛军的势力愈发壮大,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啊!”林宇听闻,心中猛地一震,手中象征皇权的玉笏险些滑落,但他还是强装镇定,冷哼一声:“不过是几个草民闹事,能掀起多大风浪?”
话还没落音,蒙毅一脸悲愤地跨前一步:“陛下,切不可轻视啊!陈胜虽出身低微,可他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道出了天下百姓长久以来被沉重徭役、赋税压迫的心声,这才引得众人纷纷追随,当下局势万分危急,我们必须谨慎应对。”林宇微微皱眉,暗自叫苦,穿越过来本想着大展宏图,没想到接手的竟是这么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还没等林宇从农民起义的震惊中缓过神来,又有大臣神色慌张地匆匆入殿,高声奏报:“陛下,大事不好!匈奴在北方边境频繁侵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军防线多处告急,边疆百姓苦不堪言呐!”林宇顿感一阵眩晕,内忧未平,外患又至,这可如何是好?这时,又有一个大臣小心翼翼地禀报道:“陛下,还有一事……赵高越狱潜逃后,如今已和匈奴勾结在一起,出卖了我军诸多重要情报!”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大臣们交头接耳,满脸惊恐与愤怒。
面对这乱成一锅粥的局面,大臣们开始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有的大臣主张先集中兵力镇压农民起义,认为内部叛乱才是心腹大患,只有先稳定国内局势,才能腾出手来对付匈奴;而有的大臣则觉得匈奴的威胁迫在眉睫,必须先全力抗击外敌,否则边境不保,国家危矣。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然而,就在这一片混乱之中,林宇却表现得异常镇定,他不紧不慢地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脸上甚至还带着一丝淡淡的微笑,那胸有成竹的模样,和周围慌乱的大臣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臣们见状,都不禁停下争论,一脸疑惑地看着他,心中暗自纳闷:这陛下怎么一点都不着急?难不成是被吓傻了?
其实,林宇心里早就有了盘算。他清楚,一味地慌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冷静思考对策。他来自现代社会,熟知历史的发展脉络,也掌握着一些古人所没有的知识和理念,这便是他的底气所在。
林宇缓缓站起身来,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沉稳地开口说道:“诸位爱卿,莫要惊慌。这内忧外患虽来势汹汹,但并非不可战胜。农民起义,根源在于百姓生活困苦,对朝廷心生不满。我们可先颁布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百姓赋税,暂停一些繁重的徭役,让百姓们能过上安稳日子,如此一来,民心便会逐渐安定,起义军自然会失去根基。”
接着,他话锋一转:“至于匈奴和赵高的勾结,他们以为知晓了我军的一些情报就能肆意妄为,却不知我们可以将计就计。我已暗中命人重新部署兵力,在匈奴可能进犯的路线上设下重重埋伏,就等他们自投罗网。”
大臣们听了林宇的一番话,先是一愣,随后纷纷露出惊讶与敬佩的神情。他们没想到,平日里看似昏庸的陛下,竟能在这危急关头想出如此周全的应对之策。
林宇看着大臣们的反应,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他知道,接下来的路还很长,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只要他保持冷静,运用自己的智慧,就一定能带领大秦帝国走出这内忧外患的困境,改写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