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谷场堆满了铁锹镐头。
林川踩着霜花到场时,丁大山正抡着镐头劈冻土,震得他虎口发麻。
陈和平带着人在拆牲口棚。原来给小黑修建的牲口棚已经不够用了,需要盖一个新的,起码能容纳下七八匹牲口才行,明年开春还得大干一场呢。
旧棚子的木头桩子有碗口粗,正好改训练障碍。
陈小芹蹲在磨盘上清点物资:“旧仓库清出二十把秃头锹,十五个柳条筐,麻绳,就这些……”她突然瞪圆了眼,“赵四海!那门板是给你当盾牌使的?”
赵四海正顶着榆木门板当掩体,在谷垛间练习侧滚。
门板上用锅灰画着靶环,几个半大小子攥着烧火棍追他,想在门板上多戳几个黑点儿。
“陈大爷,这些草帘子放哪儿啊?”周铁栓大声喊道。
陈和平抬头望去,周铁栓带着几个人,每人怀里都抱了一大卷厚草帘子。
“哎呀别糟践东西!这得留着开春苫菜苗!”
“啊?”周铁栓愣了愣,“那拿什么铺通铺床板子?”
陈和平眼角抽搐了几下,又想到样板成型以后,到时候来人训练能有饭票和经费,干脆把手一挥:“拿去用!铺厚点儿暖和!”
日头爬上东山时,训练场已初现雏形。
丁大山带人用杉木杆搭起射击台,榫卯接口处缠着防裂的麻绳;陈和平领着婆娘们缝制沙袋,麻袋上还印着“抗美援朝光荣”的红戳;周铁栓带人去河滩拉了几车鹅卵石,码成匍匐通道的边界线,冻红的手指头直往棉袄里缩。
正午的炊烟混着松香味飘来,西头支起三口大铁锅。
赵婶儿抡着长柄勺喊:“白菜炖粉条管够!加豆腐渣的!”
一个半大小子抱着海碗挤在最前头,鼻子快杵进热气腾腾的木甑里:“多给捞点粉条!”
话音未落,后脑勺就挨了个板栗。
丁大山嚼着豆饼笑骂:“小兔崽子!粉条是给挖壕沟的壮劳力留的!”
陈小芹蹲在磨盘上分饭,特意往赵四海碗底埋了两块冻豆腐。
这豆腐还是公社豆腐坊的残次品,棱角碎得像被狗啃过,泡在菜汤里吸饱了汁水。
赵四海笑着端碗离开,就听见东头传来叫嚷。
“烫!烫烫烫!”周铁栓捧着豁口瓦罐蹦跶过来,棉鞋在冰面上打出溜。
“哟!还有汤呐?”有人大喊道。
“什么汤啊?”赵婶儿笑道,“刚煨的松针茶!”
瓦罐里浮着几根发黄的松针,这是老猎人教的土方子,说是能解乏气。
林川蹲在粮囤后啃窝头,就着咸菜疙瘩查看施工图。
突然觉得后脖颈一热,赵婶儿把一个烤土豆塞进他衣领里:“大老爷们躲这儿偷食!”
“哎哟赵婶儿,哪来的土豆?”林川笑着摸出土豆来。
赵婶儿袖口沾着油星子:“晌午烧灶膛,顺道焖的。”
人群突然炸开哄笑。
原来有后生喝了半碗松针茶,苦得直吐舌头,正被几个后生按着灌雪水。
“哐啷哐啷哐啷!”
陈和平敲响挂在老槐树上的榔头:“吃完的抄家伙!后晌要把战术墙垒完!”
晒谷场上顿时响起一片吸溜声,三十几个海碗很快见了底。
日头偏西,林川攀上粮囤顶。
赵四海正带着人夯土加固匍匐壕,木夯砸地的闷响和号子声惊飞了麻雀。
丁大山和周铁栓坐在木架上,用草绳往上拽冻硬的土块。
这些土块用来垒攀爬训练墙,比木板墙更贴近实战。
陈小芹蹲在弹药箱搭的讲台前,就着马灯往桦树皮上抄《射击要诀》。
脚下是纵横交错的障碍场,碎砖头垒的矮墙夹着秸秆捆,靶架刷了石灰圈,远处河滩上用鹅卵石摆出“提高警惕”的标语。
三天的时间,看来还说多了。
按照目前的进度,再有一天,整个训练场就能全部改造完毕。
……
煤油灯的火苗,在土墙上投下摇曳的光影。
林川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王参谋留下的《民兵训练暂行条例》。
纸页已经泛黄,边角处还沾着些许泥土,显然是经常被翻阅的痕迹。
他翻开几页,这份1953年修订的文件上还留着前任主人的批注,钢笔字迹已经褪色。
他特别注意到用红铅笔圈出的段落:“……贯彻毛主席’全民皆兵’指示,实行劳武结合……”
“劳武结合……”
林川低声重复着这个充满时代特色的词汇,思绪飘向了更远的地方。
不同的战争模式,需要不同的训练方式。
在这个没有现代化装备的年代,如何将农耕生活与军事训练有机融合?
指尖划过“基于现有装备,立足现有条件”的指导原则,林川突然理解了这份文件的深意。1958年的中国农村,要的不是对标正规军的训练,而是建立一套与乡土社会血脉相连的防御体系。
就像他在现代特种部队学到的:最有效的战术往往诞生于对环境的极致利用。
他的目光落在墙角那排农具上。
如果从特种兵的视角来看,锄头的长柄可以练习刺杀,扁担能训练负重行军,连打谷用的连枷都能改造成近战武器。
那么,从民兵训练的角度呢?
窗外传来守夜人敲梆子的声音,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这声音让林川想起了后世的电子计时器,那种精确到毫秒的现代装备。
但现在,在这个连手表都稀缺的年代,人们依然用最原始的方式计算着时间。
他放下大纲,拿起铅笔在草纸上画了起来。
线条逐渐勾勒出一个训练场的轮廓,但这不是常规的军事训练场,而是融合了农村特色的特殊场地。
晒谷场可以改造成战术训练区,河滩边的柳树林适合隐蔽训练,就连生产队的牲口棚,也能变成临时的指挥所。
“非对称作战……”林川喃喃自语。
他想起在现代军事理论中学到的知识,那些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现在的中国民兵,不正需要这样的智慧吗?
他们不可能拥有正规军的装备,但可以发挥出更大的灵活性。
铅笔在纸上快速移动,勾勒出一个个训练模块。
射击训练不一定要在标准的靶场,田间地头的任何一处都可以成为练习的场所;战术演练不需要复杂的装备,几根木棍、几块石头就能模拟出各种战场环境。
林川的目光落在桌上的算盘上。
这个古老的工具,在他眼中突然变成了计算弹道的利器。
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民兵们完全可以用算盘来计算简单的弹道参数。
他又看向墙角堆放的农具,锄头、镰刀、扁担……这些日常用品,在战场上都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夜风从窗缝中钻进来,吹得煤油灯的火苗轻轻晃动。
林川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地图前。
这是一张手绘的上官屯周边地形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记号。
他的手指沿着河流、山路的走向移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可能的战术点位。
“情报网络……”这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代战争中,情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在1958年的农村,如何建立有效的情报传递系统?
林川的目光扫过桌上的物品,突然停在那个破旧的收音机上。
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可以利用现有的广播系统,配合一些简单的暗号,建立起覆盖整个公社的情报网络。
货郎、邮递员这些经常走动的人,都可以成为情报传递的节点。
甚至孩子们玩的游戏,也能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林川回到桌前,继续在纸上勾画。
训练计划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早晨出工前两小时,趁着露水未干时进行隐蔽行军训练;午休时间在打谷场组织简易射击教学;傍晚收工后,借着暮色练习战术手语;晚上则进行文化学习和战术讨论……所有的训练都要像盐溶于水般,自然地渗透进农耕生活的每个间隙。
他特别强调了“寓训于农”的理念。
所有的训练都要与日常的农业生产相结合,不能耽误农时。比如在春耕时,可以结合犁地的动作练习战术行进;秋收时,利用搬运粮食的机会锻炼负重能力。
关于装备的问题,林川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列出了一份清单:改装农具作为训练器材,利用废旧物资制作简易靶标,甚至可以把一些日常用品改造成战术装备。比如把扁担改造成担架,用箩筐制作简易的防弹掩体。
夜越来越深了,但林川的思路却越来越清晰。
他意识到,要真正提升民兵的战斗力,不能简单照搬正规军的训练模式。
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条件,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民兵的训练体系。
这种训练体系应该具备几个特点:首先是实用性,所有的训练内容都要能在实战中立即应用;其次是可持续性,不能过度消耗本就有限的资源;最后是隐蔽性,要让训练融入日常生活,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报告连长!”门外传来丁大山的声音,“这是您要的《人民战争手册》。”
林川接过这本边区时期油印的小册子,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抗战时期民兵发明的土办法:用鞭炮模拟机枪点射,在酒瓶里装石灰粉制作简易烟雾弹,甚至如何用风筝传递情报。
这些散发着硝烟味的智慧,与他在现代学习的非对称作战理论竟如此相通。
林川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编织一条跨越时空的战术传承链,将革命战争年代的生存智慧、建国初期的建设经验,与未来的军事理念熔铸成适合当下时代的训练体系。
晨光微熹时,他终于在笔记本上勾勒出完整的训练框架:
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网格化防御、基于农时的训练周期、因地制宜的训练模式、简单易学的训练方式、把生产工具转化为武器的系统方法……
最后一笔落下时,晒谷场上传来早起的社员们搬运农具的声响。
新的一天开始了。
而属于中国民兵的独特军事哲学,也在这晨光中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