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呛啷——\"
玄铁剑出鞘的寒光割裂了回忆。
李世民持剑立在蟠龙金柱前,剑身倒映的眼眸里翻涌着血色。
当年玄武门的血腥味仿佛又漫上鼻尖,他清楚地记得建成咽喉喷出的热血溅在宫墙上的形状。
剑锋轻颤,在青砖地上拖出细碎火星。
忽然,帝王嗤笑一声,反手将剑掷回鎏金剑匣。
东宫那夜他亲自去看过,承乾寝殿的窗棂上新糊的桑皮纸还带着潮气,若是有人行刺,断不会选在那种时候。
\"传旨。\"
李世民突然开口,惊得值夜宦官浑身一抖,\"明日召将作监的人来,把东宫马场的青石板全换成木纹砖。\"
烛花爆响,帝王阴影投在《贞观政要》的书架上。
他当然知道真正该查的不是石板——能把手伸进东宫马厩的,岂会是区区吴王?
能在东宫安插眼线的,满朝不过三两人。
李世民的手再次握上剑柄,这一次,力道重了许多。
剑鞘上的龙纹硌得掌心发疼,却不及他心头之痛。
脑海中闪过几道身影:房玄龄、长孙无忌、高士廉……
这些从太原起兵时就追随他的老臣,历经玄武门之变,至今仍在朝堂上举足轻重。
他们不仅是股肱之臣,更是儿女亲家。
为何要对太子下手?
是承乾哪里做得不够好?
李世民细细回想,太子虽年少时顽劣,但近年来处事稳重,政见中正,甚至常有惊人之举。若说太子不堪大任,实在说不过去。
那么,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李世民眉头微蹙。他虽有些旧疾,但还不至于危及性命。
既非太子之过,也非自己之失,那就只能是那些人的私心了。
家族、子孙、未来……
李世民忽然明白了。
太子与这些世家并不亲近,而他们的后人又无出众之才。
若太子继位,他们的家族虽不至于没落,但想要继续把持朝政,恐怕就难了。
\"说到底,还是为了他们自己。\"
李世民缓缓抽出长剑,寒光映照着他平静的面容。既然有人已经对东宫下手,这事就不可能轻易了结。
\"来人。\"
内侍监王德应声而入,躬身听命。
\"传旨殿中监宇文士及,彻查尚食、尚药、尚衣、尚乘、尚舍、尚辇六局二十四司。\"
李世民的声音渐冷。
\"喏!\"
\"还有宫中,按规矩清理一遍。\"
王德神色凝重,他已经嗅到了风雨欲来的气息。
\"传左千牛卫将军常何觐见。\"
\"喏!\"王德领命退下。
李世民的目光落在案头的奏折上。
太子仆、太子仆丞……
太子也在布局,他能控制住局面吗?
若不能……
……
十一月初一,恰逢大朝之日。
长安城内,九品以上官员齐聚。
以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魏征、杨师道、李靖等宰相为首,吴王李恪、滕王李元婴等宗室随行,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穿过朱雀门,直抵承天门前。
众人惊讶地发现,太子李承乾身着明黄蟒袍,早已带着几名东宫属官在此等候。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
长孙无忌等人齐齐拱手。
\"诸位免礼。\"
李承乾温和抬手,目光扫过承天门,落在长孙无忌身上,\"舅父,孤今日早来,是有件事想请舅父和诸位宰相、宗室过目。\"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份紫色奏本,递给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接过奏本,目光微闪,点头道:\"太子行事稳妥,孔学士的文笔也愈发精进了。\"随即递给房玄龄。
房玄龄略感诧异,翻阅后递给高士廉,对李承乾道:\"一切依太子之令行事。\"
李承乾面露感激,看向高士廉。
高士廉将奏本递回,只说了一个字:\"可。\"
\"多谢三位国公。\"
李承乾松了口气,将奏本收回袖中,\"还有一事相烦。东宫近来事务繁杂,自长孙太子仆调任太子率更令后,太子仆一职空缺。前几日太子仆丞又出了事,急需补充人手,不知诸位可有合适人选推荐?\"
长孙无忌微微一怔,与房玄龄、高士廉交换了个眼神,道:\"太子,太子仆一职需吏部推荐,尚书省审核,政事堂推举至陛下面前,由陛下圣裁。此事急不得。\"
\"舅父教诲的是。\"李承乾拱手,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房玄龄,\"孤只是希望此次派往东宫的官员,能以'忠贞奋勇,清正廉洁'八字为先,故而有些挑剔。\"
承天门下,群臣呼吸一滞。
太子这是在说谁?
李承乾恍若未觉,转向魏征:\"太子仆需陛下钦定,那太子仆丞呢?魏相素来识人,不知可有合适人选推荐?\"
群臣低眉垂目,心中暗潮汹涌。他们都是历经风雨之人,岂会听不出太子话中深意。
忠贞奋勇,清正廉洁。
东宫要选这样的官员,是在说之前的太子仆和太子仆丞不够格吗?
众人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长孙祥、李茂、贺兰楚石等人。
只见他们手持象牙笏板,神色自若,一派坦然。
若不是在说他们,那是在说谁?
太子仆丞卢护吗?
房玄龄手持象牙笏板,向李承乾拱手道:\"朝中官员皆有其才,吏部选官更是慎之又慎。殿下放心,东宫所缺官职,吏部定会尽快选出合适人选,呈送东宫。\"
\"如此甚好。\"
李承乾含笑点头,眼底却是一片冷静。
这时,一个熟悉的河北口音响起:\"说起来,臣倒有一人选推荐。\"
群臣对这声音再熟悉不过,正是魏征。
魏征略一拱手,目光扫过房玄龄,对李承乾道:\"启禀殿下,臣推举河阳县姚逸尘。\"
李承乾微微一怔,随即正色道:\"魏相所荐之人,必是中正耿直、勤勉刻苦之辈。不如将此人列入吏部考量名单,加孤的推荐如何?\"
房玄龄点头道:\"故散骑常侍姚证道之子,确有乃父之风。吏部定会认真考量。\"
李承乾顿时了然。
原来是编撰《梁书》的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散骑常侍姚证道之子。
魏征曾参与编撰《梁书》,此举除了姚逸尘确有才干外,更因他是姚证道之子,与朝中许多重臣都有渊源。
秦宸立于群臣之中,目光从几位宰相身上掠过,随即低眉垂目。
他心中疑惑渐生:太子今日之举,分明是在试探卢护背后之人。
关于卢护断腿一事,秦宸是第一个调查的。
事实确与太子无关,而是工匠偷懒,将木垛堆得太高所致。
真正令人起疑的是卢护当时的反应——他惨叫时不停环顾四周,仿佛有人在加害于他。
但这些宰相个个都是老狐狸,想要查出真相,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