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科举考试,题目由陈循亲自设定。
陈循不仅学问渊博,还素有慧眼识英雄之誉。
而考场的监管力度更是前所未有的严厉。
为了确保绝对的公正无弊,朝廷可谓动用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不仅调动了顺天府内最得力的一干文官们,更特别请来了名将王贵麾下的锦衣卫以及五军都督府精锐,共计接近一万名铁面无私的将士。
这支庞大的军队,在会考期间不分昼夜地穿梭于各大考场内外,巡逻守卫,严防死守,使得此次科考从规模之宏大到检查之严密,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即使是追溯到过去几百年间所有记录在册的科举历史里去寻找先例,这般气势如虹且纪律森严的情况也难觅几例可以媲美。
考场门口设有关卡重重,每道关卡均有专人负责。
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则是搜身工作——不再只是简单地让普通卫兵执行,而是调用了那些训练有素的精干队伍来负责这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他们如同鹰一般敏锐的眼睛与灵活的身体穿行于密集的人群当中,逐一对考生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
往年的规矩是每位卫士仅需要负责一位考生的初步检测即可放行,然而这一次,则要求每人必须接受最少两轮极其详尽严格的审查。
这包括衣物口袋、腰间配饰甚至鞋底等任何可以藏匿违禁物品的地方都被列入重点查验对象之中。
运气不好的人有时还需面对更加苛刻的第三次乃至第四次复核才能过关。
如此严苛繁琐而又超出常规想象之外的操作方式,自然令许多本来已经感到十分焦虑不安的新进学者们心惊胆战起来,原本期待满满却又惶恐不已的情绪在此刻显得尤为明显。
不少人脸上流露出或无奈或绝望或恐惧的复杂神色。
身处这种极端高压环境下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并非人人都能从容应对并克服。
尤其是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或者备考过程中尚未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的青年才俊来说,在还没有真正踏足考场内部进行答题之前就已经被这样残酷的竞争环境吓得选择放弃,退出了这场角逐。
因此导致了这次科举出现了一个颇为令人意外同时也难以置信的数据:
相较于以往任何时候而言,本次弃权者人数达到了历史新高。
其流失比例同样创造了历届科举以来的峰值记录。
这一事实不仅反映出了选拔机制中存在的潜在问题所在,也让后世人们对于古代中国教育制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
这场表面看来旨在保证公平竞争但实际上却给参加者带来了巨大身心负担的考核模式,也在华夏文明发展的长卷上镌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所有人的期待与紧张中,陈循在考房里徘徊良久,眼神时而凝重,时而又透出些许坚定。
窗外的阳光透过格子窗投射进来,斑驳陆离,映在他深思熟虑的脸上。
他反复沉吟,最终缓缓提笔,在宣纸上写下三个考题的题目,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他的思考和期望。
写完后,他轻轻地吹了吹还未干透的墨迹,然后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之后,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随后,几位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和身穿红衣蓝帽的督察院官员步入考房,小心翼翼地将考卷捧起,像捧着珍宝一般,神情庄重地护送到考卷房进行刊印。
考卷房里,早已准备好的匠人们熟练而迅速地操作着复杂的印刷设备,不苟的态度使得整个房间里弥漫着严肃而不失严谨的气息。
不久,一本本清晰完整的考卷被精心装订好,整齐地堆放在一边,只待考生们前来迎接挑战。
当众多举子终于拿到考卷的那一瞬间,许多人都忍不住泪眼婆娑,不是因为题目过于艰深难以应对,此时此刻,对他们而言最难熬的是心理上对这场马拉松式考验的最后一击渴望着尽快结束的心情。
有的低头凝视手里的试卷,手指轻轻抚摸着每一道题目。
有的则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
还有的人互相拥抱给予彼此最真挚的鼓励,尽管心中充满了疲惫但也没有放弃希望。
三天后,随着最后一缕晨光穿透天际,贡院那庄严厚重的大门缓缓开启,门外焦急等待的亲友团以及好奇围观的人群顿时沸腾起来。
紧接着,从门内涌出了一批批刚刚完成了自己生命中重要一战的年轻人,他们或满脸泪水,或喜极而泣,更多的人则是相拥而泣。
那一刻,贡院内外仿佛连空气都变得格外潮湿,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交融。
很多学子由于连续数日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加上缺乏足够的休息,体力几乎耗尽,他们需要同伴间互相搀扶才能走出这座象征着知识圣殿同时也是压力源地的巨大建筑。
即便如此,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能够依靠自己的双脚走出这扇大门就是胜利,无论成绩最终如何,每一位坚持到最后的考生都是真正的英雄!这份信念给予了他们无比坚强的力量,让他们即使身体再累,也从未想过要轻易放弃。
考试结束后,成千上万份完成好的试卷被小心地收整起来,由专门人员送往镌录房。
那里早已等候多时的镌录官们立刻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
在锦衣卫严密监视下,在御史们的严格监督之中,每位镌录者都全神贯注地工作着,力求将每一份答卷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
这个过程要求极其精细,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都不容许有丝毫差错,因为这关系到无数寒窗苦读者未来的命运。
每一个被认为存在细微错误或是疏漏的记录,都会被指派给不同的镌录员重新誊写。
这些誊写完毕的试卷,随后会由专门负责检查的人员反复审核数遍,确保其准确性与规范性之后,才会被慎重地送往后院特设的考房内,由在那里等待的监考官进行初步评审。
每份考生呈交上来的试卷都将经历三轮独立评估,以确保评分结果既公正又准确。
评判官员不仅需要对卷面内容作出综合评价,还必须详细撰写自己的评审标准和依据,并将这些文件妥善密封起来,附着在对应的考卷后面。
这样的流程设计无疑体现了此次科举考试所要求之严格程度。
事实上,这次考试无论是从监督机制还是后期评定方面来看都堪称史上最严苛的一次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