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近四千份试卷全部批改完成后,负责评判工作的诸位考官们个个都显得十分疲惫不堪,他们相互间搀扶着步出考房,遵照规定聚集在了贡院之内,不得擅自离开现场。
其实,每一位考官心中都明白,表面上这一切看似是因为李承影与陈循之间的私人赌约所导致,实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即皇权与相权之间微妙却又激烈的较量。
尽管如此,所有人还是选择了默默接受这一安排,没有人敢有半点异议。
经过重重挑选出来的若干份优质试卷,在众人瞩目之下最终被送入了宫中。
在皇宫深处的一个房间里,所有参与内阁事务的重要大臣们早已整齐列坐、蓄势待发,准备迎接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切考验。
随着考卷不时地被送到内阁,各大臣和那些精心挑选出来的、具有评判资格的高官们开始投入到紧张的评审工作中。
这次考试的评判标准极其严苛,每一环节都不容马虎,使得整个评审过程变得漫长而又复杂。
考生们的答卷如同潮水般涌来,堆积如山,而评审者们则像是逆流而上的船只,在这知识的海洋中努力前行,寻找着那颗璀璨的明星。
参加这场科举盛宴的士子们,则在提交完最后一份考卷之后,仿佛是被解放了一样。
许多举子连续几天几夜都在疯狂地补充失去的睡眠,企图通过休息恢复已经疲惫至极的身体与灵魂。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这段压力巨大的日子里轻易脱身,有些举子因为身体或心理上的过度负担,竟然因此倒下了,一时间卧床不起,让亲朋好友为之忧心忡忡。
而在这样几乎人人自危的社会背景下,李承影的生活却如同另辟蹊径般地展现着与众不同的面貌。
尽管外界充满了焦虑与期待,但他完全置身事外,反而选择了以更加随性自由的方式度过这几天——他不仅没有被困于繁琐的礼教之下,反而带领着年少有为的朱见深离开了京城,前往城外享受明媚春光的抚慰。
他们踏着软绵绵的新草,在田野间自由奔跑,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美好时光。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位向来大胆直接的年轻人,甚至斗胆邀请了自己心目中的女子徐又蕊共同参与此次旅行。
虽然最终他的这份热情并未获得回应,但仅仅是敢于提出邀约这一行为本身,在这个讲究繁文缛节的时代里就已经是对传统礼法的巨大挑战了。
它不仅仅彰显了李承影个人对于爱情自由追求的态度,更反映出年轻一代对于陈旧束缚逐渐产生抗拒的心理倾向。
当然,这件事情能够做到如此秘密而不为人所知,全凭几位知情人士的高度谨慎。
特别是皇位上坐着那位贤明的君主天顺帝,除了暗自羡慕并赞赏李承影那份超脱凡尘的洒脱之外,并未对此有任何表态。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保持沉默或许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他紧张到极点,每时每刻都守在御书房门口,仿佛那沉重的门扉背后藏着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消息。
尽管他也做了自认为最为周全的准备,但是李承影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定,拒绝采纳任何外界的意见或建议。
他说这是一场绝对公平的较量,任何试图破坏比赛规则的行为都会被视为作弊。
“我们必须尊重游戏的规则。”
这是李承影最后留下的话语,随后他就带着满脸疑惑但同样决心十足的朱见深离开了王城。
与此同时,在无数双期盼的眼睛注视下,那些经过层层筛选之后被确定为最终参赛作品的一百份考卷被小心翼翼地送入了这个象征着皇权与智慧之地——御书房。
负责传递这些重要文件的侍卫们个个神情庄重,肩上所承担不仅仅是薄薄几张纸片,而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责任。
天顺帝此刻展现出来的勤奋程度简直让人想起了传说中工作狂般存在过的太祖皇帝朱元璋,不仅亲手从众多参选稿件中精心挑选出了这一百份最具潜力的作品,而且更是亲自投入其中开始了细致入微地审查过程。
整个下午加半个晚上,偌大的御书房内除了翻阅声、笔尖摩擦书页声以及偶尔响起的脚步移动声音外,几乎听不到其他动静,连平日里爱闹的宫女们也变得安静了许多,尽量不让外界打扰到这位年轻帝王的工作进程。
每拿起一份试卷时,天顺帝都会先仔细阅读题目内容及作答部分,随后才会将目光转向旁边附有的评分说明。
然后再逐一比对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否严密合理,并反复确认几次以求不出丝毫差错。
随着审阅时间的增长,这位年轻的皇帝越发深刻体会到了曹鼐他们当年处理近万份应试者文稿时候所经历的辛苦之处——虽然现在只有十分之一的数量需要检查,然而想要从中挑出最佳作品依然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务。
那种面对庞大数据量时产生出的压力感和疲劳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单纯体力劳动所带来的更为沉重。
而这也使得天顺帝心中对于即将来临的选择愈发感到忐忑不安起来。
三天之后,天顺帝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从那幽深昏暗的御书房中艰难地走出来,准确地说,是被几名侍卫小心翼翼地抬了出来。
这三天来,他几乎是昼夜不停地工作,连眼皮都未曾合上过,每一道目光、每思绪都倾注在了手中的三份考卷上。
如今,这三份卷子已经成为了他心中的至宝。
此刻,他正坐在金黄色流苏装饰下的御撵上,咬紧牙关、眉头紧锁,缓缓向着庄严肃穆的金殿进发。
在那里,满朝文武早已齐集一堂,所有人都屏息以待,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紧张,静静地等待着皇帝陛下最终下达那个决定性的命令。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凝重的气息,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静止了般。
“先生这段时间肯定急坏了。”
天顺帝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略显疲惫。
尽管自己也已是心力交瘁,但心中却始终牵挂着他所尊重的老臣——那位在他眼中如父如兄般的良师益友。
就在这时,一个细微的不安感悄然涌上心头。
“有什么话就直说吧,”天顺帝侧头望向身旁跟随多年的老太监王福海,语气平和中带着几分责备,“何必摆出这般模样!”
老太监王福海微微低头,额头上渗出了细密汗珠,他小声答道:
“启禀陛下,怀来伯自从春闱开始之后,便领着太子离开了京城。”
“离开京城?!”
听到这个消息,天顺帝不由得微微皱眉,心中满是疑惑,“先生这是打算去哪里?难道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起初,他是先带着太子去了玉泉山,据说是想让太子亲眼看一看玉泉山水秀景美的风光究竟好在哪里。
然后,在那里停留了几天后,又前往了位于郊外的皇家庄园,并在此期间进行了一次小型狩猎活动。
据说此次外出游玩极大地开阔了太子的视野,增长了不少见识。
现如今,恐怕二人应该已经启程前往天津方向了。”
听完这段话,天顺帝原本紧绷着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些,但他依旧不能完全放下心中的那份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