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守备太监丘得公公是正德十二年五月从南京司礼监外派到凤阳的。
外派太监中,以南京、中都、天寿山三处守备太监最为尊贵。丘公公志得意满,感觉已经到了人生巅峰!
眼下丘得坐在内宅厅堂上,看着跪在眼前的一老一少。老的是冯指挥使,四时八节的礼数不缺,就是为人木讷,纯纯八杆子打不出一个屁的武夫。少的穿着青衫却没有方巾,只是一个读书人而已,而且是锦衣卫余丁中的读书人。
锦衣卫户考中进士的并不少见,但凤阳府愿意读书的军户就比较稀罕,丘公公不由得多打量了少年几眼。
大明优待士子,规定秀才见官不跪。有的官员为示优容,见了童生也不让对方下跪。丘得出自南京司礼监,一向以儒生自居,他本想卖个人情,可惜杨植连童生都不是。
待两人落座,冯指挥使介绍说少年是其外孙杨植,现在充任余丁。丘得更加纳闷:老冯这是要给外孙谋个差使?
却见老冯期期艾艾寒喧几句,脸憋得通红,直向少年使眼色。少年倒是落落大方,开口说道:“公公在上,小子前来,特地给公公送一场大富贵!”
丘得乍听之下,哑然失笑。
我是内书堂毕业的,别以为我不知道苏秦张仪!
这种作派最近才流行于吴中!什么时候民风朴实刚健的凤阳府也传染了这个调调?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装逼风格只在江南狂生中才有!
丘得不置可否,静静地一抬手:少年,请开始你的表演。
少年又说道:“公公可知刘瑾倒台,为什么宫内没有被大清洗?”
是呀,为什么呢?丘得不禁思考起来:难道是皇上爱玩,离不开正德八虎?
少年没有给丘得多长的思考时间,却提出来另一个观点:“自仁宗昭皇帝以来,内库一直兼用不足,大内供应捉襟见肘,而当今圣天子想做的事太多,需要大量钱财。”
“因此,”杨植下结论:“小子给公公的建议就是:丘公公应该为天子敛财!”
丘得悚然而惊,拍案而起:“大胆!你一个小小余丁胆敢窥测圣上!想杀头不成?”
杨植连忙说:“公公且息雷霆之怒,这些都是朝廷邸报说的,只须要把言官的上书串起来看!”
丘得深深地盯着这个胆大妄为的少年,站起来走了几步,稍微平静心情,说:“老冯,你这木头,怎么会有这种外孙?我皇明言路通畅不假,但也要有底线!你为官多年,要知道轻重,更不可以武人大老粗自居,肆意言辞!”
冯指挥使吓得屁滚尿流,连连说:“公公息怒,公公息怒!我这外孙对公公一片赤诚之心!且听他说完!”
丘太监冷哼一声:“小子,你这是在玩火!好吧,咱家倒要听听你说些什么!”
杨植慷慨激昂地说:“小子我既是为人臣子,又是天子亲军锦衣卫,自当竭诚效忠皇爷,肝脑涂地!皇爷之忧即吾忧,皇爷之虑即吾虑!
公公代天子镇守中都,位高权重,这正说明丘公公公忠体国,深受皇爷信赖!所以小子我才敢大胆向公公献言!”
丘得气息稍平,颇为自得。“咱家能得皇爷钦点镇守中都,靠的就是忠心。”
杨植一个神转折:“但历来内库供用,大都来自苏杭织造太监!公公地位虽尊,就没有一点想法吗?”
丘公公跟不上杨植的思路,烦躁地说:“咱家为皇爷镇守中都,织造太监为皇爷充裕内库,大家各司其职,都是为圣天子效力而已!你想挑拨是非不成!”
杨植不慌不忙地饮一口茶水,说道:“如果公公既能守好中都,又能向皇爷晋献金银呢?”
丘公公不屑一顾道:“中都乃皇明龙兴之地,百姓是拐弯抹角的皇亲国戚,此地又水旱频繁,谁敢在此敛财?”
杨植却是笑嘻嘻地说:“公公,你听说过安利,不,你听说过琉璃吗?”说着从精美礼盒中拿出一双琉璃老虎。
“龙兴之地竟产石英,向来被忽视!今吾皇有德,丘公公慧眼独具,化腐朽为神奇,为凤阳黎民开发一个新产业!
这就是我为公公设计的职业规划!
一、公公稳定凤阳军心,受军户拥戴!公公必将以知兵闻名,日后执掌御马监不在话下!
二、公公在灾害频仍之地以工代赈,凤阳民众安居乐业,万民称颂!公公必将以治民闻名,日后任司礼监掌印太监理所当然!
三、货殖之利乃正当生意,不与民争利,不加税赋于民众!将货殖之利献给皇爷,正大光明!
下面我来说一下可行性分析!……”
丘公公抚摸没有胡子的下巴,静静地听着少年讲解ppt,时不时内行地插上几句,高屋建瓴地指出:
卫所上下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凤阳军户农工并举两翼齐飞的战略擘画,按照规划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全面展开工作计划。
全体卫所指战员要责任上肩,指挥到人,积极主动,一鼓作气,强化工坊督查问责,强化安全巡视巡察,争分夺秒地争取伟大胜利,为皇爷和凤阳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杨植希望丘公公为敢闯敢试的人“开绿灯”,为埋头苦干的人“兜住底”。
丘公公表示: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最可贵的坚持,不是历经磨难,而是保持初心。
只要杨植能在南京卖出第一批货,丘公公立马给杨植一个锦衣卫总旗。
最后,丘公公拍拍杨植的肩膀:“小杨,你有这份揣摩上意的天赋,不做太监侍奉皇爷可惜了!如果你有心,咱家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杨植打了个冷战。自己当初从赣南山上下来,几回回梦里被送进蚕室,一个太监狞笑着一刀切断自己的尘根!
祖孙二人从丘公公私宅出来,真踏马的没有吹牛,这个外孙真的懂太监!
冯指挥使不禁对外孙说:“我平日看话本小说,书中主角开局就是宗门弃子,先抑后扬,最终一路打怪升级强势回归,执掌宗门!你看我们会不会太顺利了?”
杨植好奇地问:“你到底想说什么?”
外公忧心忡忡地说道:“我们武夫无所谓,你是要考举人进士的,这样巴结太监会不会名声不好?知县、知府老爷会不会为难你?”
杨植笑了笑说:“当今圣上,不喜欢文官。圣上想做的事,朝堂上的文官老爷一件也不让圣上做。所以,我要趁着这几年太监得势先把功名拿到。”
冯指挥使瞠目结舌。别人考科举都是十年寒窗,这个便宜外孙竟然想走歪门邪道!
这天杨植像往常一样又又到社学请假,先视察了工坊。反正他也不动手只动嘴,军匠们在选址、工艺上还是很专业,毕竟大明军户匠户世代相传,手艺有保障。第一批货计划走凤阳运河经淮阴转到徐州、开封试试水。
看看无事,杨植又溜达溜达回县衙,坐在礼房里陪礼房书吏老秀才下了一盘棋,先赢后输,一个没注意被老秀才将军抽车。
下完棋,杨植泡上一壶茶,有滋有味地看朝廷邸报。
邸报上说兵科都给事中汪玄锡、贵州道御史李闰等共同上书,劝皇上“充扩天理,遏绝人欲,深居九重,恭默思道”。
杨植长叹一声,心知正德可能活不长。文官希望正德效仿老爸孝宗敬皇帝,但正德想做太宗文皇帝,两方已经水火不容了。
正在发呆时,主簿从门外走进来,冷笑着对杨植说:“你最近很忙很跳脱!”
杨植愕然,主簿又道:“师爷要见你,去书房吧。”
正如大明大部分的城市布局都一样,大明所有的官衙,也大都和皇宫大内一样是三进三出的布局。县衙门内第一进是六房,对应皇宫第一进是内阁办公室、六部给事中驻皇宫办公室;县衙第二进是办公大堂和书房,知县在大堂审案打板子,在书房会客,对应皇宫第二进的各种殿台,县衙第三进就是知县后宅宿舍,对应皇帝内宫。
杨植自然不会去衙门后宅,他绕过大堂,默然想像了一下自己坐在大案后洒签子打板子的英姿,然后走进书房,见夏师爷坐在屋里,脸色不善地等他。
夏师爷是松江人氏,秀才出身,乡试无望,于是给同乡的知县老爷当师爷。
南直隶以科举地狱闻名,一百个童生才出十几个秀才,一百个秀才才出四个举人。在南直隶考举人,才学重要,但极大的运气更重要。时下苏州文徵明以才闻名,是一个年近五十的科场老兵,每考必挫,从来没有中过举。
夏师爷见杨植进门,转瞬变了脸,和蔼可亲地让杨植落在宾座,吩咐衙役上茶。
衙役一出去,夏师爷也没有寒暄杨植的学业、书手工作情况,直截了当就问:“卫所在苗山建工坊,到底怎么回事?”
这种上位者的语气让杨植很不爽,但是面前的人是师爷。
师爷是明清特有的职业。按太祖高皇帝的设想,底下官员最好是多面手兼工作狂,我能做到你们也行!
但是大多数官员实在做不到,不得不聘请师爷处理刑名、钱粮等事务。
官员与师爷的关系并非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主人与宾客的关系。
官员叫师爷为先生,师爷称官员为东家。师爷对外就是官员的化身,代官员发号施令。
杨植对知县过问此事早有预计,他不慌不忙地说:“有劳县尊过问,卫所军户自谋生计尔。”
师爷冷冷地说:“我随县尊上任时,查阅过苗山土地权属,绝非军户所有。”
杨植恭敬地说:“凤阳多发洪水,田界地界早已面目全非。经查过清军厅土地册和户房鱼鳞册,前年核定地界时,已将苗山划给卫所,卫所置换了一块良田给县里。”
师爷两眼喷火,怒道:“任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定是黄书吏与你上下其手,篡改档案!”
杨植不动声色道:“师爷,卫所也置换出一块良田,公平公正,县里也没有吃亏。”
师爷一拍桌子:“凤阳的耕地值几个钱!现下你们在苗山做得如许大事,若卫所获利丰厚,凤阳百姓闹将起来,县尊如何是好?”
大明不同于其他的朝代,大明朝廷对不以改变体制为目标的民变非常宽容。只要民变是针对特定的官员,朝廷一般都是安抚民众,然后训斥、罢免、罚俸、调离、下狱查问涉事官员。
当然民变的组织者,也不会是一般人。乱民狠起来,敢驱逐县令、殴打巡抚,所以县尊老爷也怕这个。
师爷见杨植不语,又说道:“你虽为军户,但是也在县衙做事! 摸摸你的良心想想,县衙可有对不住你!”
眼见师爷开始道德攻势,杨植有点遭不住。自己似乎是堕落成一个两面人了。
杨植想了一下,说道:“时代变了,师爷!现在要走出‘舒适区’,勇闯‘无人区’;打开思想解放的‘总开关’,吹响奋发作为的‘冲锋号’!”
师爷皱着眉道:“说人话!你有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