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等一班文武官员进宫去见汉献帝。华歆上奏道:“臣等看到魏王自从登位以来,仁德遍布四方,恩泽惠及万物,超越古今,即便唐尧、虞舜在世也不过如此。群臣经过商议,都认为汉朝的国运已然终结,希望陛下能效仿尧、舜禅让的做法,把江山社稷禅让给魏王。这样一来,上能顺应天意,下能合乎民心,陛下也能安享清闲,祖宗和天下百姓都会深感庆幸!臣等商议已定,特意前来奏请陛下。” 汉献帝听了这一番话,大为震惊,半天说不出话来。他看着百官,痛哭流涕地说道:“朕想到高祖手提三尺宝剑,斩白蛇起义,平定秦朝,灭掉楚国,开创了大汉基业,世代相传,至今已有四百年。朕虽说没有什么才能,但也并无过错恶行,怎么忍心就这样轻易地抛弃祖宗传下来的大业呢?你们百官再重新商议一下吧。”
华歆拉着李伏、许芝走到汉献帝面前,上奏道:“陛下要是不信,不妨问问这二人。” 李伏上奏说:“自从魏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飞来,黄龙现世,茁壮的嘉禾生长出来,甘露从天而降。这都是上天降下的祥瑞,表明魏国将取代汉朝。” 许芝接着上奏:“臣等负责掌管天文历法,夜里观察天象,发现汉朝的气数已经走到尽头,陛下的帝星隐匿,黯淡不明;而魏国的天象,却极为昌盛,难以尽述。况且,这还与图谶相呼应,图谶上说: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由此来看,陛下应当早日禅位。鬼在边,委相连,合起来就是‘魏’字;言在东,午在西,是‘许’字;两日并光上下移,是‘昌’字。这表明魏国在许昌应当接受汉朝的禅让。希望陛下明察。” 汉献帝说:“祥瑞和图谶,都是虚妄之事,怎么能因为这些虚妄之事,就急着让朕舍弃祖宗的基业呢?” 王朗上奏道:“自古以来,有兴盛就必有衰落,有强盛就必有衰败,哪有永不灭亡的国家、永不破败的家族呢?汉朝传承了四百多年,到陛下这里,气数已尽,陛下应当早点退位避让,不可迟疑,否则恐怕会生变故。” 汉献帝放声大哭,转身进入后殿。百官们看着他的背影,纷纷嘲笑,然后退下。
第二天,官僚们又聚集在大殿,让宦官进宫去请汉献帝。汉献帝忧心忡忡,害怕得不敢出来。曹皇后问道:“百官请陛下上朝,陛下为什么推辞不去呢?” 汉献帝哭着说:“你兄长想要篡位,让百官来逼迫朕,所以朕不出去。” 曹皇后大怒,说道:“我兄长怎么能做出这种谋逆的事呢!” 话还没说完,只见曹洪、曹休带着佩剑走进来,请求汉献帝出殿。曹皇后破口大骂:“都是你们这些乱臣贼子,贪图富贵,共同谋划这叛逆之事!我父亲曹操功劳盖世,威震天下,尚且不敢篡夺皇位。如今我兄长继位没多久,就想着篡汉,上天一定不会保佑他!” 说完,哭着走进宫中。左右的侍者们也都跟着唏嘘流泪。曹洪、曹休极力请求汉献帝出殿。汉献帝被逼无奈,只好换好衣服,来到前殿。
华歆上奏说:“陛下应当听从臣等昨天的建议,以免遭受大祸。” 汉献帝痛哭道:“你们都吃了汉朝的俸禄很久了,其中还有很多汉朝功臣的子孙,怎么忍心做出这种不忠的事呢?” 华歆说:“陛下要是不遵从众人的意见,恐怕很快就会祸起萧墙。这可不是臣等不忠于陛下。” 汉献帝问道:“谁敢弑杀朕呢?” 华歆厉声说道:“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没有做君主的福分,才导致四方大乱!要不是魏王在朝中,想要弑杀陛下的,难道只有一个人吗?陛下还不知道感恩图报,难道真想让天下人一起讨伐陛下吗?” 汉献帝大惊失色,拂袖而起。王朗用眼神示意华歆。华歆快步向前,一把扯住汉献帝的龙袍,脸色一变,说道:“到底答不答应,赶紧说句话!” 汉献帝吓得浑身颤抖,说不出话来。曹洪、曹休拔剑大喊:“符宝郎在哪里?” 祖弼应声而出,说道:“符宝郎在此!” 曹洪索要玉玺。祖弼怒声斥责:“玉玺是天子的宝物,怎能擅自索要!” 曹洪喝令武士把祖弼推出去斩首。祖弼大骂不止,最终被杀害。后人写诗称赞道:“奸宄专权汉室亡,诈称禅位效虞唐。满朝百辟皆尊魏,仅见忠臣符宝郎。”
汉献帝吓得浑身颤抖不停。只见台阶下有数百个披甲持戈的人,全是魏国的士兵。汉献帝哭着对群臣说:“朕愿意把天下禅让给魏王,只求能留下一条性命,安度余生。” 贾诩说:“魏王肯定不会辜负陛下。陛下可赶紧下诏,以安抚众人之心。” 汉献帝只得让陈群起草禅让国位的诏书,让华歆捧着诏书和玉玺,带领百官径直前往魏王宫进献。曹丕十分高兴。诏书宣读道:“朕在位三十二年,遭遇天下动荡,幸好依靠祖宗的神灵,才转危为安。然而如今仰望天象,俯察民心,汉朝的国运已然终结,天下大运落在了曹氏一族。所以先王曹操已立下神武功绩,如今魏王曹丕又彰显光明之德,顺应了这一时期的天命。历数如此昭然,确实不容置疑。大道施行之时,天下是公众的。唐尧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因而名声流传千古,朕对此十分仰慕。如今朕效仿尧典,将皇位禅让给丞相魏王。魏王请不要推辞!”
曹丕听完,就想接受诏书。司马懿劝谏道:“不可。虽然诏书和玉玺已经送来,但殿下还是应该上表谦逊推辞,以免遭受天下人的指责。” 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让王朗写了一份表章,自称德行浅薄,请求另选贤能继承皇位。汉献帝看了表章,心中十分惊疑,对群臣说:“魏王如此谦逊,这该怎么办?” 华歆说:“从前魏武王曹操接受王爵的时候,三次推辞,诏书不允许,最后才接受。如今陛下可以再下一道诏书,魏王自然会答应。” 汉献帝迫不得已,又让桓阶起草诏书,派遣高庙使张音,持符节捧着玉玺前往魏王宫。曹丕打开诏书,读道:“魏王,你上书表示谦让。朕深知汉朝国运衰落,已有很长时间。幸亏武王曹操,德行顺应天命,奋起神武之力,铲除凶暴之徒,平定华夏,保卫了我大汉宗庙。这不仅是朕一人受益,天下百姓都蒙受了他的恩赐。如今魏王曹丕继承先王遗业,德行光辉昭着,声威教化遍及四海,仁德之风席卷八方。天命所归,就在你身上。从前虞舜立下二十项大功,唐尧将天下禅让给他;大禹有疏导洪水的功绩,虞舜将帝位禅让给他。汉朝继承尧的运势,有传位给圣贤的大义,顺应神灵旨意,秉承上天之命,特命御史大夫张音,持符节奉上皇帝玉玺。魏王你就接受吧!”
曹丕接到诏书,满心欢喜,对贾诩说:“虽然已经有了两道诏书,但终究还是担心天下后世会指责我篡权窃国。” 贾诩说:“这件事很容易解决。可以再让张音把玉玺带回去,然后让华歆让汉帝修筑一座坛,名叫受禅坛。选择一个吉日良辰,召集大小公卿,都到坛下,让天子亲自捧着玉玺,把天下禅让给大王,这样就可以消除众人的疑虑,杜绝各种非议了。” 曹丕十分高兴,立刻让张音把玉玺带回去,并且再次上表谦逊推辞。张音回宫向汉献帝奏报。汉献帝问群臣:“魏王又推辞了,他这是什么意思?” 华歆上奏说:“陛下可以修筑一座坛,名为受禅坛,召集公卿和百姓,公开进行禅位仪式。这样一来,陛下的子子孙孙,必定能蒙受魏国的恩宠。” 汉献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派遣太常院的官员,在繁阳挑选地址,筑起一座三层高的受禅坛,选定在十月庚午日寅时举行禅让仪式。
到了约定的日子,汉献帝请魏王曹丕登上受禅坛接受禅让。坛下聚集了大小官僚四百多人,御林虎贲禁军三十多万。汉献帝亲自捧着玉玺献给曹丕,曹丕接了过来。坛下的群臣跪地聆听册文:“魏王!从前唐尧把帝位禅让给虞舜,虞舜又把帝位禅让给大禹,可见天命并非固定不变,只会降临在有德之人身上。汉朝国运衰落,天下失去秩序,到了朕在位时,大乱滋生,局势愈发昏暗,群凶肆意叛逆,天下陷入动荡。多亏武王曹操神武,在四方拯救了这场危难,平定华夏,保卫了我大汉宗庙。这岂是朕一人得到安宁,天下九州都因此受益。如今魏王曹丕继承先王遗业,德行更加光辉。拓展了文王、武王的大业,彰显了你父亲曹操的伟大功绩。皇天降下祥瑞,人神都来宣告天命。大家都认为你能胜任,因此朕顺应众人的推举,把帝位传给你。你的气度能够媲美虞舜,希望你遵循我朝的典章制度,恭敬地接受这个皇位。啊!天命已经落在你身上,你要恭顺地举行大礼,接受万国朝拜,以恭敬地承接天命!”
册文宣读完毕,魏王曹丕接受了八般大礼,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贾诩带领大小官僚在坛下朝拜。曹丕将延康元年改为黄初元年,国号定为大魏。曹丕随即传下旨意,大赦天下。追谥父亲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华歆上奏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汉帝既然已经禅让天下,理应退居藩国。请陛下降旨,把刘氏安置在什么地方呢?” 说完,扶着汉献帝跪在坛下听旨。曹丕降旨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让他当天就出发。华歆按着宝剑指着汉献帝,厉声说道:“立一个皇帝,废一个皇帝,这是自古以来的常理!如今皇上仁慈,不忍心加害于你,封你为山阳公。你今天就出发,没有宣召不许入朝!” 汉献帝含着眼泪拜谢,上马离去。坛下的军民看到这一幕,都十分伤感。曹丕对群臣说:“舜、禹禅让的事,朕现在明白了!” 群臣都高呼万岁。后人看到这座受禅坛,写诗感叹道:“两汉经营事颇难,一朝失却旧江山。黄初欲学唐虞事,司马将来作样看。”
百官请曹丕答谢天地。曹丕刚要下拜,忽然坛前卷起一阵怪风,飞沙走石,急如骤雨,对面都看不清人,坛上的火烛也全都被吹灭了。曹丕吓得晕倒在坛上,百官急忙把他救下坛,过了半晌他才苏醒过来。侍臣把他扶入宫中,曹丕好几天都无法上朝。后来病情稍有好转,才出来到殿上接受群臣的朝贺。曹丕封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大小官僚也都一一得到了升迁和赏赐。曹丕的病还没有痊愈,他怀疑许昌的宫室有很多妖怪作祟,于是从许昌前往洛阳,大规模地修建宫室。
早有人赶到成都,向刘备报告说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还在洛阳建造宫殿,并且传言汉帝已经遇害。汉中王刘备听闻后,整日痛哭流涕,下令百官都要挂孝,朝着北方遥望祭祀,给汉帝上尊谥为 “孝愍皇帝”。刘备因为此事忧虑过度,以致染病在身,无法处理政务,便将所有事务都托付给孔明。
孔明与太傅许靖、光禄大夫谯周商议,认为天下不能一日没有君主,打算尊奉汉中王刘备为帝。谯周说:“最近有吉祥的风、喜庆的云出现;成都西北角有数十丈黄气冲霄而起;帝星出现在毕、胃、昴星宿的区域,明亮得如同月亮。这正应了汉中王应当即刻登上帝位,延续汉朝的统治,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于是,孔明与许靖带领大小官僚呈上奏表,请求汉中王刘备登基称帝。汉中王看完表章,十分惊讶,说道:“你们这是想把我陷于不忠不义的境地啊!” 孔明上奏道:“并非如此。曹丕篡汉自立,王上您是汉室后裔,理应继承汉室正统,延续汉朝的祭祀。” 汉中王勃然大怒,脸色骤变,说道:“我怎么能效仿逆贼的所作所为!” 说罢,拂袖而起,走进后宫。众官见状,纷纷散去。
三天后,孔明又带领众官入朝,请求汉中王出来议事。众人都在殿前伏地跪拜。许靖上奏说:“如今汉天子已被曹丕杀害,王上若不即刻称帝,兴兵讨伐逆贼,就称不上忠义之举。如今天下之人无不希望王上成为君主,为孝愍皇帝报仇雪恨。倘若王上不采纳臣等的建议,就会失去民心。” 汉中王说:“我虽是景帝的子孙,但并未给百姓带来多少恩泽。如今一旦自立为帝,这和篡权窃国又有什么区别!” 孔明多次苦苦劝谏,汉中王却坚决不肯听从。
孔明于是想出一计,对众官说:“我们如此这般行事。” 之后,孔明便称病不出。汉中王听说孔明病情严重,亲自前往孔明府上,径直走到卧榻旁,关切地问道:“军师患了什么病?” 孔明回答说:“我忧心忡忡,命不久矣!” 汉中王又问:“军师在忧虑什么事?” 接连问了好几次,孔明只是装作病重,闭着眼睛不回答。汉中王再三追问。孔明长叹一声,说道:“臣自从离开茅庐,遇到大王,一直追随至今,大王对臣言听计从。如今有幸大王拥有两川之地,没有辜负臣往日的期望。如今曹丕篡位,汉朝的祭祀即将断绝,文武百官都想尊奉大王为帝,灭掉魏国,复兴汉室,一同成就功名。可没想到大王坚决不肯,众官都心生怨言,过不了多久,必定会全部散去。倘若文武官员都走了,东吴和魏国来攻打,两川之地就难以保全了。臣怎能不忧虑呢?” 汉中王说:“我并非有意推辞,只是担心天下人议论罢了。” 孔明说:“圣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今大王名正言顺,有什么可议论的呢?难道没听说过‘上天赐予的东西若不接受,反而会遭受灾祸’吗?” 汉中王说:“等军师病好了,再商议这件事也不迟。” 孔明听后,突然从榻上一跃而起,猛击屏风,外面的文武众官立刻都走进来,跪地拜伏,说道:“王上既然已经答应,就请选择吉日举行登基大礼吧。” 汉中王一看,原来是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青衣侯向举、阳泉侯刘豹、别驾赵祚、治中杨洪、议曹杜琼、从事张爽、太常卿赖恭、光禄卿黄权、祭酒何宗、学士尹默、司业谯周、大司马殷纯、偏将军张裔、少府王谋、昭文博士伊籍、从事郎秦宓等众多官员。
汉中王惊讶地说:“把我陷于不义之地的,都是你们啊!” 孔明说:“王上既然已经答应众人的请求,就可以修筑祭坛,选择吉日,恭敬地举行登基大礼了。” 随即,众人送汉中王回宫,一面命令博士许慈、谏议郎孟光负责掌管礼仪,在成都武担山的南面修筑祭坛。一切准备就绪,众多官员安排好銮驾,迎接汉中王登坛祭祀。谯周在坛上高声朗读祭文:“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初一,过了十二天到丁巳日,皇帝刘备,冒昧地向皇天后土宣告:汉朝拥有天下,国运长久。从前王莽篡权,光武皇帝震怒,出兵诛杀王莽,使社稷得以恢复。如今曹操拥兵自重,残忍无道,杀害君主和皇后,罪恶滔天。曹操的儿子曹丕,更是肆意行凶,叛逆无道,窃取了皇位。众将士认为汉朝的祭祀已经荒废,刘备应当延续汉朝统治,继承高祖和光武皇帝的遗志,亲自执行上天的惩罚。刘备担心自己德行不足,有辱帝位,于是向百姓咨询,甚至询问了远方的部落首领,他们都说:‘天命不可不回应,祖宗的基业不可长久废弃,四海不能没有君主。’天下百姓都仰望刘备一人。刘备敬畏天命,又担心高祖和光武皇帝的大业会毁于一旦,因此谨择吉日,登坛祭告,接受皇帝玉玺,统治四方。希望神灵庇佑汉室,使国运长久!” 读完祭文,孔明率领众官恭敬地献上玉玺。汉中王接过玉玺,捧在坛上,再三推辞说:“我没有什么才德,请选择有才德的人来接受这个皇位吧。” 孔明上奏说:“王上平定四海,功德昭着于天下,况且又是大汉的宗室,理应正式登上帝位。如今已经祭告了天神,还有什么可谦让的呢!” 文武百官都高呼万岁。举行完参拜行礼的仪式后,刘备改元为章武元年。立妃子吴氏为皇后,长子刘禅为太子;封次子刘永为鲁王,三子刘理为梁王;封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大小官僚都一一得到升迁和赏赐。同时大赦天下。两川的军民,无不欢欣鼓舞。
第二天早朝,文武官员参拜完毕,分列两班。先主刘备降诏说:“我自与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发誓同生共死。不幸二弟关羽被东吴孙权杀害,如果不报此仇,就是违背了当初的誓言。我打算出动全国的兵力,讨伐东吴,生擒逆贼,以雪此恨!” 话还没说完,班列中一人跪在台阶下劝谏道:“不可。” 先主一看,原来是虎威将军赵云。正是:君王未及行天讨,臣下曾闻进直言。不知道赵云劝谏了什么,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