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元年秋八月,先主刘备率领大军抵达夔关,御驾驻扎在白帝城。前队的军马已经开出川口。近臣上奏说:“东吴的使者诸葛瑾到了。” 先主传下旨意,不让诸葛瑾进城。黄权上奏道:“诸葛瑾的弟弟诸葛亮在蜀国担任丞相,他必定是有事而来。陛下为何拒绝他呢?应当召他进城,听听他要说什么。如果他的话可行,就采纳;如果不可行,就借着他的口,向孙权表明,让孙权知道我们兴兵问罪是有理有据的。” 先主听从了黄权的建议,召诸葛瑾入城。诸葛瑾进了城,拜倒在地。先主问道:“子瑜(诸葛瑾字子瑜)远道而来,有什么事?” 诸葛瑾说:“臣的弟弟诸葛亮长久以来侍奉陛下,所以臣不畏惧斧钺之刑,特地前来奏报荆州之事。之前,关公在荆州的时候,吴侯多次求亲,关公没有答应。后来关公攻打襄阳,曹操多次给吴侯写信,让他袭击荆州;吴侯原本不肯答应,只因吕蒙与关公关系不睦,所以擅自兴兵,结果酿成大祸,如今吴侯后悔莫及。这都是吕蒙的罪过,并非吴侯的过错。如今吕蒙已经去世,冤仇也该平息了。孙夫人一直思念着回到蜀国。现在吴侯派臣作为使者,愿意送回孙夫人,捆绑归还投降的将领,并且将荆州依旧归还,与蜀国永远结为盟好,共同消灭曹丕,以正其篡逆的罪行。” 先主愤怒地说:“你们东吴害死了我的弟弟,如今还敢用花言巧语来劝说我!” 诸葛瑾说:“臣请陛下允许,让臣从轻重大小之事来为陛下分析。陛下是汉朝皇叔,如今汉帝已被曹丕篡夺皇位,陛下不考虑剿灭逆贼,却因为异姓兄弟的亲情,而屈尊兴兵,这是舍弃大义而追逐小义。中原是天下的核心之地,长安和洛阳都是大汉开创基业的地方,陛下不谋取中原,却只争夺荆州,这是舍弃重要的而选取不重要的。天下人都知道陛下即位后,必定会复兴汉室,恢复山河。如今陛下对魏国不闻不问,反而想要讨伐吴国,臣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 先主大怒,说:“杀害我弟弟的仇,我与东吴不共戴天!想要我罢兵,除非我死!若不是看在丞相的面子上,我先斩了你的头!现在暂且放你回去,告诉孙权:洗净脖子等着受死吧!” 诸葛瑾见先主不听劝,只得回到江南。
张昭见到孙权,说道:“诸葛子瑜知道蜀兵势大,所以借着求和的名义,想要背叛吴国,投奔蜀国。他这次去肯定不会回来了。” 孙权说:“我与子瑜有生死不变的盟誓,我不会辜负子瑜,子瑜也不会辜负我。从前子瑜在柴桑的时候,孔明来到吴国,我想让子瑜留下孔明。子瑜说:‘弟弟已经侍奉玄德,从道义上讲不能有二心;弟弟不留下,就如同我不会去投奔蜀国一样。’他的话足以感动神明。如今他怎么会投降蜀国呢?我与子瑜可谓是神交,不是外人的言论能离间的。” 正说着,忽然有人报告诸葛瑾回来了。孙权说:“我说得没错吧?” 张昭满脸羞愧地退下了。诸葛瑾见到孙权,说了先主不肯通和的意思。孙权大惊,说:“如果这样,那江南就危险了!” 台阶下有一人进言说:“我有一计,可以解除这个危机。” 众人一看,是中大夫赵咨。孙权问:“德度(赵咨字德度)有什么好计策?” 赵咨说:“主公可以写一份表章,我愿意作为使者,去拜见魏帝曹丕,陈说利害关系,让他袭击汉中,那么蜀兵就会自顾不暇。” 孙权说:“这个计策很好。但是你这次去,不要丢了东吴的颜面。” 赵咨说:“如果有一点差错,我就投江而死,哪还有脸面再见江南的人呢!”
孙权十分高兴,立刻写了称臣的表章,让赵咨作为使者。赵咨连夜赶到许都,先拜见了太尉贾诩等大小官僚。第二天早朝,贾诩出班奏报:“东吴派中大夫赵咨前来上表。” 曹丕笑着说:“这是想退蜀兵的缘故。” 随即下令召见赵咨。赵咨在丹墀下拜伏行礼。曹丕看完表章,便问赵咨:“吴侯是怎样的君主?” 赵咨说:“他是聪明、仁德、智慧、有雄略的君主。” 曹丕笑着说:“你是不是夸奖得太过分了?” 赵咨说:“臣并非过度夸赞。吴侯从平凡人中提拔鲁肃,这是他的聪慧;从行伍中选拔吕蒙,这是他的英明;俘获于禁却不杀害,这是他的仁德;兵不血刃夺取荆州,这是他的智慧;占据三江,虎视天下,这是他的雄才;向陛下屈身称臣,这是他的谋略。从这些方面来看,难道不是聪明、仁德、智慧、有雄略的君主吗?” 曹丕又问:“吴主很有学问吗?” 赵咨说:“吴主拥有战船万艘,披甲士兵百万,任用贤能,志在治理天下。稍有闲暇的时候,他就博览书传,遍观史籍,汲取其中的要义,而不像书生那样只知道寻章摘句。” 曹丕问:“我想讨伐吴国,可以吗?” 赵咨说:“大国有征伐的军队,小国有防御的策略。” 曹丕问:“吴国害怕魏国吗?” 赵咨说:“拥有百万甲兵,以长江、汉水为护城河,有什么可害怕的?” 曹丕问:“东吴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 赵咨说:“聪明杰出的有八九十人,像臣这样的人,车载斗量,数不胜数。” 曹丕感叹道:“出使四方,不辱君命,你当之无愧。” 于是,曹丕立刻降诏,命令太常卿邢贞带着册封文书,封孙权为吴王,加赐九锡。赵咨谢恩后出城。
大夫刘晔劝谏说:“如今孙权害怕蜀兵的势力,所以前来请降。依臣愚见,蜀、吴交战,这是上天要灭亡吴国。现在如果派遣上将率领数万兵马,渡江袭击吴国,蜀国从外部进攻,魏国从内部攻打,不出十天,吴国就会灭亡。吴国灭亡后,蜀国就孤立了。陛下为何不早点谋划呢?” 曹丕说:“孙权既然已经以礼归服我,我如果攻打他,就会让天下想要投降的人心寒,不如接纳他为好。” 刘晔又说:“孙权虽然有雄才大略,但只是残汉的骠骑将军、南昌侯,官职低微,势力弱小,还有畏惧中原之心。如果封他为王,那就和陛下只差一阶了。如今陛下相信他的诈降,尊崇他的位号来扶植他,这是给老虎添翅膀啊。” 曹丕说:“不然。我既不帮助吴国,也不帮助蜀国。等着看吴、蜀交战,如果灭掉一国,只剩下一国,那时再消灭它,有什么难的?我心意已决,你不要再多说了。” 于是,命令太常卿邢贞和赵咨捧着册封文书,径直前往东吴。
孙权聚集百官,商议抵御蜀兵的策略。忽然有人报告说魏帝封主公为吴王,按照礼节应当远迎。顾雍劝谏说:“主公应该自称上将军、九州伯的职位,不应当接受魏帝的封爵。” 孙权说:“当年沛公接受项羽的封爵,是因为当时的形势,为什么要拒绝呢?” 于是,率领百官出城迎接。邢贞自恃是上国的天使,进门时不下车。张昭大怒,厉声说道:“礼不可不恭敬,法不可不严肃,而你竟敢如此自大,难道以为江南没有锋利的刀剑吗?” 邢贞慌忙下车,与孙权相见,然后一同乘车入城。忽然,车后有一人放声大哭,说:“我们不能奋不顾身,为主公吞并魏国、蜀国,却让主公接受别人的封爵,这不是耻辱吗!” 众人一看,是徐盛。邢贞听了,感叹道:“江东有这样的将相,终究不会长久屈居人下!” 孙权接受了封爵,众文武官僚拜贺完毕,孙权命令收拾美玉明珠等物品,派人送去进献谢恩。
很快就有密探报告说,蜀主刘备率领本国大军,还有蛮王沙摩柯的数万番兵,以及洞溪汉将杜路、刘宁的两支兵马,水陆并进,声势震天。水路军已经出了巫口,旱路军已经到达秭归。当时孙权虽然登上了王位,但魏主不肯接应。孙权问文武百官:“蜀兵势大,我们该怎么办?” 众人都沉默不语。孙权感叹道:“周郎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如今吕蒙已经去世,没有人能为我分忧了!” 话还没说完,忽然班列中一个年轻将领奋然而出,伏地奏道:“臣虽然年幼,但熟读兵书。希望能得到数万兵马,去打败蜀兵。” 孙权一看,是孙桓。孙桓字叔武,他的父亲叫孙河,原本姓俞,孙策喜爱他,赐姓孙,因此他也算是吴王的宗族。孙河生了四个儿子,孙桓是长子,他弓马娴熟,经常跟随吴王征战,屡立奇功,官授武卫都尉,当时年仅二十五岁。孙权问:“你有什么计策战胜蜀兵?” 孙桓说:“臣有两员大将,一名李异,一名谢旌,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请给我数万兵马,我去擒获刘备。” 孙权说:“侄子虽然英勇,但毕竟年幼,必须有一个人相助才行。” 虎威将军朱然站出来说:“臣愿意和小将军一起擒获刘备。” 孙权答应了,于是点了水陆军五万,封孙桓为左都督,朱然为右都督,即日起兵。
哨马探听到蜀兵已经在宜都下寨,孙桓率领二万五千军马,驻扎在宜都界口,前后分设三个营寨,来抵御蜀兵。蜀将吴班手持先锋印,从出川以来,所到之处,敌军望风而降,兵不血刃,一直打到宜都。他探知孙桓在那里下寨,立刻飞奏先主。此时先主已经到达秭归,听到奏报后愤怒地说:“这个毛头小子,怎敢与我对抗!” 关兴上奏说:“既然孙权派这小子为将,不用陛下派遣大将,臣愿意去擒获他。” 先主说:“我正想看看你的勇气。” 随即命令关兴前往。关兴拜别正要出发,张苞站出来说:“既然关兴前去讨贼,臣愿意一同前往。” 先主说:“两位侄子一同前去很好,但一定要谨慎,不可鲁莽行事。”
张苞和关兴向先主刘备拜别后,与先锋会合,一同进军,摆好阵势。孙桓得知蜀兵大批到来,便将各营寨的兵力集中起来。双方阵势摆开,孙桓带领李异、谢旌站在门旗之下。只见蜀营中,涌出两员大将,都头戴银盔,身披银铠,骑着白马,打着白旗。为首的张苞手持丈八点钢矛,后面的关兴横着大砍刀。张苞大骂道:“孙桓小子!死到临头了,还敢抗拒天兵吗!” 孙桓也骂道:“你父亲已经成了无头之鬼,如今你又来送死,真是愚蠢至极!” 张苞大怒,挺枪直取孙桓。孙桓背后的谢旌,急忙拍马前来迎战。两将大战了三十多个回合,谢旌抵挡不住,败下阵来,张苞乘胜追击。李异见谢旌战败,赶忙拍马,挥舞着蘸金斧上前迎战。张苞与李异交战二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吴军中的裨将谭雄,见张苞英勇,李异难以取胜,便暗中放了一支冷箭,正好射中张苞所骑的战马。那匹马负痛,朝着本阵狂奔,还没跑到门旗边,就轰然倒地,把张苞掀翻在地上。李异见状,急忙冲上前,抡起大斧,朝着张苞的脑袋砍去。就在这时,忽然一道红光闪过,李异的脑袋已经落地。原来是关兴见张苞的马往回跑,正准备接应,忽然看见张苞落马,李异又追了过去,关兴大喝一声,手起刀落,将李异斩于马下,救了张苞。蜀兵乘势掩杀过去,孙桓大败。双方各自鸣金收兵。
第二天,孙桓又率领军队前来挑战。张苞、关兴一同出战。关兴立马于阵前,指名要孙桓出来交锋。孙桓大怒,拍马挥刀,与关兴大战三十多个回合,渐渐体力不支,大败退回本阵。两位小将追杀进营,吴班率领张南、冯习驱兵掩杀。张苞奋勇当先,冲入吴军,正好遇上谢旌,一枪将其刺死。吴军四散奔逃。蜀将得胜收兵,却发现关兴不见了。张苞大惊,说道:“安国(关兴字安国)要是有什么闪失,我也不独自活下去!” 说完,绰枪上马。没走几里路,只见关兴左手提刀,右手活捉了一名敌将。张苞问道:“这人是谁?” 关兴笑着回答:“我在乱军中,正好遇到仇人,所以把他活捉了回来。” 张苞一看,原来是昨天放冷箭的谭雄。张苞十分高兴,和关兴一同回到本营,将谭雄斩首,用他的血祭祀了死去的战马。随后,他们写好捷报,派人送到先主刘备那里。
孙桓折损了李异、谢旌、谭雄等众多将士,兵力衰竭,势力孤单,无法抵挡蜀兵,于是赶忙派人回东吴求救。蜀将张南、冯习对吴班说:“如今吴兵战败,正是乘虚劫寨的好时机。” 吴班说:“孙桓虽然折损了很多将士,但朱然的水军如今在江上扎营,并未受损。如果今天去劫寨,倘若水军上岸,截断我们的归路,那可怎么办?” 张南说:“这件事很容易解决。可以让关兴、张苞二位将军,各带领五千兵马埋伏在山谷中。如果朱然前来救援,左右两军一齐杀出夹攻,必定能够取胜。” 吴班说:“不如先派小卒假装投降,把劫寨的事情告诉朱然。朱然看到火起,必然会来救援,我们再让伏兵出击,大事就成了。” 冯习等人听了,都非常高兴,于是按照这个计策行动。
朱然得知孙桓损兵折将,正准备前去救援,忽然有伏路军带着几个小卒前来投降。朱然询问他们,小卒说:“我们是冯习帐下的士卒,因为他赏罚不明,所以前来投降,顺便报告机密。” 朱然问:“报告什么事?” 小卒说:“今晚冯习打算乘虚攻打孙将军的营寨,约定以举火为信号。” 朱然听完,立刻派人去通知孙桓。报信的人走到半路,被关兴杀死。朱然一边商议,打算带兵去救援孙桓。部将崔禹说:“小卒的话,不可轻信。倘若有什么闪失,水陆两军就全完了。将军只宜稳守水寨,我愿意替将军走一趟。” 朱然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命令崔禹带领一万兵马前去救援。当晚,冯习、张南、吴班分兵三路,径直杀入孙桓的营寨,一时间,四周火光冲天,吴兵大乱,四处寻找出路逃跑。
崔禹正赶路时,忽然看到火光,急忙催促士兵前进。刚转过山头,忽然山谷中鼓声大作,左边关兴,右边张苞,两路兵马夹攻。崔禹大惊,正想逃走,正好遇到张苞。两人交手只一个回合,崔禹就被张苞生擒。朱然得知情况危急,急忙驾船顺流而下,退了五六十里。孙桓带领败军逃走,问部将:“前面哪里城池坚固,粮草充足?” 部将说:“从这里往北,夷陵城可以屯兵。” 孙桓带着败军急忙朝着夷陵逃去。刚进入城中,吴班等人就追了上来,将夷陵城四面围住。关兴、张苞等人押着崔禹回到秭归。先主刘备十分高兴,传旨将崔禹斩首,大大赏赐了三军。从此,蜀军威风大振,江南的将领们无不胆寒。
孙桓派人向吴王孙权求救,孙权大惊,立刻召集文武官员商议,说:“如今孙桓被困在夷陵,朱然在江中大败,蜀兵势大,这可怎么办?” 张昭上奏说:“如今各位将领虽然大多去世,但还有十几个人,何必担心刘备呢?可以任命韩当为正将,周泰为副将,潘璋为先锋,凌统为后卫,甘宁为救应,起兵十万前去抵御。” 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立刻命令各位将领迅速出发。此时,甘宁已经患上痢疾,但他仍然带病出征。
先主刘备从巫峡建平开始,一直到夷陵边界,七十多里的地方,连接着四十多个营寨。他见关兴、张苞屡立大功,感叹道:“昔日跟随我的将领,都已年迈无用了;如今有这两个侄子如此英雄,我还担心什么孙权呢!” 正说着,忽然有人报告韩当、周泰领兵来了。先主正准备派遣将领迎敌,近臣上奏说:“老将黄忠,带着五六个人投奔东吴去了。” 先主笑着说:“黄汉升(黄忠字汉升)不是反叛之人。因为我失口说老将无用,他必定不服老,所以奋力去与敌人对抗了。” 随即召来关兴、张苞,说:“黄汉升这次去,必定会有危险。贤侄不要怕辛苦,前去相助。只要稍有功劳,就立刻让他回来,不要让他有什么闪失。” 两位小将拜别先主,带领本部兵马去支援黄忠。正是:老臣素矢忠君志,年少能成报国功。不知道黄忠此去会怎样,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