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无道,沉迷于温柔乡中,日夜寻欢作乐,兴致始终高涨。月光已经偏西,他仍在继续饮酒,清歌停歇后,箜篌又奏响了旋律。长期的荒淫无道,使得他养成了暴虐的性情,三纲五常被彻底破坏,也因此引发了战乱,让百姓陷入愁苦之中。臣子们的讽谏难以改变他放纵的本性,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对他的所作所为心怀遗恨。
且说姜皇后听到音乐声,询问身边侍从,得知是纣王与妲己在饮酒作乐,不禁摇头叹息:“天子如此荒淫,致使万民失去生计,这可是导致国家混乱的根源啊!昨日外臣进谏,竟惨遭杀害,这可如何是好?眼看成汤的天下就要发生变故,我身为皇后,岂能坐视不管?” 于是,姜皇后乘坐辇车,两旁宫人整齐排列,红灯闪烁,簇拥着她前往寿仙宫。迎驾官赶忙进宫启奏:“姜皇后已到宫门,等候陛下旨意。” 此时纣王酒意正浓,醉眼惺忪地说:“苏美人,你去迎接皇后。” 妲己领命,出宫迎接。见到皇后,妲己行礼,皇后赐她平身。随后,妲己引领姜皇后到殿前行礼完毕。纣王吩咐道:“左右,设座,请皇后就坐。” 姜皇后谢恩后,在右边坐下。要知道,皇后是纣王的原配,而妲己只是宠妃,不能一同就坐,只能在一旁侍立。纣王向正宫皇后敬酒,说道:“梓童今日来到寿仙宫,朕深感欣喜。命妲己美人让宫娥轻敲檀板,美人亲自歌舞一曲,为梓童助兴赏玩。” 这时,宫娥鲧捐轻轻敲击檀板,妲己随即翩翩起舞,且看:
她身上的霓裳随风摆动,绣带轻盈飘扬。轻柔的裙带不沾一丝尘埃,腰肢如风中折柳般婀娜。歌喉嘹亮,仿佛是月宫中传来的仙音。那一点朱唇,恰似被雨打湿的樱桃。纤细的十指,宛如春笋般鲜嫩。杏脸桃腮,犹如刚刚绽放花蕊的牡丹。真好似琼瑶仙境中的神仙降临,丝毫不亚于嫦娥下凡到人间。
妲己腰肢如柳般柔软,歌声轻柔婉转,仿佛是轻云在岭上随风摇曳,又似嫩柳在池塘边拂水。只见鲧捐和两旁的侍儿纷纷喝彩,跪地齐称:“万岁。” 然而,姜皇后却正眼都不瞧一下,只是眼睛看着鼻子,心思专注于内心。
突然,纣王看到姜皇后这般神情,便笑着问道:“御妻,光阴飞逝,岁月如流水般匆匆而过,美好的景致并不多,正应该趁着此时尽情享乐。像妲己这样的歌舞,堪称天上奇观,人间少有,十分真切动人。御妻为何没有喜悦之色,反而一脸严肃,连看都不看一眼呢?” 姜皇后闻言,离座跪地奏道:“妲己的歌舞,并非稀奇之事,也并非什么真实可贵之物。” 纣王疑惑地问:“这美妙的乐舞都不算奇宝,那什么才算奇宝呢?” 姜皇后说:“臣妾听闻,君主若有道,应当轻视财物而重视德行,远离谗言和美色,这才是君主自身应有的珍宝。比如,天有日月星辰这些珍宝,地有五谷百果这些珍宝,国有忠臣良将这些珍宝,家有孝子贤孙这些珍宝。这四类,才是天地国家所拥有的真正珍宝。而陛下如今荒淫无度,贪恋酒色,征选歌舞技艺,生活穷奢极欲,听信谗言佞语,残杀忠良之士,驱逐正直之人,抛弃德高望重的老者,亲近有罪之人,只听从妇人之言。这就如同母鸡代替公鸡打鸣,是家道衰败的象征。将这些当作珍宝,实则是导致家败国亡的不祥之物。臣妾希望陛下能毫不吝啬地改正过错,修养自身品德,亲近太师太保等贤臣,远离女色,树立纲常,主持公正,不要沉溺于宴饮游乐,不要沉醉在酒色之中,不要荒废懈怠,每日勤勉处理正事,不要骄傲自满。如此,或许上天会改变心意,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天下有望迎来太平。臣妾身为女流之辈,不懂忌讳,冒昧冒犯陛下听闻。希望陛下能痛改前非,全力施行,臣妾将不胜荣幸,天下也将幸甚!”
姜皇后奏完,辞谢后,登上辇车回宫。且说纣王本就酒醉,听了皇后这一番言语,顿时怒容满面:“这个贱人不识抬举,朕让美人歌舞一曲,给她赏玩取乐,她却对朕说三道四,说了这么多废话。若不是看在她是正宫的份上,真想用金瓜砸死她,才能消我心头之恨,真是气人!” 此时已过三更,纣王酒也醒了几分,对妲己说:“美人,方才朕心中恼怒,你再舞一曲,为朕解解闷。” 妲己跪地奏道:“妾身从今往后,不敢再歌舞了。” 纣王问:“为何?” 妲己说:“姜皇后严厉斥责妾身,说这歌舞是倾家丧国之物。况且皇后所言甚是在理,妾身承蒙陛下恩宠,不敢片刻离开陛下左右。倘若娘娘将此事传出宫闱,说贱妾蛊惑圣心,引诱天子不行仁政,让外廷大臣以此来责备陛下,那妾身即便拔光头发,也不足以弥补罪过。” 说罢,泪如雨下。纣王听后大怒道:“美人只管侍奉朕,明日朕就废了那个贱人,立你为皇后,朕自有主张,美人不必担忧!” 妲己谢恩,自此之后,他们日夜奏乐饮酒,暂且不表。
一日,恰逢月初,姜皇后在宫中接受各宫嫔妃的朝贺。西宫黄贵妃,是黄飞虎的妹妹;馨庆宫杨贵妃,都来到正宫。这时,有宫人来报:“寿仙宫苏妲己候旨。” 皇后传旨宣妲己进宫。只见姜皇后升上宝座,黄贵妃在左边,杨贵妃在右边。妲己进宫朝拜完毕,姜皇后特意赐美人平身,妲己便在一旁侍立。两位贵妃问道:“这就是苏美人?” 姜皇后回答:“正是。” 接着,姜皇后斥责妲己道:“天子在寿仙宫,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法纪混乱。你却没有一句规劝之言,反而迷惑天子,让他日夜沉迷歌舞,沉醉于酒色之中,拒绝劝谏,杀害忠良,破坏成汤的大典,贻误国家的治安,这一切都是你挑起的。从今往后,若你仍不知悔改,继续引诱君主走上歧途,依旧肆无忌惮,本宫定将依照中宫之法处置你。你暂且退下吧!” 妲己忍气吞声,拜谢后出宫,满脸羞愧,心情郁闷地回到自己宫中。
当时,鲧捐迎上妲己,口称:“娘娘。” 妲己进宫后,坐在绣墩上,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鲧捐问道:“娘娘今日朝见正宫回来,为何唉声叹气?” 妲己咬牙切齿地说:“我身为天子的宠妃,姜后却仗着自己是原配,在黄、杨二贵妃面前羞辱我,这口气我怎能不报?” 鲧捐说:“主公前日亲口许诺娘娘为正宫,还怕不能报仇吗?” 妲己说:“虽说有此许诺,但姜后还在位,这可如何是好?必须想出一条奇计,害死姜后,此事才能妥当。不然,百官也不会服气,依旧会进谏不停,怎能安稳?你有什么计策可行?若能成功,你的福气也不浅!” 鲧捐说:“我们都是女流之辈,况且奴婢只是一个侍婢,哪有什么深谋远虑。依奴婢之见,不如召一位外臣来商议,这样才妥当。” 妲己沉思片刻,说:“外官怎么能轻易召进宫来?况且宫中耳目众多,又不是心腹之人,这可不行。” 鲧捐说:“明日天子会去御花园,娘娘可暗中传下懿旨,宣中谏大夫费仲到宫。待奴婢嘱咐他,让他定一条妙计。若能害了姜皇后,许诺他官居显位,加官进爵。他一向有才名,定会用心谋划,万无一失。” 妲己说:“此计虽妙,可要是他不肯帮忙,该怎么办?” 鲧捐说:“此人也是主公的宠臣,主公对他言听计从。况且娘娘能进宫,也是他举荐的,奴婢知道他肯定会尽力。” 妲己听后十分高兴。
那日,纣王前往御花园,鲧捐暗中传下懿旨,将费仲宣至寿仙宫。费仲在宫门外,只见鲧捐出宫,对他说:“费大夫,娘娘有一封密旨,你拿回去自己拆开观看。此事机密,不可泄露,若事情办成,苏娘娘绝对不会辜负大夫。宜速不宜迟!” 鲧捐说完,便进宫去了。费仲接过书信,急忙出了午门,回到自己府邸,进入内室打开书信,原来是妲己让他设谋害姜皇后的重要内容。看完之后,费仲陷入沉思,心中忧虑恐惧。他心想:“姜皇后是主上的原配,她的父亲东伯侯姜桓楚,镇守东鲁,麾下有雄兵百万,大将千员,长子姜文焕更是勇冠三军,力敌万夫,怎么能轻易招惹?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可若迟疑不办,妲己又是天子的宠妃,要是她因此记恨,在枕边悄悄说坏话,或者在天子酒后进谗言,我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费仲心中犹豫不决,坐立不安,如芒在背,整日沉思,却想不出一点办法,没有半条计策可施。他在厅前走到厅后,神魂颠倒,像喝醉了酒又像发痴一样坐在厅上。正在烦闷之时,只见一个身高一丈四,肩膀宽阔,强壮勇猛的人从面前走过。费仲问道:“你是什么人?” 那人急忙上前叩头说:“小的是姜环。” 费仲听了,便问:“你在我府中几年了?” 姜环说:“小的从东鲁来到老爷府上已经五年了,承蒙老爷一向关照,恩德如山,无以为报。只是不知道爷爷正烦闷,没有及时回避,还望老爷恕罪!” 费仲一见到此人,顿时计上心来,说道:“你先起来,我有事问你。你若肯用心去做,日后的富贵可不小。” 姜环说:“老爷吩咐,小的怎敢不努力去办?何况小的受老爷知遇之恩,即便赴汤蹈火,也万死不辞!” 费仲高兴地说:“我整日苦思冥想,毫无办法,没想到办法却在你身上。若此事办成,你我都将有无尽的富贵。千万不要泄露,否则灾祸非同小可!” 费仲凑近姜环耳边,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地说了一番。姜环点头,领命而去。这正是:“金风未动蝉先觉,暗送无常死不知。” 有诗为证:
“姜后忠贤报主难,孰知平地起波澜;可怜数载鸳鸯梦,惨酷奇冤不忍看!”
话说费仲精心将计策写好,秘密交给鲧捐。鲧捐拿到书信,赶紧暗中呈给妲己。妲己看完,满心欢喜,心想:“正宫之位不久就归我了。” 一天,纣王在寿仙宫闲来无事,妲己趁机启奏道:“陛下一心眷恋妾身,已有十天没登上金殿了。希望陛下明日临朝,也好不辜负文武百官的期望。” 纣王说:“美人所言极是,实在难得。就算是古代的贤妃圣后,也比不上你这般贴心。明日朕就临朝,处理政务,才不辜负美人的美意。” 看官,这其实是费仲和妲己设下的计谋,哪是什么好意,暂且按下不表。
第二天,天子准备上朝,只见左右侍奉的官员保驾,纣王从寿仙宫出发。銮舆经过圣德殿,来到分宫楼,只见红灯闪烁,香气弥漫。正走着,突然从分宫楼门角旁蹿出一人,此人身高一丈四,头戴扎巾,手持宝剑,行动如虎狼般迅猛。他大喝一声:“昏君无道,沉迷酒色!我奉主母之命,前来刺杀昏君,好让成汤的天下不落入他人之手,确保我主能继续为君!” 说着便一剑劈来。好在周围有众多保驾官员,此人还没靠近纣王,就被众官员制服。众人用绳索将他捆绑起来,带到纣王面前,让他跪在地上。纣王又惊又怒,来到大殿升座。文武百官朝贺完毕,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纣王说:“宣武成王黄飞虎、亚相比干。” 两位大臣立刻出班,俯身跪地称臣。纣王说:“二位爱卿,今日升殿,发生了一件极为异常的事。” 比干问:“是什么异常之事?” 纣王说:“在分宫楼有一个刺客,拿着剑来刺朕,不知是受何人指使?” 黄飞虎听了,十分震惊,急忙问道:“昨夜是哪位官员在殿中值守?” 这时,有一人出班,此人乃是封神榜上有名的总兵,名叫鲁雄,他拜伏在地说:“是臣在殿中值守,昨晚并无奸细。此人莫非是五更时跟着百官混入分宫楼的,所以才发生了这变故。” 黄飞虎吩咐:“把刺客带上来。” 众官员将刺客拖到殿前滴水之处。天子传旨:“谁能为朕审问清楚,回朕的话。” 班中走出一人,上奏说:“臣费仲不才,愿去审问,然后回旨。” 看官,费仲原本并非审问官员,这其实是他和妲己设下的圈套,用来陷害姜皇后,他们担心别人审出实情,所以费仲主动请求去审问。
话说费仲将刺客带到午门外审问,还没动用刑罚,刺客就招认了谋反之事。费仲进入大殿,向天子俯伏回旨。百官不知道这是他们设的计谋,都静静地听他回奏。纣王问:“审问结果如何?” 费仲奏道:“臣不敢奏明。” 纣王说:“你既然审问清楚了,为何不奏?” 费仲说:“请陛下赦免臣的罪,臣方可回旨。” 纣王说:“赦你无罪。” 费仲这才奏道:“刺客姓姜,名环,是东伯侯姜桓楚的家将,奉中宫姜皇后的懿旨,前来行刺陛下。他们意图夺取天位,让姜桓楚当天子。幸好宗社有灵,皇天后土庇佑陛下,洪福齐天,逆谋才得以败露,刺客也随即被抓获。请陛下召集九卿、文武大臣和贵戚,商议定夺此事。”
纣王听了,拍案大怒:“姜后是朕的原配,竟敢如此无礼,谋逆不道!还商议什么贵戚?况且宫廷弊端难除,祸乱潜藏在宫禁之内,身边之事难以提防。速命西宫黄贵妃去审问,然后回旨。” 纣王怒发如雷,起驾回到寿仙宫,暂且不表。
且说众大臣纷纷议论,难以分辨事情真假。上大夫杨任对武成王说:“姜皇后一向贞静淑德,慈祥仁爱,治理后宫有方。依下官看来,其中必定有不为人知的隐情,朝廷内部肯定有人暗中勾结。各位殿下,众位大夫,我们先不要退朝,且等西宫黄贵妃的消息,再做定论。” 于是,百官都在九间殿没有散去。
话说奉御官带着旨意来到中宫,姜皇后接旨,跪地聆听宣读。奉御官宣读道:
“敕曰:皇后位居中宫,德行匹配坤元,尊贵堪比天子。本应日夜兢兢业业,修养自身品德,不辱没姆教,助益内廷。却肆意行大逆之事,豢养武士姜环,在分宫楼行刺。幸而天地有灵,大奸之人随即被抓获,押送到午门审问,刺客招供:‘皇后与父亲姜桓楚合谋不轨,妄图夺取天位。’此举违背伦理,三纲尽失。着奉御官将其押送到西宫,严加审问,从重定罪,不得徇私放纵,罪责自负。特敕。”
姜皇后听完,放声大哭:“冤枉啊冤枉!是哪个奸贼无事生非,给我安上这个不可饶恕的罪名。可怜我在宫闱之中多年,克勤克俭,早起晚睡,怎敢轻易妄为,有辱姆教。如今皇上不查明事情来历,就将我押送到西宫,生死未卜。” 姜后悲痛万分,泪湿衣襟。
奉御官陪着姜后来到西宫,黄贵妃将旨意放在上首,尊崇国法。姜皇后跪地说道:“我姜氏向来秉持忠良,皇天后土可鉴我心。如今不幸遭人陷害,希望贤妃能明察我平日的为人,为我做主,洗清这冤枉。” 黄妃说:“圣旨上说你命令姜环弑君,要把国家献给东伯侯姜桓楚,篡夺成汤的天下。此事干系重大,违背礼仪伦常,破坏夫妻间的大义,断绝元配的恩情。若论实情,当真要夷灭九族。”
皇后说:“贤妃在上,我姜氏是姜桓楚的女儿,父亲镇守东鲁,是二百镇诸侯之首,官居极品,位压三公,身为国戚,我又身为中宫皇后,地位在四大诸侯之上。况且我生下儿子殷郊,已被立为东宫太子。等圣上万岁之后,我儿子将继承大位,我也会成为太后。从未听说父亲当了天子,女儿还能配享太庙的。我虽是女流之辈,也不至于愚昧到这个地步。况且天下诸侯不止我父亲一人,若天下诸侯一同兴兵问罪,这江山如何能长久保住?希望贤妃仔细查明,洗清我的奇冤!我真的没有做此事,恳请贤妃回禀旨意,转达我的心意,这份恩情我没齿难忘!” 话还没说完,圣旨就来催促了。
黄妃乘坐辇车来到寿仙宫候旨。纣王宣黄妃进宫,黄妃朝贺完毕。纣王问:“那个贱人招供了没有?” 黄妃奏道:“奉旨严审,姜后没有半点私心,确实有贞洁贤能的品德。她是陛下的元配,侍奉陛下多年,承蒙陛下恩宠,生下殿下已立为东宫太子。陛下万岁之后,她就是太后,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怎敢起欺君之心,招来这灭族之祸。况且姜桓楚官居东伯侯,身为皇亲,诸侯朝见都称他千岁,是人臣的最高品级。他怎会派人行刺,肯定没有这个道理。姜后在痛苦中伤透了心,冤屈如同被倒扣的盆子,不见天日。就算姜后再愚昧,也不会想着父亲当天子,两个女儿都能当太后,外甥能继承皇位。至于放弃尊贵去追求卑贱,远离上位去靠近下位,愚昧的人都不会这么做,何况姜后正位中宫数年,一向知晓礼教。臣妾希望陛下能查明冤情,洗刷冤枉,不要让元配受冤屈,有失圣德。再请看在太子生母的份上,怜悯并赦免她,臣妾深感荣幸,姜后全家也会感恩不尽!”
纣王听了,暗自思索:“黄妃的话,十分明白。如果真没有此事,那肯定有隐情。” 正在犹豫不决之时,只见妲己在一旁微微冷笑。纣王看到妲己微笑,问道:“美人微笑却不说话,这是为何?” 妲己回答:“黄娘娘被姜后迷惑了。向来做事的人,总是把好事归自己,坏事推给别人。况且谋逆不道是重大之事,她怎么会轻易承认?而且姜环是她父亲的人,既然供出有主使,怎么能赖得掉?再说三宫后妃那么多,为何不攀咬别人,单单指认姜后,这其中难道没有说法?恐怕不用重刑,她是不会认的。希望陛下明察!” 纣王说:“美人说得有理!”
黄妃在一旁说道:“苏妲己,你不要这样。皇后是天子的元配,是天下的国母,尊贵无比。就算是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时候,就算皇后有大过错,也没有诛杀正宫的先例。” 妲己说:“法律是为天下人设立的,天子代表上天宣化,也不能自私行事。况且犯法没有私情,无论尊贵、亲近、低贱,犯罪的惩处都是一样的。陛下可传旨,如果姜后不招供,就剜去她一只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害怕剜眼之苦,自然会招认。让文武百官知道,这也是依法行事,没有过分苛求。” 纣王说:“妲己说得对!”
黄妃听说要剜姜后的眼睛,心里十分着急,只好上辇回到西宫。下了辇车,见到姜后,她垂泪顿足地说:“我的皇娘!妲己是你百世的冤家,在君前说了妒忌的话。如果你不认,就要剜去你一只眼睛,你就依我认了吧!历代君王都没有加害正宫的道理,大不了把你贬到不游宫罢了!” 姜后哭着说:“贤妃的话是为我好,但我生平深知礼教,怎肯承认这大逆之事,让父母蒙羞,得罪宗庙社稷?况且妻子刺杀丈夫,有伤风化,败坏纲常。这会让我父亲成为不忠不孝的奸臣,我成为辱门败户的贱辈,恶名流传千年,让后人唾弃。还会导致太子不能安稳居于储位,关系重大,我怎能草率冒认。别说剜我一只眼睛,就算把我投入鼎镬,千刀万剐,这也是我生前作孽今生的报应,我绝不能违背大义。古人说:‘粉身碎骨俱不惧,只留清白在人间。’” 话还没说完,圣旨就到了:“如果姜后不认,就剜去她一只眼睛。” 黄妃说:“快认了吧!” 姜后大哭:“就算死,我也不会冒认!” 奉御官百般逼迫,不容她拖延,将姜皇后的一只眼睛剜去,鲜血染红了衣襟,姜后昏死在地。黄妃急忙叫宫人搀扶救治,但姜后一时难以苏醒。真是可怜,有诗为证:
“剜目飞灾祸不禁,只因规谏语相侵;早知国破终无救,空向西宫血染襟。”
黄贵妃看着姜后遭受如此残酷的刑罚,眼泪止不住地流。奉御官把剜下来的、还滴着血的一只眼睛,盛放在盘子里,和黄贵妃一起登上辇车,回去向纣王复命。黄贵妃下了辇车,走进宫去,纣王急忙问道:“那个贱人招供了吗?” 黄贵妃上奏说:“姜后根本没有做那事。严加审问也没有结果,她遭受了剜眼的冤屈之刑,怎么肯丧失大节承认莫须有的罪名呢?按照旨意,已经把她的一只眼睛取来了。” 说着,黄贵妃将姜后的那只血淋淋的眼睛,双手捧到纣王面前。
纣王看着姜后的眼睛,心中一阵不忍。毕竟两人夫妻恩爱多年,他此时后悔不已,低下头沉默不语,心里满是伤感。过了一会儿,他转过头责怪妲己说:“就因为轻信了你一句话,把皇后的一只眼睛剜了,可她又没有招供,这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呢?这事都是你做事轻率、胡乱出主意导致的。要是百官不服,这可怎么办才好?” 妲己说:“姜后不招供,百官肯定会有议论,这事怎么能轻易了结呢?况且东伯侯镇守一方,肯定也会为女儿洗清冤屈。这事必须得让姜后招供,才能堵住百官和百姓的嘴。” 纣王听了,沉吟起来,心里十分纠结,就像公羊的角被卡在篱笆里,进退两难。过了好一会儿,他问妲己:“事到如今,用什么办法处理才妥当呢?”
妲己说:“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要么彻底解决,要么前功尽弃。让姜后招供,就能相安无事;不招供的话,各种议论就会纷纷扬扬,永无宁日。现在的办法,只有用严刑拷打,不怕她不承认。陛下现在传旨,让黄贵妃准备一只铜斗,在里面放上炭火,把它烧红。如果姜后还是不招,就用烧红的铜斗去烙她的双手。十指连心,那种疼痛难以忍受,到时候她肯定会承认。” 纣王说:“按照黄妃所说,姜后根本没有做这事。现在又要用这么残酷的刑罚去屈打成招,恐怕百官会有非议。剜眼已经错了,怎么能再错呢?” 妲己说:“陛下您想错了!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骑虎难下。宁可冤枉姜后,陛下也不能得罪天下诸侯和满朝文武啊。” 纣王实在没有办法,只好传旨:“如果姜后再不招供,就用烧红的铜斗烙她的双手,不许徇私隐瞒。”
黄妃听了这话,吓得魂飞魄散。她登上辇车回宫,去看望姜后。只见姜后凄惨地倒在地上,衣襟被鲜血染红,那场景惨不忍睹。黄贵妃放声大哭:“我那贤德的娘娘啊!你前世到底做了什么坏事,得罪了天地,才遭受这样的横祸和酷刑?” 她扶起姜后,安慰道:“贤后娘娘,你就认了吧!昏君糊涂心狠,听信那贱人的话,一心要置你于死地。你要是再不招供,他们就要用烧红的铜斗烙你的双手。这么残酷的刑罚,我怎么忍心看到啊?” 姜后满脸血泪,大哭着说:“我生前罪孽深重,死又有什么可推辞的呢?只是希望你能为我作证,这样我就算死也能闭眼了。” 话还没说完,只见奉御官把铜斗烧得通红,传旨道:“如果姜后再不招供,就烙她的双手。”
姜后心如铁石,意志坚定,怎么肯承认这诬陷的冤屈呢?奉御官不由分说,把烧红的铜斗按在姜后的双手上。只听 “滋滋” 作响,姜后的筋被烙断,皮肤烧焦,骨头枯烂,散发出阵阵恶臭。十指连心,姜后疼得昏死在地。后人看到这段,无不感慨万分,有诗叹道:
“铜斗稍红烈焰生,宫人此际下无情;可怜一片忠贞意,化作江流日夜鸣。”
黄贵妃看到这般惨状,不禁兔死狐悲,心如刀绞,像油煎一样难受。她痛哭了一场,然后登上辇车回宫,进宫后向纣王禀报。黄贵妃含着泪上奏说:“用了这么残酷的刑罚,多次严厉审问,姜后还是没有承认行刺之事。只怕是奸臣在朝廷内外勾结,陷害中宫。要是事情有变故,那后果不堪设想。” 纣王听了,大吃一惊,说:“这事都是美人让朕传旨审问的,现在弄成这样,这可如何是好?” 妲己跪下奏道:“陛下不必担忧,刺客姜环还在。陛下传旨,让威武大将军晁田、晁雷把姜环押到西宫,让他们二人当面对质,难道姜后还能推脱吗?这次她肯定会招供。” 纣王说:“这个办法很好。” 于是传旨:“押刺客去西宫对审。” 黄贵妃回宫,暂且不表。却说晁田、晁雷押着刺客姜环前往西宫对证。不知道他们此去,命运将会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