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20日,炽热的阳光洒在深圳、广州、宁波的街头,三个分别挂着“星宁工作室xx分店”牌匾的新据点同时揭牌。红绸落下的瞬间,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十五六岁的年轻店主们站在店门前,白衬衫领口别着银杏叶徽章——那是星宁工作室的标志,此刻正闪耀着属于他们的光芒。
“没想到咱们真的在深圳开分店了!”林悦抚摸着玻璃门上的LoGo,眼眶微微发红。作为深圳分店的负责人,她用32万存款作为启动资金,又拉来几个同学入股。店内配置着二叔寄来的新型电脑,墙面挂着沈舒设计的励志标语,角落里甚至设置了公益图书角,摆放着助学项目捐赠的书籍。
广州分店的陈昊正在调试收银系统,这是他根据工作室的管理经验自主研发的程序。“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他推了推眼镜,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映照着他坚定的眼神,“我们不仅要复制杭城的成功模式,还要结合本地特色,开发外贸相关业务。”
而在宁波分店,新招募的暑假工们正围着沈宁认真听讲。十一岁的她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大家看,这个数据分析软件可以精准定位客户需求。我们在帮助当地企业改造时,要学会...”台下的少年们边听边记,笔记本上画满了重点符号。
消息传回杭城,整个商业圈都为之震动。家长们看着自家孩子从青涩学生蜕变为分店负责人,既骄傲又难以置信。“我家小子以前连零花钱都管不好,现在居然能运营一家工作室?”一位父亲在参观完广州分店后感慨道,“这些孩子的潜力,真是超乎想象。”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县城传来的喜讯同样振奋人心。甘肃天水的女孩周雨薇,通过自学星宁工作室公开的商业思维书籍,结合二叔寄来的旧电脑,在县城创办了“启明星工作室”。她从帮小商户设计招牌起步,逐步承接企业营销策划,短短几个月就赚取了35万,不仅在县城买下两套房,还带动了当地十几名待业青年就业。
“知意姐,多亏了你分享的资料!”周雨薇在越洋电话里声音颤抖,“我把《商业创新十二法则》抄了三遍,每次遇到难题就翻开看看。现在我们工作室还开通了远程培训,教其他县城的孩子用电脑做设计!”
沈知意翻看着周雨薇寄来的照片,画面里,孩子们围坐在老旧电脑前,专注地绘制着设计图,墙上贴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标语。这让她想起两年前的星宁工作室,那时的他们也是从几台旧电脑、几本海外书籍起步,一步步走到今天。
为了帮助更多像周雨薇这样的创业者,沈知意决定启动“星火计划”。她让沈宁整理出一套标准化的工作室运营手册,涵盖财务管理、项目对接、人才培养等内容;苏睛负责搭建线上交流平台,让各地创业者能实时沟通经验;沈舒则设计了一系列文创周边,作为“星火计划”的标识,寓意着商业智慧如同星火,终将燎原。
在一次线上会议中,各地分店负责人与创业者们齐聚“云端”。陈昊分享了广州分店如何通过跨境电商打开东南亚市场的经验;周雨薇展示了她为当地农产品设计的全新包装;林悦则提出建立跨区域资源共享库的设想。沈知意看着屏幕上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心中涌起无限感慨。
“我们不仅要自己成功,更要让商业智慧惠及更多人。”沈知意对着麦克风说道,“二叔寄来的电脑是工具,书籍是火种,而真正的力量,在于我们愿意分享、敢于创新的决心。”
1989年的这个夏天,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县城,一场由年轻力量主导的商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星宁工作室的分店如同闪耀的灯塔,照亮了无数创业者的道路;而那些通过学习与实践崛起的年轻人们,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