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杭城的冬日裹着薄雾。沈知意正在星宁商学院的智能会议室调试全息教学系统,量子电话突然震动,曹源的虚拟形象从桌面升起——这位被誉为“天才少年”的科研新星,此刻穿着清北实验室的白大褂,镜片后的眼神依旧透着犀利的光。
“沈总,我提前完成了量子材料学博士阶段的所有研究。”曹源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全息投影中同步弹出他的研究成果:新型超导量子芯片的能耗降低了70%,运算速度却提升了300倍。“但现在遇到瓶颈,需要一个能将理论快速转化为实践的平台。”
沈知意的手指在智能会议桌上轻点,星宁集团的产业布局图瞬间铺满整个墙面。“正好,星宁酒店的顶层还空着。”她将画面切换至500平的豪华套房,机械臂正在进行最后的智能改造,“这里配备量子级隔音系统、独立的超级计算机集群,还有星宁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网络防火墙,能抵御任何形式的信息窃取。”
挂断电话后,沈知意立即启动“量子科研计划”。星宁酒店的顶层在48小时内完成蜕变:智能旋转门自动识别科研人员虹膜,走廊的量子灯带随着脚步变换色彩;实验室的操作台由特殊纳米材料制成,能根据实验需求改变形态;甚至连休息区的沙发都内置脑波监测装置,当研究人员疲惫时,会自动释放舒缓神经的微电流。
招聘信息一经发布,全球科研精英蜂拥而至。智能招聘屏滚动着令人咋舌的待遇:首席科学家年薪800万起,团队成员除高额月薪外,还有项目分红和股权奖励;实验室提供免费的智能公寓,配备私人营养师和AI健身教练。“我们要的不仅是人才,更是改变世界的火种。”沈知意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着实验室的3d模型,全息屏上,量子芯片的微观结构清晰可见。
曹源带着首批12人团队入驻时,被眼前的科技感震撼。智能门禁系统自动分配权限,他的工牌在接触实验设备的瞬间,所有参数便同步到个人终端。“这简直是科研人员的天堂。”他抚摸着量子级显微镜,机械臂立即递上防护手套。更惊喜的是智能协作系统——团队成员的想法能通过脑机接口实时共享,AI助手则快速生成可行性方案。
在研究过程中,星宁集团的产业资源展现出强大优势。当曹源团队需要测试芯片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时,星宁在东北的冰雪王国度假区立即提供了零下40度的实验场地;若需模拟高温环境,湘城的星达光伏板实验室则能精准调控至800摄氏度。智能物流系统更是将实验材料的运输时间压缩至分钟级,无人机群在杭城上空织成一张隐形的运输网络。
沈舒负责的后勤保障同样充满黑科技。智能厨房根据科研人员的基因检测数据定制营养餐,机械臂制作的分子料理不仅美味,还能补充特定营养素;健身房的VR设备能模拟阿尔卑斯山滑雪、深海潜水等场景,帮助科研人员缓解压力。最受欢迎的是“创意激发舱”,研究人员进入后,舱内的全息投影会根据脑波频率生成抽象艺术画面,已有3个重要灵感诞生于此。
随着研究深入,成果开始显现。曹源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商用级量子加密芯片,能在0.01秒内完成银行级数据加密;另一组科学家利用量子纠缠原理,将星宁商学院的远程教学延迟降低至毫秒级。这些突破迅速反哺星宁集团的产业——安溪的智慧茶园用上了量子级传感器,巴东的政务系统实现了绝对安全的云端存储。
2018年1月13日深夜,沈知意站在星宁酒店的观景台,俯瞰着灯火辉煌的杭城。智能手表震动,传来实验室的新消息:曹源团队的量子芯片即将量产。她转身望向顶层那片透着幽蓝光芒的区域,那里,机械臂仍在不知疲倦地运转,AI系统持续分析着海量数据。“这只是量子时代的序章。”她对着空气轻声说,身后的全息屏自动弹出全球量子科研布局图,星宁实验室的光点正在快速变亮。
此刻,在500平的科研套房内,曹源盯着显微镜下的量子芯片,智能眼镜自动标注出关键数据。团队成员的讨论声与机械臂的嗡鸣交织,AI助手突然发出提示:“检测到新的量子纠缠现象!”整个实验室瞬间沸腾,智能灯光转为兴奋的红色——一场由科技驱动的变革,正在星宁的量子实验室里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