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夜冷。
沐云澈蜷缩在柴房草垛深处,怀中的废鼎烫得惊人,鼎腹的云纹仿佛活过来一般,直直指向后山方向。
这时,一阵沉闷如雷的震动传来,惊得他浑身一颤,他下意识地摩挲着怀中赤铜牌上的矿道图。
院墙突然外传来杂乱无章的脚步声,在这寂静的三更天里显得格外刺耳。
这个时辰,不该有这么多当值弟子走动才对!
“丁等末位沐云澈,速至刑堂!”
执事弟子的铜锣狠狠砸在柴房门上,惊得夜枭扑棱棱飞散。
沐云澈神色微变,迅速将废鼎藏进水缸底,他刚跨出门槛,湿透的裤管还在往下滴水,就被两个灰衣弟子粗暴地架住胳膊,拖着往刑堂走去。
刑堂的青石阶上结着薄薄的霜,月光冷冷地洒下,照见阶缝里那未洗净的暗红血渍。
孙长老拄着藤杖,杖尖在地面划出串串火星,声音里满是怒意。
“沐云澈,药田妖藤暴动,是不是你在丹药里混了噬剑蛊?”
楚尧迈着步子走来,金线云纹靴踏碎阶边的冰凌。
“昨夜在黑市缴获的证物,你仔细看看,这丹纹里嵌着的,分明就是妖藤种子。”
说着,他指尖轻轻用力,丹丸应声裂开,半截扭动的黑须露了出来,看得人头皮发麻。
沐云澈后颈突然一阵刺痛,林晚白日给的避毒丹在胃里疯狂翻腾,喉头泛起的铁腥味瞬间冲淡了空气中的迷香。
他心中暗自警惕,佯装踉跄跪倒,袖中事先准备好的假死丹顺势滑落,膝盖狠狠压下,药粉混着霜尘直扑孙长老面门。
“放肆!”孙长老暴怒,藤杖挟着凌厉的风声狠狠劈来。
千钧一发之际,沐云澈咬破舌尖,假死丹的药效迅速发作。
在意识沉入黑暗前的瞬间,他看见楚尧袖中飞出的银针被一道黑影打偏。
是林晚,她竟及时出手相助!
紧接着,他听见孙长老阴森的冷笑:“哼,扔去焚尸谷喂妖藤!”
不知过了多久,刺鼻的焦臭味涌入鼻腔,沐云澈的睫毛微微颤动。
他发现自己躺在板车上,身下压着的尸体竟还有余温,赶车弟子骂骂咧咧地掀开草席,月光照亮尸身脖颈处的黑纹,与之前血刀帮众的一模一样。
“这具扔去三号坑。”一个弟子随意吩咐道。
另一个弟子抱怨着:“啧,心口都掏空了还这么沉,也不知道得罪了谁。”
板车颠簸着经过焚尸炉,热浪扑面而来,几乎要烤焦沐云澈的脸。
他眯起眼睛,悄悄观察谷底全景:
九座环形焚坑冒着袅袅青烟,中央祭坛上矗立着一尊巨大的青铜鼎,鼎身缠满暗红藤蔓,看着就让人毛骨悚然。
而白日药田里那些被斩断的妖藤残骸,此刻竟在鼎中缓缓蠕动,似在重生。
“丙戌年七月初七……”沐云澈摸到身下尸体紧攥的玉牌,刻痕被血污覆盖,勉强辨认出“申时三刻……”几个字。
就在这时,尸体突然剧烈抽搐了起来,沐云澈下意识伸手探去,指尖触到其丹田处残留的剑气,与矿洞剑痕如出一辙。
他费力地翻过尸体,只见后心有个拳头大的血洞,边缘切口平滑如镜。
显然是被极为凌厉的剑气贯穿。
“动作麻利点!”
焚尸弟子不耐烦地踹了一脚板车。
“今儿还有三十多具要喂,别磨磨蹭蹭的!”
沐云澈趁机假装滚落车底,在腐尸堆里摸索到一把豁口的药铲。
谷底阴风呼啸,卷着骨灰漫天飞舞。他在三号坑边缘故意佯装失足,药铲尖准确勾住岩缝里的藤根。
暗红汁液渗出的瞬间,怀中的赤铜牌突然发烫,像是有了某种感应。
子时,祭坛方向传来铁链拖地的哗啦声。
一个黑袍人缓缓从青铜鼎后转出,腰间玄铁令上刻着醒目的“药”字。
当他掀开兜帽的刹那,沐云澈瞳孔骤缩,险些捏碎手中的药铲。
这黑袍人,竟是白日里押送他的执事弟子!
“今日这批养料不错。”
黑袍人嘴角勾起一抹阴森的笑,弹指点燃鼎底幽蓝火焰,语气中满是贪婪。
“剑修的精血最养蛊藤,有了这些,蛊藤很快就能大成。”
妖藤仿佛听懂了他的话,兴奋地从鼎中探出触须,贪婪地卷住抛来的尸体。
沐云澈眼睁睁看着尸身丹田处亮起微光,剑气被藤蔓抽出时凝成寸许小剑,没入鼎中某个暗格。
他摸出最后一枚剑鸣丹,丹纹在幽蓝火光下泛着诡异的血光。
“谁?!”黑袍人突然警觉,厉声喝道。
沐云澈心一横,药铲故意刮落碎石吸引注意,同时将剑鸣丹用力弹向青铜鼎,自己则纵身扑进二号焚坑。
丹丸炸开的瞬间,凌厉的剑气搅碎妖藤触须,黑袍人发出愤怒的咆哮:“给我抓住他!一个都别放走!”
刹那间,焚尸谷彻底沸腾起来。
沐云澈在尸堆间灵活腾挪,可指尖凝出的剑气却愈发微弱。
就在他撞开七号坑的木栅栏时,腐尸堆里突然伸出一只血手,死死攥着半块赤铜牌塞进他掌心。
“丙戌年……申时……”
将死之人艰难地从喉头挤出几个字,血沫不断涌出。
“剑魄……反噬……他们都被骗了……”
追兵的火把越来越近,沐云澈急忙扒下尸体的黑袍裹在身上,他将赤铜牌嵌入祭坛暗槽的瞬间,青铜鼎底轰然裂开一条暗道。
他来不及多想,滚进暗道,几乎就在同时,头顶石板重重闭合,妖藤的触须在缝隙外疯狂拍打,发出令人牙酸的声响。
暗道尽头是一间密室,里面堆满玉简,中央石台上,一柄锈迹斑斑的断剑静静供着。
沐云澈怀中的废鼎突然自行挣脱,鼎耳内侧的血字与剑柄纹路严丝合缝。
“当啷”一声,剑柄坠地,露出中空处藏着的绢帛。
沐云澈颤抖着展开,上面赫然写着:“以丹养剑者,必遭剑魄反噬。丙戌年七月初七,玄丹阁三百剑修尽殁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