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师与董志道一同迈入营寨,只见那位督师气定神闲地坐定后,轻轻提起笔杆,犹如指挥千军万马一般,开始在洁白如雪的纸张上奋笔疾书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了这份宁静之中。
不知过了多久,督师终于停下手中之笔,他抬起头来,目光如炬,直直地指向那张刚刚写满字迹的纸张,开口问道:“董老弟啊,你来瞧瞧我所拟定的这些个条件,是否足够苛刻?依我看呐,那西华国的小小酋长定然难以承受如此重负。”
董志道闻言快步上前,定睛一看,随即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他伸出宽厚的手掌,重重地拍了拍督师的肩膀,赞叹道:“哎呀呀,老刘啊!你可真是智谋过人呐!待到谈判之时,咱们就照此这般谈下去,保管叫那西华国乖乖就范!”
那么,究竟刘督师写下了怎样的和谈条件呢?
原来,根据他的精心谋划,若西华国欲求安木王朝退兵,首先得忍痛割让整整十座繁华城池;其次,还需应允安木王朝在其管辖领土之上设立宣司,并派遣官员全权代理该国诸多重要事务;更为甚者,西华国还同意安木派遣所谓的保营,也就意味着同意安木王朝在其国境之内长期驻军。
而除开上述这些苛刻要求之外,其余条款倒显得相对寻常些了。
诸如西华国每年须向安木王朝进献珍贵贡品、岁岁前来朝拜以示恭顺;同时,还要选派王室子弟作为质子送往安木,以确保两国之间的和平稳定;此外,一旦西华国有新国王登基继位,也必须接受安木朝廷的正式册封,并且向西华国过往所犯过错低头认罪等等。
但是很可惜,这次谋划并没有成功,主要是朝廷派过来的人总想装个大的。
话说,听说安木王朝这边主动提出和谈,西华国这边高兴坏了。
要知道,原本西华国的国王眼看着自己国家的都城已经被敌军围困长达两年之久,内心早已充满了恐惧与绝望。
在这样漫长且艰难的日子里,他几乎就要下定决心选择投降这条路了,因为任谁处于这种绝境之下都会感到深深的无力和惧怕。
于是乎,和谈的相关事宜便迅速地被提上日程并得到确定。
很快,到了和谈的那一天,双方的大臣们纷纷来到指定的场所,面对面地围坐在同一张巨大的桌子旁。
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严肃而又复杂的表情,现场气氛显得异常凝重。
此时,安木王朝一方的刘督师正准备将事先拟定好的谈判条件拿出来展示,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只见朝廷新派遣过来参与此次和谈的那位年轻书生模样的官员突然站起身来,潇洒地一挥衣袖说道:“我大安安木王朝乃是堂堂天朝上国,拥有广袤无垠的疆土和强大无比的国力,怎会与你们这些蕞尔小国斤斤计较呢?这里有我带来的谈判条件,请诸位过目瞧瞧如何。”
话音刚落,这位年轻官员便不紧不慢地从自己宽大的袖子里取出了一张洁白如雪的纸张。
众人定睛一看,只见纸上用工整清秀的字体密密麻麻地书写着十几条详细的条款。
经过一番仔细阅读后可以大致总结如下:首先,要求西华国必须忍痛割舍位于边境地带的三座重要城池;其次,还规定西华国每年需向安木王朝进贡五十匹精良的骏马以及一百把锋利无比的佩剑作为贡品;最后,安木王朝则会以西华国的岁贡为前提,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赏赐或恩赐。
实际上,这场和谈所达成的协议从根本上来说,无非就是每年西华国都不得不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向西边的安木王朝出售一部分物资罢了。
至于那三座城本来就是安木王朝的,只是有几年安木没有注意,西华把他们不经意的鸠占鹊巢,久占为业罢了。
还有就是,西华国的国君和安木王朝的皇帝写信一自称臣这一类的支根末节。
见到和谈条件如此优厚,西华国的官员连忙拍马屁:“阁下不愧是安木上邦的人中龙凤,这些条件我们全部同意,贵国有先生这种君子实在是国之幸事呀!”
看到这个书生提出来的条件,刘督师有心抽这家伙一巴掌,咱们都打的对方快灭国了,结果就这样走了?
虽然刘督师是举人出身,是地地道道的文人,但是在边塞这些年,让他早就没有当年的书生意气了。
他看出来了,很明显这个年轻人懂得太少了,但凡对边塞战事的惨烈知道的多一点,都不至于这样草率的和谈。
但是没办法木已成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自以为是的书呆子给番邦的人签协议,也不知道这家伙是谁家里不食人间烟火的傻少爷。
刘督师有心阻止,就说到:“这位大人,您提出来的条件是不是太宽容大度了?”
但是这个自以为是的公子哥却背着手,摇头晃脑:“此言差矣,刘大人莫不是忘了圣人的宽恕之道?而且得饶人处且饶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