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转过头,悄悄抹泪。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还有不可告人的伤感。
她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病中的奶奶靠着年迈的爷爷照顾,爷爷围着瘫痪在床的无怨无悔,给她做好吃的,给她按摩腿脚。
对小青的特殊情况,彤彤有所耳闻,她家住在木木镇街上,她从小没有父母,是爷爷奶奶把她拉扯大的。
静养居严格按照国家法定节假日执行双休日,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耍周末,服务行业采取轮休。但小青是个例外,她每周五回家,周日到工作岗位。这姑娘情商高,把静养居当自己家,她负责的老人群,没有出现一起投诉,他们都很喜欢她,亲昵地叫她“乖孙。”甚至有人叫她“闺女,”但他们哪知道小青的苦和痛?
小青是个命运多舛的孩子,从她生下地就没见过父母的模样,每次问爷爷奶奶她的爸爸妈妈在哪里,老人说在外地打工。
爷爷奶奶是县上的企业员工,人到中年双双下岗,然后自谋出路,老两口推着三轮车在街上卖煎饼为生。
小青打小就跟在爷爷奶奶的三轮车屁股后面,她上幼儿园奶奶送,念小学奶奶送,直到念初中,爷爷奶奶老了,政府落实政策,给两老解决社保,两人拿到手的退休金也不到三千块,但至少有吃饭钱,不用风里来雨里去卖煎饼了。
有同学说她是弃婴,是被爷爷捡回家的,她不相信这是真的,人家说得有鼻子有眼,在一个风雨夜,爷爷卖煎饼匆匆往家里跑,突然看见一个纸箱子在摇晃,而粗大的雨点子把纸箱打落一角,露出婴儿一条乱蹬的腿,爷爷把她抱了回去。于是她就成了他们的孙女,小青半信半疑,多次向爷爷奶奶求证,但他们很不高兴:“你就是我的亲孙女,你有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在哪里?还是那句话,在外面打工,后来又说离婚了,他们有各自的家庭,小青不要去打扰。
后来,她终于发现,两老的子女在一场车祸中死去,还把这对兄妹的很多照片保存在书柜里。
既然爷爷奶奶不认,那就不提了,自己好好念书吧,争取考个好学校,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二老。小青在县城念高中特别拼,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正在小青备考冲刺阶段,周末回家看不见二老,她觉得奇怪,给他们打电话都不接,爷爷奶奶去了哪里?
但抽屉里还给她留着生活费。
她着急上火,问邻居,人家也说不知道。
她预感不妙,一定出了什么大事情,不停地给爷爷奶奶打电话,还是没人接。
又一个周末回家,邻居二婶给了她两百块钱,只是说爷爷奶奶托她给小青生活费。
小青哭着哀求二婶告诉她,爷爷奶奶到底怎么了?
架不住小青的眼泪,二婶一声叹息:“奶奶中风了,正在医院治疗,听说以后只能在轮椅上过。”
小青抹着泪往县医院跑,没跑多远听见有人喊她,一看是爷爷推着轮椅,奶奶歪着嘴说话含糊不清。
她心疼奶奶,奶奶一个劲摇头,看着她流泪。
爷爷说拿了药回家治疗,因为没有买医保,所有药都是自费?
小青说不读书了,她要出去打工挣钱给奶奶治病。爷爷说奶奶的病治不好,家里还有存款,让小青不要分心,一定要考个好大学,不要耽搁自己的前程。
小青经过努力,如愿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但她选择了放弃念书。
当她作出这个决定时,爷爷骂她,怎么骂她都不念书了,她想让奶奶多活几年。
恰在这时候,小青的亲生父母找上门来,说她还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年想要个男孩,就把小青放在木木镇的小区里,他们很后悔,想抱她回去,再回来找她时已经不见了。
后来,父母找过爷爷奶奶,要小青回去,但老人不愿意,就这样不了了之。
但父母一直在暗中观察,闺女过得好,等她长大了再说。
没想到奶奶瘫痪,她要辍学打工,父母愿意出钱让她继续念大学,她拒绝认父母,然后逃避现实。秋季招兵,小青挥泪离别爷爷奶奶,到部队当了一名海军。
政府发给她的补偿金,以及入伍后的津贴,小青都打进了爷爷的银行卡里,转为士官后,工资大幅上涨,也给了爷爷。
退役后,本来想找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但她文凭不高,人家不要她。在部队虽然没有放弃学习,也只是勉强拿了个大专文凭,见家门口的静养居招聘退役女兵,工资收入还好,她前来应聘成功,公司对她很好,所以她努力工作。
有人给她介绍男朋友,人家一看见她奶奶,感觉是个拖累,见一面就不再跟她往来。
小青特别珍惜这份工作,每当周末,她就让爷爷出去玩,自己推着奶奶晒太阳。
彤彤开导她:“妹妹,你应该跟父母往来,毕竟是他们给了你生命,没有他们就没有你。”
但小青不这样认为,她说父母太自私了,既然生了她就该对她负责,跟贫富无关,她应该在他们温暖的怀抱里快乐成长。
她被抛弃后差点被暴雨淋死,是爷爷奶奶救活了她,也养育了她,她唯一能回报的是,挣钱给奶奶治病,让奶奶多活几年。
对自己的婚姻,小青有个条件:无论谁想跟她好,必须接纳她爷爷奶奶,否则不嫁了。
彤彤心里一热,当面夸她有情有义,懂得感恩懂得爱,才配拥有未来。
小青说,她对待静养居的每个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爷爷奶奶,所以他们喜欢她。
彤彤这才明白小青的微信签名的含义:树给了花生命,然后又让花自生自灭。
如果彤彤没猜错,小青认为父母给了她生命,然后又把她抛弃了,差点被暴雨淋死,她认为自己早就死了,是爷爷奶奶给了她二次生命。所以她爱着爷爷奶奶,再苦再累也要挤出时间来陪伴老人。
听了小青的故事,驼子很感动,他跟彤彤商量:“要不让小青把她爷爷奶奶安排进来,让老人每天可以看到自己的亲人,或许他们会长寿?”
彤彤说很好。但她显得举棋不定,来这里消费很贵,股东不会同意免费的。
驼子很爽快:“要不我帮他们出这笔费用,让他们一家人团聚。”
彤彤摇摇头:“怎么可能让你出钱?我来想办法,谁也不需要为他们出钱。”
小青作为班长,也算是公司的管理,但按规定她只享受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单间,房间太小了住不下。
这难不住彤彤,她破格提拔小青当排长,不仅工资上涨,还可以分给她一套二的房子,爷爷奶奶一间,她一间,岂不两全其美?
彤彤的理念是,要想干大事必须对员工好,对小青这样的优秀员工,公司应该奖励,若对她不好,还有谁为你巴心巴肺做事?
事实证明彤彤做得非常正确,小青在感恩中脚踏实地工作,免去了她的后顾之忧,这里就是她的家,很多事情她还可独当一面。
对小青奶奶的老毛病,驼子带上韩小语去看了,虽然是瘫痪在床,但她神志清醒,最让驼子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老人的双腿关节还没有变形,肌体还没萎缩,想动又怕疼得要命。
都瘫痪在床几年了,为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小青告诉驼子,奶奶之所以还好好活着,得益于爷爷对她的疼爱有加。这些年来,基本上是寸步不离守候她,陪她说话,给她定时按摩,不让她寂寞,给她说有趣的人和事,希望她好好活着。
爷爷说,他跟奶奶是因为爱情而结婚,那个年代的人都很穷,但奶奶是上海的知青下放到木木镇农村参加劳动生产,说白了就是种庄稼,对艰苦的农村生活,她根本不习惯,不习惯也得学会习惯。
孤独的乡下,黑夜太漫长了。白天劳动晚上只好早早睡觉,但奶奶想看看书,那时的山区没有电灯,人们都是点煤油灯照明,况且是定量供应,每家只有半斤煤油一个月,这对奶奶来说,太少了,一个星期都用完了,她找生产队长,队长就找大队书记。大队书记出证明,她到供销社可以多买半斤煤油。
爷爷是供销社的售货员,对这个大城市来的女孩印象深刻,很奇怪:“你刚买了油怎么又来了?”
但奶奶情商高,小嘴特甜:“大哥,我是学生啊,我离不开书本的。”
爷爷什么也没说,奶奶提的三斤装瓦罐子,他竟然跟她灌满了,然后悄悄说:“小妹妹,你不要对别人说,用完了又来。”
奶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说了句:“大哥,你是个好人!”
奶奶需要什么,爷爷都提供,奶奶没钱支付,爷爷帮她垫付。就这样,他们俩好上了,直到后来国家落实知青政策,奶奶的父母让她回城,但她舍不得爷爷,于是她留下来了,进了一家国营企业当会计。
后来,他们有了一对乖巧可爱的儿女,一家人和和美美,孩子在县城上初中,哥哥用自行车拉着妹妹上学放学,没想到一辆大卡车刹车失灵,他们的一对儿女,被轮胎活活压死。
正在失去骨肉的悲痛中,小青来了,爷爷奶奶觉得小青就是上天赐予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如今,爷爷说奶奶不能走,如果奶奶走了,他活得没意思。
而小青对爷爷奶奶的爱,如同她自己的生命。
驼子认为可以让奶奶站起来,想恢复到正常人做不到,但至少生活可以自理。
小青欣喜若狂:“杨老师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驼子说:“刚开始治疗,不言谢。”
每天晚上,驼子带上韩小语按时给奶奶治疗,他们分工合作,韩小语扎针,驼子做推拿按摩,给她服用高先生的特效药。
静养居的发展,比彤彤当初的想像还要好,
就短短半年时间,几千个房间全部入住,咨询电话太多,工作人员遗憾回答:“感谢您的信任,已经没房间了。”
作为营销总监,汪小明并非等闲之辈,他认为诗人的浪漫,也应该让老人们也要浪漫,喜欢画画的人,画一幅“我的少年时光”,就画自己少年时代的样子;写诗歌散文,写“我的爱情”,然后放在网上,公开评奖,一二三等奖再加优秀奖,凡是参与者都有奖,老人们有事做,感觉自己一下子又年轻了许多。
其中不乏意境很美的诗歌,他让书法好的老人写下来,然后挂在每个角落,好的风景画,也挂在过道上。
有老人调侃:“我们这里不是敬老院,而是一所艺术学院。”
看着老人们的笑脸,彤彤感到自豪,这一切缘于管理科学,团队建设出众,让员工和客户双双满意。
本来,驼子想回七里县,这里交给小语管。没想到小青的奶奶突然站了起来,她架着双拐,在花香鸟语的院子里练习走路,不仅是一道风景线,更是给静养居打了免费广告。
驼子走不了了,外面的顽固性病号,也找上门来,人家子女有钱,别说收费多少,你只管治疗。
驼子很为难,这里是敬老院,而不是医院,咋办?
看着病人期待的眼神,彤彤心软:“正哥哥,医者仁心。”
能推的,驼子把他们推到七里县康复医院去治疗,他说那里设备齐全,治疗手段多种多样。
但有个跟特殊的病人,他是推不了的,人家是木木镇韩镇长亲自送来的病人,韩镇长瘦高个,对驼子非常客气,殷勤递给他点烟,一口一个杨老师。
韩镇长送来的是他妹妹,三十多岁的年纪,双腿莫名其妙痛,痛得不能下地行走,曾经到很多大医院治疗过,效果都不理想。
驼子还是那句老话:“送七里县康复医院治疗,应该没问题的。”
患者还没说话先流泪:“我们钱都花光了,还有个念小学的闺女,我要照顾她。他爸爸在外面打工挣钱给我治病。”
“杨老师,求求你,给我治好再走吧。”患者哀求他,“你把我治好了,我会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