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一中的银杏叶黄得晃眼,张煜站在校门口数台阶——整整二十八级,比兴隆镇中学多出九级。
教学楼是新建的红砖楼,走廊里飘着粉笔灰和油墨味。
同桌是个戴眼镜的男生,书包里装着《数理化自学丛书》,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粮票。
\"听说你是兴隆镇来的?\"眼镜男推了推鼻梁上的镜架,\"那边是不是还在用煤油灯?\"
张煜没接话,低头翻看新发的课本,油墨香里混着股陌生的化学药剂味。
窗外操场上,几个穿运动服的男生在打篮球,球鞋摩擦地面的声响像某种遥远的轰鸣。
八人间的宿舍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上铺的兄弟翻身时床板吱呀作响。
张煜的铺位靠窗,月光透过糊着报纸的玻璃,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夜谈会的话题从NbA扯到《新白娘子传奇》,不知谁提到兴隆镇,张煜的耳朵立刻竖了起来。
\"那边有个供销社,卖的可乐是假的。\"上铺的胖子嚼着方便面,\"我表哥去收山货,说镇上连个录像厅都没有。\"
张煜攥紧了被角,想起红星录像厅的塑料椅,想起周大勇偷来的老母鸡,想起李晓燕别在刘海的蓝蝴蝶发卡。
食堂排队时总能听见乡音,张煜竖起耳朵分辨兴隆镇的口音。
打饭阿姨的勺子总在抖,红烧肉里的土豆比肉多。
眼镜男发明了\"占座密码\"——饭盒盖朝上代表有人,倒扣表示空位。
某天中午,张煜的饭盒被人顺走,铝皮上刻的名字被磨得模糊不清。
\"听说三班有个女生也是兴隆镇的。\"眼镜男扒拉着白菜粉条,\"叫李晓燕,在师范中专。\"
张煜的手一抖,汤洒在《英语900句》上,油渍洇开成不规则的形状,像极了那年冰场上融化的雪水。
周日早市上,张煜总能遇见老乡。
卖豆腐的老汉认出他是王淑芬的儿子,多给了半块水豆腐。
菜摊前碰见周大勇的表哥,说那小子在木材厂干得不错,就是总偷懒去江边钓鱼。
\"你同学陈卫东转去省重点了。\"表哥递来根红塔山,\"听说他爸要调去农机局。\"
张煜摆摆手说不抽烟,转身买了包大前门——这是准备周末回家带给父亲的。
烟盒上的锡纸在阳光下反光,晃得他眯起眼,仿佛又看见那年供销社柜台下藏的可乐瓶。
每月收到家信是种仪式。
王淑芬的字歪歪扭扭,总把\"注意身体\"写成\"注易身体\"。
张卫国的信里夹着粮票,说是让儿子买点好吃的。
某封信里提到供销社要改制,赵婶提前退休了,李长海承包了副食柜台。
\"李晓燕来过家里,问你什么时候放假。\"信纸最后一行写着。
张煜把信折成纸飞机,从宿舍窗口放飞。
夜风裹着纸飞机打了个旋,落在楼下的银杏树上,像片过早凋零的叶子。
寒假回家的班车上,张煜数着路过的村庄。
每个村口都有棵老槐树,枝头挂着冰凌,像倒垂的钟乳石。
车过江桥时,他看见冰面上有人打冰尜,陀螺转出的轨迹像极了陈卫东吹笛子时的手指。
兴隆镇中学的操场盖了新教学楼,苏式老楼成了仓库。
周大勇的油锯声从木材厂传来,混着拖拉机的轰鸣。
张煜站在供销社门前,看着玻璃柜台里新摆的康师傅方便面,忽然觉得这个冬天格外漫长。
张煜推开门,走进了那间熟悉而又陌生的供销社。
柜台后的李长海抬头,见到是他,脸上露出了几分笑意,眼角的皱纹更深了。
“哟,是小煜啊,放假了?”李长海的声音带着几分亲切,仿佛时间从未在他们之间留下隔阂。
张煜点点头,目光在供销社内巡视。
记忆中的货架已经焕然一新,曾经堆满煤油、火柴和杂货的角落,现在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零食和日用品。
他走到副食柜台前,轻轻抚摸着那些包装鲜艳的零食袋,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
“变化真大啊,李叔。”张煜感叹道。
李长海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是啊,时代变了。供销社也得跟上步伐,不然就被淘汰了。你赵婶提前退休了,我这不就接手了这副食柜台嘛。怎么样,想吃点啥?”
张煜摇了摇头,笑道:“不用了,李叔。我就是来看看。对了,李晓燕最近怎么样?她也在家吗?”
提到李晓燕,李长海的眼神变得柔和起来:“她啊,师范中专毕业后就回了镇上,现在在小学教书呢。人还是那么漂亮,性格也温柔。听说你回来了,她还想来看看你呢,不过今天学校有活动,走不开。”
张煜心中一动,一股暖流悄然升起。
他记得那个在冰场上别着蓝蝴蝶发卡的女孩,记得她笑起来时眼睛弯成月牙的模样。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好吗?
离开供销社,张煜漫步在兴隆镇的街道上。
街道两旁的新店铺琳琅满目,与他记忆中的模样大相径庭。
他路过红星录像厅的原址,那里已经变成了一家网吧,门口挂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牌子。
他停下脚步,望着那扇紧闭的门,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
夜幕降临,张煜回到了家中。
母亲王淑芬正在厨房忙碌,准备着晚餐。父亲张卫国坐在院子里,抽着张煜带回来的大前门,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爸,妈,我回来了。”张煜轻声说道。
王淑芬从厨房探出头,笑眯眯地看着他:“回来啦,快洗手吃饭。”
餐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难得的团聚时光。
张煜讲述着县一中的生活,父母则听着,偶尔插话询问几句。
他提到了李晓燕,提到了供销社的变化,提到了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时间过得真快啊,小煜都长这么大了。”王淑芬感慨道。
张卫国点点头,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是啊,咱们家的煜儿有出息了。以后啊,还得指望他光宗耀祖呢。”
饭后,张煜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
他想起自己离开兴隆镇时的青涩与懵懂,想起在县一中经历的成长与挑战。
如今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偷窥录像厅的小男孩了,而是一个即将步入社会、肩负起家庭责任的青年。
第二天,张煜决定去小学看看李晓燕。
他骑着自行车,穿过熟悉的街道,来到了那所他曾经无数次幻想过与她重逢的小学。
校园里,孩子们的笑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张煜站在校门外,望着那些天真无邪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温暖。
他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走进了校园。
在办公室里,他见到了李晓燕。
她穿着一件简洁的衬衫和长裙,头发扎成一个简单的马尾辫。
见到张煜,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张煜,你怎么来了?”李晓燕的声音轻柔而悦耳。
张煜看着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我……我放假了,回来看看。顺便……来看看你。”
李晓燕微微一笑,邀请他坐下:“好啊,正好我也想听听你在县一中的事情。”
两人坐在办公桌旁,聊起了各自的近况。
张煜讲述了他在县一中的学习和生活,李晓燕则分享了她教书育人的经历和感受。
他们谈论着过去,憧憬着未来,仿佛时间从未将他们分开。
夕阳西下,张煜告别了李晓燕,踏上了回家的路。
他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满足,感激命运让他们再次相遇,满足于这份纯真而美好的情感。
回到家中,张煜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他明白,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无忧无虑玩耍的孩子了。
他需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为自己的未来打拼。
寒假结束后,张煜回到了县一中。
他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他明白,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不知不觉,高考的号角悄然吹响,整个县一中沉浸在紧张而有序的备考氛围中。
张煜的课桌上堆满了厚厚的习题集和笔记,每一张试卷都见证了他的汗水与努力。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会在台灯下默默奋斗,心中那份对未来的渴望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他前行。
在这段时间里,张煜与李晓燕的联系并未因距离而中断。
他们通过书信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生活琐事。
李晓燕的话语总能给予张煜无限的动力,而张煜也时常在信中描绘着自己对未来的设想,以及对她的思念。
高考的日子终于来临,张煜带着家人的期望和李晓燕的祝福步入考场。
每一场考试,他都全力以赴,笔尖在试卷上跳跃,仿佛是在编织着自己的梦想。
考试结束后,张煜回到了兴隆镇,等待着成绩的公布。
这段时间,他帮助父母打理家中的事务,同时也抽出时间陪伴李晓燕,两人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