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煽风点火,朱棣推波助澜,老朱默许纵容……三股势力,竟然诡异地达成了默契,目标直指他和朱允熥。
核心,就是动摇朱允熥对他的信任。
逼迫这个少年储君,站到他的对立面。
好一招釜底抽薪,借刀杀人。
必须反击!
而且要快,要狠!
要打在他们的痛处!
苏尘的目光渐渐锐利起来。
他想了一整夜。
无数念头在脑海中碰撞、湮灭,最终汇聚成一个清晰无比的方向。
那些士绅儒生,那些反对新政的旧势力,他们的根基是什么?
是他们世代信奉、赖以安身立命的那套儒家学说。
是他们通过科举,垄断朝堂话语权的上升通道。
要想彻底瓦解他们的攻势,光靠堵,光靠杀,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挖他们的根!
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思想,一种更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来取代那套陈腐僵化的东西。
新政,需要新的文化内核来支撑!
一场大明版的“文艺复兴”?
不,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动静太大,阻力也太大。
但可以先从最核心、最要害的地方入手。
那就是……
科举!
苏尘的眼中闪过一丝冷冽的寒芒。
今年的科举,必须改!
不能再让那些皓首穷经,只知“子曰诗云”,满脑子八股文章的老夫子、酸秀才们占据朝堂了。
新政要推行,国家要发展,就需要真正懂得实务、理解新思想的人才。
必须在科举中,加入新政的内容!
加入算学、格物、律法、商贸、乃至……海外地理!
这,才是对那些反对新政的攻势,最彻底的釜底抽薪!
让他们引以为傲的“学问”,在新时代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让他们赖以晋身的阶梯,彻底断裂!
而且,这件事,由谁来做最合适?
苏尘嘴角勾起一抹弧度。
还有谁,比刚刚经历过信任危机,最终选择与他站在一起的皇太孙朱允熥,更合适呢?
这,将是朱允熥作为储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手。
是他向天下宣告自己政治立场和改革决心的第一声号角!
也是对他和苏尘这对师徒联盟,最有力的一次巩固!
就让这把火,从科举开始烧起!
烧掉那些腐朽的坛坛罐罐!
也烧出一个崭新的大明!
……
东宫的书房内,烛火摇曳。
朱允熥摊开苏尘送来的密卷,手指微微颤抖。
科举改革方略。
每一个字,都像是为他量身打造,与他心中朦胧的新政蓝图严丝合缝。
算学、格物、律法、商贸……甚至还有那闻所未闻的海外地理!
这不再是空谈仁义道德,而是要选拔真正能做事、懂实务的人才。
这绝对能将新政,狠狠地向前推一大步!
朱允熥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但旋即又被深深的忧虑所取代。
他太清楚这方略意味着什么。
这是要彻底刨掉那些士绅儒生的根!
皇爷爷……会答应吗?
他那高高在上,心思难测的皇爷爷,会允许他这个刚刚被推上风口浪尖的皇太孙,做出如此惊世骇俗的举动?
还有朝堂上下的那些大臣,李善长那只老狐狸,以及他背后盘根错节的势力……他们会甘心让这条政令推行下去?
不会!
朱允熥心中很清楚,他们绝对不会!
指望他们去推行,无异于痴人说梦。
唯一的依仗,似乎只有安国公悄然建立起来的那个庞大的新政体系。
贸易衙门、器械局、医疗署、基建衙门……那些遍布全国的新机构,真的能绕开传统的州府县衙,将他的政令贯彻下去吗?
他不敢确定。
更让他心悸的是,如果自己真的这样做了,算不算擅作主张?
皇爷爷会不会雷霆震怒?
自己这道以“东宫”名义发出的政令,到底有没有用?会不会成为一个天大的笑话?
他完全没有把握。
汗水,不知不觉浸湿了他的手心。
他感觉自己像站在悬崖边上,往前一步,可能是万丈深渊,退后一步,却是万劫不复。
安国公将这把刀递给了他,也将这抉择的权力,交到了他手上。
他想起了安国公那平静却锐利的眼神。
想起了那句“这大明的方向,就一定能被我们……牢牢钉死在这里!”
朱允熥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
再睁开时,眼中的犹豫和恐惧已被一种决绝所取代。
他不能退。
他已经没有退路。
……
次日,天色微明。
朱允熥几乎一夜未眠,亲自拟定了旨意,盖上了属于东宫的印玺。
这是他成为皇太孙后,发出的第一道真正意义上的政令。
科举改革令。
他没有通过中书省,也没有知会内阁六部。
他选择了信任苏尘铺设的道路。
政令被秘密送往了京城的贸易总衙门。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朱允熥自己都感到有些难以置信。
仿佛一个指令下去,一台精密而庞大的机器瞬间开始运转。
政令以惊人的速度,通过贸易衙门遍布全国的驿传网络,发往大明十三行省的每一个角落。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各地的贸易衙门、器械局、医疗署、基建衙门,甚至包括那些新设立的官营工厂和矿场,都张贴出了醒目的告示。
告示内容清晰直白,没有沿用佶屈聱牙的官样文章。
更令人惊讶的是,各地衙门还迅速组织起了专门的宣传队。
这些人手持铜锣,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用最朴素的语言,向百姓宣讲着科举改革的内容。
“朝廷要选真才实学的人当官咧!”
“读死书没用啦!要学算账,学格物,学怎么修桥铺路!”
“只要你有本事,就算不是读书人出身,也有机会当官!”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
往后的一个月里,朱允熥不断收到来自各地的秘密回报。
回报的内容,让他心潮澎湃。
各地的新政衙门,不仅在强制推行科举改革,甚至已经开始着手刻印新教材。
算学基础、格物入门、大明律例详解、商贸通论……一本本崭新的书籍,开始取代那些陈旧的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