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安澜退位,曾经的谢家家主,如今的太后谢清依牵着年仅五岁的幼帝走向了那个高位。
谢清依虽出身商贾,但如今她的身后是认了她做义女的魏家,是立下赫赫战功的谢清啼,是交管了旧事谢家那庞大生意链的户部。
有这样的依仗,纵然太后本家无权高位重之人,纵然新帝年幼,这场帝王权利的交接,也没有人敢随意掀起波澜。
新帝登基后,尊楚安澜懿旨,命谢清啼和高清正辅政,又换下南境惹出祸事的几位守将,派了谢清啼带出来的几个清正将领去南境驻守。
圣旨传入南境,萧家那些为南境鸣不平而起事的势力,竟如地鼠一般,很快就消散在各处。
楚安澜退位的消息传到东境,沈白山立刻停下了西进的兵力,他虽停战,但定青山随他西进的目的,似乎不在于天下是否会换个明君,而是要将京城的天掀翻,然后再图谋些别的事情。
只是他不知道,沈白山和谢清啼早已达成了交易,若楚安澜退位,沈白山答应留楚安澜一命,并助谢清啼灭了定青山,将定青山这些年攒下的家底拿出来供养东境。
拿到楚安澜退位的消息时,沈白山正和定青山正在帅帐中商议进攻之事,二人表现出来的,都是对此事的震惊和意外。
沈白山迂回问了定青山的打算,知道他打算继续往京城供进,便附和说自己也有此意。
但回到营帐的当夜,沈白山就上演了一出被朝廷暗卫刺杀受伤的苦肉计,沈白山年纪大了,若撑着继续操劳,可能会被折腾的没命。
沈家军以主帅受伤需要休养的名义,在原地扎营,那意思是等沈白山伤势恢复到能上马提刀时再往西前进。
但定青山是个性子急的,而这一路的战无不胜,早就给了他过度高涨的信心,他看过沈白山,知道沈白山的打算后,暗骂了句废物,打算先行带兵西进。
少了沈家助力,战事没之前那么轻松,但总的来说,还是定青山占了上风。
半月后沈白山的伤养好,沈家大军也追了上来。
定青山心中高兴,以为之后的战事会更加顺利,但没想到沈家大军和他们汇合后,不是为了助他继续西进,而是忽然反水向他们展开了进攻。
沈白山反水的时候,东境多处忽然如雨后春笋一样,猝不及防的冒出许多打着除匪寇、护东境的口号,穿的跟山匪流民一般,但刀剑砍破破烂外衫,又会露出护心铠甲来。
那铠甲不着全身,而是像带着半截金属袖的金属马甲,铠甲虽不似寻常铠甲那般厚,但到底是能消减些刀剑杀伤力。
这玩意儿不是寻常东西,分明是破落户沈白山抱着一块铜板分成三份用的理念,为了将一件普通铠甲的材料造出三件铠甲而设计的。
这还不算,定青山的人和他们交过几次手,发现这帮人不仅穿着军队设计制造的铠甲,他们与人作战时训练有素的模样,分明和沈白山手下那帮人没甚区别。
定青山恨到眼睛充血,他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沈白山从一开始就耍了他,沈白山隐藏实力与他合作,就是为了现在猝不及防的给他致命打击。
而沈白山反水的时候,谢清啼和他的一帮将领,像从天上降下,从地里冒出一般,突然出现在了他们西进之路上。
腹背受敌,定青山这数月里被一场场胜仗喂出来的嚣张气焰,在一月间就被灭了个干干净净。
又是一月的合力围击,定青山终于大败,他带着一帮残兵往东边的老巢逃窜。
到了这田地,根本无需谢清啼再助力,只凭沈白山的兵力,就能一路死咬定青山。
谢清啼将定青山交给沈白山,自己则请了圣旨,带着兵力往北边去了。
定青山如丧家犬一般往东边一路逃窜,但没回到自己的老巢,就被沈白山的副将沈亮一个回马枪挑下马。
定青山当即就死了个透透的,定青山死后,沈白山下令,剩下诸人降者不杀,若有逃跑或反抗者,沈家军必定会取其人头。
部分骨头过硬的试图反抗,很快就被沈家军杀死,部分骨头过软的试图逃跑,也被沈家军杀了。
剩下的人后知后觉的发现,这个被朝廷欺压了十几年的废物王爷,居然真的是个狠角色。
投降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为了担心沈白山秋后算账取他们性命,主动将定青山金银粮草所在之处都供了出来。
供出那些所在的人,无不得到了沈家的优先收编和奖励,见此举有用,越来越多的人靠此博好处。
何况他们打打不过,逃又逃不掉,就算有心隐藏那些地方,将藏在那些地方的东西占为己有,但也不敢保证能在沈白山管辖下做成这事。
更何况,自己不说,保不准有其他人说,自己晚说一步,沈白山的那些好处就得不到了。
各处金银藏匿地被供出来,沈亮看着星子般落在地图上的标记,忍不住道:“定青山这狗东西,真是……兔子打洞都打不了这么多。”
这一路打着西进,招揽了不少被苛政逼进山,想推翻楚安澜苛政的山匪,也招揽了不少以为此时效力定青山和沈白山,日后他二人无论谁得势,都能分杯羹的恶匪。
如今沈白山灭了收了一部分,杀了一部分,剩下的各处匪寇,在从西边返回时,又顺手收拾了一波。
山匪几乎除净,再拿私藏的粮食、朝廷拨下的粮食,以及从各处山匪那里缴获的粮食分发至东境各地的百姓。
东境情势稳定,只待后续慢慢恢复该有的富足即可。
东境重回安定,南境造反的百姓也被慢慢安抚,现下等待解决的,只有北境的黄定坤了。
朝廷以东境五年免税为条件,向沈白山借出一部分兵力支援,沈白山倒也大方,直接拨出了一部分精锐交给沈亮,让他亲自带着去助谢清啼。
谢清啼带兵在北境征战了三个月,将黄定坤逼回了封地,黄定坤求和,朝廷提出收回黄定坤一半封地和兵力。
谢清啼的人就守在他退缩之地的城外,黄定坤知道,谢清啼不动他,不是没有得胜的信心,而是为了保留这属于大靖的兵力。
三日后,朝廷留给黄定坤考虑的时间已到,沈亮看着紧闭的城门,道:“将军,要等等吗?”
谢清啼眼中没有任何犹疑:“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