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走到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神像前,脸色难看。
沉默半晌后说道:“孝宗爷呀,您老人家恐怕也就担得起一个‘孝’字了。
史书中对您的赞誉铺天盖地,说您如何英明神武、政绩斐然,但当真如此吗?
在朕看来,您所犯的过错,丝毫不比英宗皇帝小。
在您之前,文官势力虽有野心,却还不敢公然与皇权正面抗衡,只能在背地里耍手段、使些绊子。
可您呢?
却一味地重用文官,任由文官权力膨胀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自己却浑然不知。”
“什么所谓的‘弘治中兴’?
在朕眼中,不过是那帮文官吹嘘出来的罢了,可您老人家居然深信不疑。
除了那些文官们刻意鼓吹的功绩,您老人家自己平心而论,还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政绩?
国库空虚,还是武备松弛?
身为天子,坐拥天下,三宫六院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您老人家却偏偏要搞出个一夫一妻制,结果呢,只留下武宗正德皇帝这么一根独苗。
您还觉得这是好事,甚至引以为荣?”
“您做人厚道之极,可论起做皇帝,实在是差得太远。
偏听偏信,还对文官的话深信不疑。
要是在寻常百姓家,您或许称得上是个合格的一家之主,可身为天子,您做得实在是糟糕透顶。
最后竟死得不明不白,居然是被太医用错药而驾崩,您自己说说,这样的死法窝囊不窝囊?”
江宁听到朱由校这番话,不禁连连咳嗽。
心想,这位朱兄可真是一点情面都不讲,对自己的这位老祖宗丝毫不留余地。
朱由校叹了口气,幽幽开口道:“孝宗爷呀,倘若您在天有灵,得知您唯一的儿子武宗正德皇帝也是被文官给暗害了,不知您会不会追悔莫及。”
他缓缓转身,来到武宗正德皇帝的神像前,目光紧紧地盯着这位老祖宗,仿佛要从神像中看出些什么。
江宁听到朱由校亲口说出武宗正德皇帝竟是被文官所害,不禁大惊失色。
虽说后世有诸多猜测,对武宗正德皇帝的死因质疑声不断,可此刻亲耳从朱由校口中听闻,江宁内心仍满是不敢置信,瞪大了双眼,满脸的惊愕。
朱由校转头看向满脸惊讶的江宁,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江兄,朕知道你听闻这消息定然十分震惊,可朕所言句句属实,稍后你自会明白。”
说完,他再度转头,看着武宗正德皇帝的神像,拿起三炷香,点燃后插入香炉,而后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
接着,他站起身,感慨道:“武宗爷呀,您老人家当真是了不起!
身为少年天子,竟能凭一己之力与满朝文武抗衡,将满朝文武玩弄于股掌之间。
就凭您这份手段与智谋,足以同太祖、成祖、仁宗诸位先祖相提并论。
您刚登基那会,孝宗留给您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库亏空,朝堂上下,文官们一手遮天,司礼监与文官相互勾结,天子形同虚设。
但您老人家天纵奇才,竟想出设立豹房这一妙招,直接把内阁和司礼监给废了,军国大事都改由豹房决策。”
文官们眼见内阁和司礼监被彻底架空。
便只能一味地抹黑您的名声,企图让天下人都以为您是个荒淫无度、奢靡成风且喜好享乐的昏君。
可是,又有谁能真正明白,您若不如此行事,恐怕早就沦为傀儡皇帝了。
最令朕钦佩的是,您竟然自封威武大将军、镇国公,以朱寿的身份彻底掌控了军权。
不仅设立内操军,还调边军入京,改制团营,大力重用边关武将,重用东厂和锦衣卫,最终从文官手中成功夺回兵权。
为此您还推出一个“立皇帝”刘瑾,在前边不留余力的执行您的命令,刘瑾也算是个忠心的奴才,冲锋在前,和文官打的不可开交。
之后您御驾亲征,在应州与蒙古展开大战,十万大军杀得昏天黑地。
可这群厚颜无耻的文官,居然在史书中记载您一路游山玩水,搜刮民脂民膏,把军国大事当作儿戏,还说最后双方只死伤了几个人。
如此荒谬绝伦的鬼话,他们竟说得出口,而世上居然还有人相信。
说完,朱由校转头看向江宁,问道:“江兄,你说说,当年应州大战,武宗爷亲率五万边军,蒙古也出兵五万,双方共十万人马,激战整整五日,最终将蒙古打得大败而归。
江宁闻言,赶忙开口说道:“陛下,虽说臣未曾亲临战场,但也曾沈有荣、陈策两位都督,那里听闻战场之事。
但凡知道些行军打仗之事便知,一旦兵力上万,那场面便是无边无际。
双方十万人马摆开阵势交战,这规模得有多大啊!
而且还大战了五天五夜,即便只是相互踩踏,那死伤人数也绝不是小数目。
说战死只有十几个人,这显然是荒谬至极,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听到江宁的回答,朱由校一脸骄傲,笑着开口说道:“江兄,那些文官之所以这般肆意编排武宗爷,就是因为武宗爷当年将他们压的死死的。
孝宗在位时留下的李东阳、刘健、谢迁这三个老家伙,全被武宗爷收拾得老老实实。
最后,也就李东阳还留在朝廷,另外两个早就被武宗爷打发走了。”
紧接着,朱由校又开口说道:“武宗爷,无论智谋、手段还是才情,在帝王之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当年接见西洋使臣,武宗爷竟能直接用西洋语言与他们交谈,连翻译都不用。
武宗爷自小就文武双全,对习武更是痴迷,各种武艺无一不精、无一不通。”
这时,江宁一脸疑惑地开口问道:“陛下,那后来为何武宗爷他老人家……”
朱由校也跟着叹了口气,说道:“事情就坏在这儿。
武宗爷当年为了打压孝宗爷留下的老臣,在大力提拔边关武将的同时,也提拔了不少文人,这其中就有武宗爷的老师杨廷和。
起初,杨廷和对武宗爷那是马首是瞻,言听计从。
但权力这东西,最能蛊惑人心。
后来,杨廷和这老家伙,就跑去烧文官的灶了。”
武宗爷当年打算下江南,杨廷和这个老家带头反对。
可杨廷和是武宗爷自己提拔起来的人,而且还是他的老师,武宗爷便一再忍让。
哪曾想,杨廷和这个老东西,竟然与文官们沆瀣一气,一起造谣抹黑武宗!
到后来,连司礼监那群奴才也掺和了进去。
要说最让人愤恨的,还得是后宫的张太后。
听到这儿,江宁当场愣住了。
这位孝宗皇帝坚持一夫一妻制的张皇后,他可是久闻大名,实在没想到她也卷入了此事。
只听朱由校继续说道:“当年宁王造反,本是给武宗爷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武宗爷有了平叛的借口下江南。
要知道,当年武宗爷打算利用刘瑾重新丈量天下田亩,制定赋税,结果引来全天下的,文官士绅群起攻之,最后为了稳定朝局,平息众怒,武宗爷只能处死刘瑾。
后来武宗爷亲自领兵下江南,实则有两个目的。
其一,自然是镇压宁王叛乱。
其二,则是想凭借手中武力彻底镇压江南的文官士绅,从而收回财政大权。
可没料到,半路上杀出个王阳明这个愣头青,稀里糊涂地就把宁王给收拾了。
武宗爷无奈,只能咬着牙坚持下江南。
结果遭人算计,落水染病。
“起初,这也并非什么要命的大事。
然而,回京之后,太医院的御医为其诊治,可折腾了好久,病情却丝毫不见好转。
武宗爷膝下并无子嗣,文官们便开始蠢蠢欲动,打起了别的主意。
武宗爷从宫外寻来名医为自己医治,病情逐渐有了起色。
同时,武宗爷通过锦衣卫查出自己是被人暗中算计,于是决定等病好之后,与文官们彻底摊牌,借助武将的力量将文官集团一举镇压。
“可谁能想到,就在这紧要关头,武宗爷的两位舅舅,也就是张太后的亲弟弟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
这两个祸害,居然也与这些文官勾结在一起,还做了许多违法乱纪之事。
事情最终捅到了武宗爷面前,武宗爷勃然大怒,要处死这两位国舅。
张太后得知消息后,跑到重病在身的武宗跟前,一哭二闹三上吊。
武宗虽然气得不行,但态度坚决,毫不松口。
“张太后眼见两个弟弟性命堪忧,竟跑去询问杨廷和对策。
杨廷和这个阴险小人,不知对张太后说了什么,随后竟暗中将为武宗爷治病的大夫处死,继续让太医院为武宗医治。
在此期间,他们更是彻底掌控了皇宫大内的禁军,武宗爷被完全限制在宫中。
武宗爷手下的一众武将,见不到皇帝,顿时群龙无首,被文官们逐个击破。
最终,武宗爷竟被太医院给活活治死了。”
听到朱由校的话,江宁惊得嘴巴张的老大,实在没料到武宗正德皇帝的驾崩,背后竟牵扯如此多的人和事,这着实令人震撼不已。
朱由校转过头,对着江宁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江兄啊,朕这位武宗爷,当年真的只差那么一点,就能将文官势力彻底打压下去了。
只可惜,最终还是功亏一篑,自己反倒在史书上落下个荒淫好色、昏庸无道的恶名。”
江宁只觉自己的三观被彻底颠覆。
要是这话是别人嘴里说出来的,江宁定会毫不客气地回怼一句:“接着编。”
可如今这话却是从朱由校口中说出,他身为大明天子,老朱家根正苗红的嫡系子孙,可信度极高,绝非那些街头巷尾流传的野史杂文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