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为民新作的影响力正在慢慢发酵,在燕京,他是不会缺少书迷和话题的。
《燕京文艺》今天发行后,编辑部上下都很紧张。
胡为民的小说成绩是得到认证的,但那是报纸,在杂志上有没有那种影响力,还是未知之数。
有个年轻编辑忍不住畅想起来:“你们说,咱们的杂志会不会靠着胡老师的小说卖到上百万册?”
“百万册?你做梦呢?现在国内最出名的文学杂志一期也不过卖四五十万册,你一下子把记录提高得百万册,也太敢想了。”有编辑反驳道。
年轻编辑不服,“《燕京青年报》因为连载胡老师的小说,巅峰期卖出去两百万份,咱们的杂志有一个月的销售时间,卖个百万册不过分吧?”
“闹呢?报纸一份多少钱,几分钱,咱们的杂志多少钱,两毛五,这怎么比?”
“不止,报纸就算没有小说,还有新闻,受众和我们文学杂志不一样。”
年轻编辑的乐观看法迎来了更多人的反驳,这让他有些泄气。
“那你们觉得,咱们这期能卖到多少?”
“我觉得能卖出去二十万册就是成功。”
“二十万册?那不是比我们往期高了个五六万册嘛。”
“五六万册已经不少了,你真当文学杂志的受众很多啊!”
“就算受众不少,但竞争对手多啊!”
编辑们的闲谈,都被张德宁看在眼里。
她同样是年轻编辑,也希望杂志能借着这次机会赶超诸多竞争者。
但她同样知道,这不现实。
《燕京文艺》自从改开后,在燕京的读者群体当中口碑极速攀升,多部高质量的作品都受到了读者们的广泛认可,连带着刊物本身的影响力也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大。
对于刊物来说,刊载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也决定了刊物本身的影响力。
但是吧,作为一份有野心的杂志,《燕京文艺》还是缺少能在全国范围内打响杂志名头的扛鼎之作。
编辑部,不,应该说是主编周艳茹和她,都已经把希望寄托在了胡为民和他的《孩子王》身上。
就是不知道最终结果,是否能如他们所愿。
张德宁看了眼挂在墙上的时钟,时间已经来到下午,按理来说应该快有燕京部分地区的销量统计出来了。
果然,她念叨没多久,就有发行部门的员工跑了进来。
“同志们,好消息,今年《燕京文艺》第三期大卖。根据新华书店和邮局的反馈,燕京地区铺货的十万册已经告急!”
“轰!”
编辑部炸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才第一天,燕京铺货的十万册库存就告急了?
要知道,这次杂志社就印了二十万册,燕京地区,也就是杂志社的传统辐射范围内,就铺货一半,剩下一半撒向了全国各地。
这个消息和不少老成持重的编辑心中预想的不一样啊!
张德宁从工位窜出来,拉着发行人员的胳膊问,“你的消息保真吗?”
“真的,都是各地反馈的消息,然后经过我们统计得来的!”那人肯定道。
“走,跟我去见主编!”
张德宁拉着发行人员的胳膊,往主编办公室拽。
半晌,发行人员才出来,然后是主编和张德宁。
“同志们,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咱们这一期《燕京文艺》大获成功。经过慎重决定,社里决定当期杂志加印十万册!”
“万岁!”
杂志加印,证明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编辑部上上下下都是有功的。
表面上,周艳茹和张德宁都很高兴。
不过私下里,周艳茹还是忍不住抱怨道:“社里还是保守了。燕京城十万册才卖了几天就告急,再加印十万册哪能够啊!”
“是啊,这才第一天,还没过完呢。我觉得怎么也得加印个二十万册才够。”张德宁附和道。
周艳茹道:“不过社长说的也有道理,加印又不是一锤子买卖,卖得好可以再继续加,就是耽误时间。”
“也对,现在是第一天,口碑还没发酵,有个一周时间等口碑发酵,那时候杂志才能显示出真正的潜力来。”张德宁道。
有了一天最少十万册销量的成绩打底,两人对这一期的最终销量充满信心。
……
第三天,度过一个愉快周末的胡为民早早来到图书馆上班。
打扫完卫生后,该来的人也都到齐了。
胡为民坐下没多久,赵老师他们便联袂而来。
“赵老师,你们这是?”
“为民,还没恭喜你,你的小说《孩子王》大火啊!”
“这才过了两天,最后是个什么情况还不好说。”胡为民谦虚道。
“你太谦虚了,现如今整个燕京城想买《燕京文艺》都得提前排队呢。”
“排队都不一定买得上,太火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将《孩子王》引发的杂志销售盛况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出来。
胡为民听完她们的描述后,疑惑道:“我说各位大姐,以前我也发表过小说,也没见你们这么激动啊?”
他这话把大姐们都给问住了。
是啊,她们都是大学老师,知识分子,作家也不是没见过。按理来说,她们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激动得跟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姑娘一样。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她们如此激动的呢?
略一思索她们心里有了答案。
其实也很简单,《甜蜜蜜》这部小说吧虽然好看,但太过通俗,而且还是在报纸上连载,缺少逼格。
同理,他的几部短篇也是这种情况。
这次的《孩子王》就不同了,首发在《燕京文艺》,逼格足够高。
那可是《燕京文艺》啊!
喜欢文学作品的老燕京知识分子那个不知道老舍当过主编的杂志。
要不是一些原因,《燕京文艺》不会比有巴金坐镇的《收获》差。
现在能在《燕京文艺》发表作品的作家,也许不是最牛的。但是,这代表的是主流对作家的认同,不一样,大大的不一样!
用后世的话说,现在的胡为民,在她们的眼中是个腕了。
心里这么想,不代表有人会这么说出来。
最后还是赵老师才思敏捷,她另辟蹊径道:“还不是你的《孩子王》写的是老师,让我们找到了认同感和代入感。”
“没错。”
“我们就是这么想的。”
其他人连忙附和,脑袋点个不停。
胡为民似笑非笑道:“呵呵,算你们有理。”
赵老师若无其事道:“为民啊,这次呢我们找你,也是想和你交流一下阅读过《孩子王》后的心得体会。”
其他人点头,自从前两天看了这部作品后,她们就想着和胡为民这个作者交流了。
“行啊,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尽管问。我肯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胡为民爽快地说。
“好,那我就先问了。”赵老师心里一喜,眉开眼笑地问:“为民,为什么你的《孩子王》里,没有其他作品中蛮横且愚昧的角色?”
大底上,这个时代涉及乡村题材的作品,总有或者守旧,或者愚昧,或者蛮横的角色。
但出奇的是,《孩子王》里面就没有。
明明是乡村,文化程度不高,或者说文盲占据绝大多数,偏偏他们一个个都理智的可怕。
不合理,太不合理了。
将心中的疑惑道出后,众人看向胡为民,都在等他解惑。
胡为民点了点头,“我是故意这么写的。”
“为什么呢?我一直记得主席说过的一句话,他老人家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我深以为然。中国是以农立国,农民有很高的生存智慧,不要低估中国农民的生存智慧。
以往文学作品里面农民的形象并不好,多是什么麻木不仁,见小利而忘义,要是信了,只能活在幻象之中。
可实际上呢,谁对农民好,他们是分得清的。这点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我就是从农村出来的。”
胡为民很坦然,一点都不避讳他的出身。
“我就是要塑造与众不同,但又真实存在的农村,和以往知识分子笔下的农民做出区别。”
听完了胡为民的说明,赵老师点点头。
又有人问道:“为民,如果你想歌颂谢老师,为什么要让他在短暂的生命中受尽痛苦呢?”
胡为民沉默片刻后,回道:“首先,这么写就是为了制造矛盾和做出对比。其次,在我心中,谢园就是老师们的具象化。
他是平凡的,却又如同蜡烛一样,用生命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人生。正是因为有无数像谢园这样的老师无私奉献,我们的文明才能传承到现在,并且变得越来越光明和璀璨。”
老师们不停点头,她们觉得胡为民的话,说到了她们的心坎上。
她们为什么当老师,不就是为了教育下一代吗?
只要学生在她们的教育下有了出息,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让她们付出一切都会心甘情愿。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传到众人耳中。
“胡老师,各位,你们不觉得谢园这样的主角显得太虚伪,太虚无缥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