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对曹真进言:“西羌各部,自太祖时期起,便年年向我朝进贡,文皇帝在位时,也曾施予诸多恩惠。当下,我们可据守险要之地,派人抄小路直入羌中求援,许以和亲之诺,羌人定会出兵,从背后突袭蜀兵。届时,我军再以主力正面出击,形成首尾夹攻之势,如此一来,何愁不胜?” 曹真深以为然,即刻安排人手,连夜快马加鞭,携带书信奔赴羌中。
西羌国王彻里吉,自曹操时代就与中原保持着朝贡往来。他麾下有一文一武两位得力干将,文臣是雅丹丞相,武将为越吉元帅。魏国使者带着大量金珠财宝以及书信抵达西羌,先行拜见雅丹丞相,献上礼物后,详尽阐述了魏国的求救之意。雅丹丞相遂引领使者前去谒见国王彻里吉,并呈上书信与礼物。彻里吉仔细阅览书信后,召集众人商议对策。雅丹进谏道:“我西羌与魏国一向交往密切,如今曹都督前来求援,还许下和亲之约,于情于理,我们都应答应。” 彻里吉采纳了雅丹的建议,当即下令,命雅丹与越吉元帅点齐十五万羌兵出征。这些羌兵皆擅长使用弓弩、枪刀、蒺藜、飞锤等各类兵器,军中还有特制的战车,车身用铁叶包裹并加以钉钉,用以装载粮食、军器等各类物资,有的战车由骆驼牵拉,有的则由骡马驾驭,这支队伍号称 “铁车兵”。二人领命后,辞别国王,率领大军直逼西平关。
驻守西平关的蜀将韩祯,得知羌兵来袭,赶忙派人快马加鞭,携带文书向孔明禀报。孔明接到消息后,询问众将:“谁愿前往击退羌兵?” 张苞、关兴齐声应道:“我等愿往!” 孔明微微皱眉,说道:“你们二人虽有此心,奈何路途不熟。” 随后,他看向马岱,说道:“你久居羌地,熟知羌人的习性,可为向导。” 于是,孔明点选五万精兵,命关兴、张苞与马岱一同出征。三人领命,率兵启程。
行军数日后,他们很快便遭遇了羌兵。关兴率先带领百余骑兵登上山坡了望,只见羌兵将铁车首尾相连,随地扎下营寨,车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兵器,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坚固的移动城池。关兴观察许久,却始终想不出破敌之策,只得返回营寨,与张苞、马岱商讨。马岱思忖后说道:“今日天色已晚,且待明日对阵,看清敌军虚实,再做计较。”
次日清晨,蜀军兵分三路,关兴居中,张苞在左,马岱居右,三路兵马齐头并进。羌兵阵中,越吉元帅手持铁锤,腰间悬挂宝雕弓,一马当先,奋勇冲出。关兴见状,指挥三路兵马径直向前。突然,羌兵向两侧散开,中间涌出铁车,如汹涌潮水般席卷而来,与此同时,弓弩齐发。蜀兵抵挡不住,瞬间大乱,马岱、张苞两军率先败退。关兴所率一军被羌兵重重包围,一路被围至西北角。
关兴被困在包围圈中,左冲右突,却始终无法突围。铁车层层环绕,密不透风,宛如一座难以逾越的城池,蜀兵彼此之间难以照应。关兴无奈,只得朝着山谷方向寻找出路。眼看天色渐暗,只见一簇黑色旗帜如乌云般蜂拥而至,一员羌将手提铁锤,大声呼喊:“小将休走!我乃越吉元帅!” 关兴见状,急忙催马向前,拼尽全力狂奔,却迎面遇上一条断涧,无奈之下,只能回身迎战越吉。关兴心中畏惧,抵挡不住越吉的攻势,转身朝涧中逃去。越吉紧追不舍,一铁锤砸下,关兴匆忙躲避,铁锤正中马胯。战马吃痛,朝涧中倒下,关兴也随之落入水中。就在此时,只听一声巨响,越吉连人带马,莫名其妙地坠入水中。关兴在水中挣扎着起身,只见岸上一员大将,正奋力杀退羌兵。关兴提刀欲砍越吉,越吉却跃水逃脱。关兴牵过越吉的战马,来到岸上,整理好鞍辔,手持长刀,重新上马。此时,他看到那员大将仍在前方追杀羌兵。关兴心想,此人救了自己性命,定要当面致谢,于是拍马追去。待逐渐靠近,只见云雾之中,隐隐出现一位大将,面如重枣,眉似卧蚕,身着绿袍金铠,手提青龙刀,骑着赤兔马,手抚美髯,分明正是自己的父亲关羽。关兴又惊又喜。关羽抬手朝东南方向一指,说道:“我儿速速从这条路返回,我会护你回营。” 言罢,便消失不见。关兴依照父亲所指方向,朝东南方疾驰而去。
到了半夜,一彪军赶来,原来是张苞。张苞焦急地问道:“你可见到二伯父了?” 关兴惊讶道:“你如何知晓?” 张苞说道:“我被铁车军追得紧迫,忽见伯父从天而降,吓退羌兵,还指引我说:‘你从这条路去救我儿。’因此,我急忙带兵前来寻你。” 关兴也将自己的遭遇告知张苞,二人皆深感惊奇。随后,二人一同返回营寨。
马岱见他们归来,说道:“这股羌兵来势汹汹,难以击退。我先守住营寨,你们二人速速回营,向丞相禀报,让丞相定计破敌。” 于是,关兴、张苞二人连夜赶回,向孔明详细汇报了此事。孔明听后,随即命令赵云、魏延各率一军设下埋伏;又点齐三万军马,带上姜维、张冀、关兴、张苞,亲自前往马岱营寨驻扎。次日,孔明登上高处观察敌情,只见铁车连绵不绝,人马纵横驰骋,往来穿梭。孔明见状,微微一笑,说道:“破这铁车军,并非难事。” 他唤来马岱、张冀,低声吩咐一番。二人领命而去。孔明又转头问姜维:“伯约,你可知破车之法?” 姜维答道:“羌人只知凭借勇力,怎会料到我军的妙计?” 孔明笑道:“你深知我意。如今彤云密布,朔风呼啸,眼看就要下雪了,我的计策便可施展。” 说罢,他命关兴、张苞二人带兵埋伏;让姜维领兵出战,并叮嘱道:“只要铁车兵一到,便向后撤退;在寨口虚设旌旗,不设伏兵。” 一切安排妥当。
时至十二月末,果然天降大雪。姜维率兵出战,越吉率领铁车兵前来迎战。姜维依计,转身便退。羌兵追到寨前,姜维已从寨后撤离。羌兵来到寨外,只听到寨内传来阵阵鼓琴之声,四周却空无一人,唯有旌旗随风飘动,于是急忙回报越吉。越吉心中起疑,不敢贸然前进。雅丹丞相却道:“这定是诸葛亮的诡计,虚设疑兵罢了,不足为惧,可大胆进攻。” 越吉听后,率兵来到寨前,只见孔明带着琴上车,率领几名骑兵进入寨中,朝后而去。羌兵见状,冲进寨栅,一直追到山口,只见孔明的小车缓缓转入林中。雅丹对越吉说道:“即便有伏兵,也不过是些小股部队,不足为虑。” 于是,越吉率领大军继续追赶。又看见姜维的士兵在雪地中四处奔逃。越吉大怒,催促士兵加快速度。山路被大雪覆盖,看似一片平坦。正追赶间,忽有士兵来报,称蜀兵从山后杀出。雅丹不屑地说:“些许伏兵,何足挂齿!” 只顾催促兵马继续前进。突然,一声巨响传来,犹如山崩地裂,羌兵纷纷坠入预先设好的坑堑之中。后面的铁车由于行驶速度过快,来不及刹车,纷纷拥入,自相践踏。后面的士兵见状,想要撤退,此时,左边关兴、右边张苞,两路兵马杀出,万弩齐发;背后姜维、马岱、张冀三路兵马也杀到。铁车兵顿时大乱。越吉元帅见状,朝着后面的山谷逃窜,恰好遇上关兴。二人交锋,只一个回合,关兴举刀大喝,将越吉砍死在马下。雅丹丞相则被马岱生擒,押解到大寨。羌兵见主帅被杀,丞相被俘,顿时作鸟兽散。
孔明升帐,马岱押着雅丹前来。孔明命武士解开雅丹的绑缚,赐酒给他压惊,并好言抚慰。雅丹深受感动。孔明说道:“我的君主乃是大汉皇帝,如今命我讨伐逆贼,你为何反而帮助叛逆?我今日放你回去,你回去告诉你的君主,我大汉与西羌乃邻邦,理应永结盟好,切勿听信反贼的谗言。” 说罢,孔明将俘获的羌兵以及车马器械,尽数归还雅丹,放他们回国。众人感激涕零,纷纷拜谢离去。孔明率领三军连夜赶回祁山大寨,命令关兴、张苞领兵先行;同时,派人带着捷报上奏朝廷。
曹真连日翘首以盼羌人的消息,忽然有伏路军前来禀报:“蜀兵已拔营,准备启程。” 郭淮大喜,说道:“定是羌兵的攻击起了作用,蜀兵这才撤退。” 于是,分兵两路追赶。前面蜀兵看似慌乱逃窜,魏兵在后面紧紧追袭。先锋曹遵正追赶间,忽然鼓声如雷,一彪军杀出,为首大将正是魏延,他大喝一声:“反贼休走!” 曹遵大惊,匆忙拍马迎战,还未战满三个回合,便被魏延一刀斩于马下。副先锋朱赞见状,继续领兵追赶,不料,又一彪军杀出,为首大将是赵云。朱赞不及防备,被赵云一枪刺死。曹真、郭淮见西路先锋相继战死,正欲收兵回营,此时,背后喊声震天,鼓角齐鸣,关兴、张苞两路兵马杀出,将曹真、郭淮团团围住,一阵痛击。曹真、郭淮二人带着残兵败将,奋力突围逃走。蜀兵大获全胜,一路追到渭水,夺取了魏寨。曹真折损了两名先锋,心中悲痛不已,只得写奏章上报朝廷,请求增派援兵。
魏主曹睿临朝,近臣上奏:“大都督曹真,屡次败于蜀军之手,折了两名先锋,羌兵也伤亡惨重,如今形势危急,特上表求救,请陛下定夺。” 曹睿大惊失色,急忙询问退兵之策。华歆上奏道:“陛下需御驾亲征,大会诸侯,众人齐心协力,方可击退蜀军。否则,长安一旦有失,关中便危在旦夕!” 太傅钟繇进谏道:“但凡为将者,智谋若能超过他人,便能克敌制胜。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臣料想曹真虽久经沙场,但绝非诸葛亮的对手。臣愿以全家老小的性命作保,举荐一人,此人定能退蜀兵。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曹睿说道:“你乃朝廷元老重臣,既有贤能之士可退蜀兵,快举荐来为朕分忧。” 钟繇奏道:“此前,诸葛亮欲兴兵犯境,只因惧怕此人,故而散布流言,使陛下对其产生怀疑并将其免职,这才敢长驱直入。如今若重新任用此人,诸葛亮自会退兵。” 曹睿忙问:“此人是谁?” 钟繇答:“乃骠骑大将军司马懿。” 曹睿叹息道:“此事朕亦追悔莫及。如今仲达身在何处?” 钟繇回道:“近日听闻仲达在宛城赋闲。” 曹睿随即降诏,派遣使者持符节,恢复司马懿的官职,加封为平西都督,命他即刻调集南阳各路军马,赶赴长安。曹睿还决定御驾亲征,并命令司马懿限期赶到长安会合。使者领命,连夜快马朝着宛城奔去。
自从出师北伐以来,孔明屡战屡胜,心中十分欣喜。此时,他正在祁山寨中召集众将商议军务,忽然接到报告,镇守永安宫的李严派儿子李丰前来求见。孔明以为是东吴侵犯边境,心中颇为惊疑,赶忙将李丰唤入帐中询问。李丰说道:“我是特意来向丞相报喜的。” 孔明问道:“有什么喜事?” 李丰回答:“从前孟达投降魏国,实是迫不得已。当时曹丕赏识他的才能,时常赏赐他骏马、金珠,还曾与他同车出行,封他为散骑常侍,兼任新城太守,让他镇守上庸、金城等地,委以西南方面的重任。曹丕死后,曹睿即位,朝中许多人嫉妒孟达,他日夜感到不安,常常对众将说:‘我本是蜀国将领,只是形势所迫才到了这里。’如今他多次派心腹之人送信给我父亲,让父亲早晚代他向丞相禀报:之前魏国五路大军进攻西川的时候,他就有反正的想法;如今在新城,听说丞相北伐魏国,他打算发动金城、新城、上庸三处的军马,在当地起事,直接进攻洛阳;丞相攻取长安,这样两京就可以平定了。现在我把他派来的人和多次送来的书信呈给丞相。” 孔明听后非常高兴,重重地赏赐了李丰等人。
这时,侦察兵突然来报:“魏主曹睿,一方面御驾前往长安;另一方面下诏恢复司马懿的官职,加封他为平西都督,让他调动当地的兵马,在长安会合。” 孔明听闻,大为震惊。参军马谡说道:“曹睿有什么可惧怕的!他若来长安,我们正好将他擒获。丞相为何如此惊讶?” 孔明说:“我哪里是惧怕曹睿?我所担忧的只有司马懿一人罢了。如今孟达想要举兵起事,如果遇上司马懿,事情必定会失败。孟达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一定会被他擒获。孟达若死,想要夺取中原就更难了。” 马谡说:“为何不赶紧写信,让孟达多加提防?” 孔明听从了他的建议,立即写了封信,让来人连夜送回给孟达。
再说孟达在新城,一心盼望着心腹之人带回消息。一天,心腹之人回来了,将孔明的回信呈上。孟达拆开信封阅读,信的大致内容是:“近来收到你的来信,足以知晓你忠义之心,不忘旧情,我感到十分欣慰。倘若能够成就大事,那么你就是汉朝中兴的第一功臣。然而,此事极其需要谨慎保密,不可轻易托付他人。务必小心!千万警戒!最近听说曹睿又下诏让司马懿调动宛城、洛阳的兵马,倘若他得知你举兵起事,必定会率先赶到。你必须做好万全的防备,切不可掉以轻心。” 孟达看完信后,笑着说:“人们都说孔明心思缜密,如今看这件事就知道了。” 于是写了回信,让心腹之人带给孔明。孔明将此人唤入帐中,接过回信。孔明拆开信封查看,信中写道:“刚刚承蒙您的指教,我怎敢有丝毫懈怠。我私下认为司马懿的事情,不必担忧:宛城距离洛阳大约八百里,到新城有一千二百里。如果司马懿得知我举兵起事,必定要上表奏明魏主。一来一回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那时我的城池已经坚固,众将和三军都处于深险之地。司马懿即便来了,我又有什么可惧怕的呢?丞相尽管放宽心,只等我的捷报吧!”
孔明看完信后,将信扔在地上,跺脚说道:“孟达必定会死在司马懿的手中!” 马谡问道:“丞相为什么这么说呢?” 孔明解释道:“兵法上说,要攻打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出击。怎么能按照一个月的期限来估量呢?曹睿既然委任了司马懿,一旦遇到贼寇就会让他立即铲除,哪里还会等待奏报呢?如果知道孟达造反,不出十日,司马懿的兵马必定会赶到,孟达哪里还有应对的机会呢?” 众将听后,都对孔明的分析十分佩服。孔明急忙让来人回去转告孟达:“如果还没有起事,千万不要让参与此事的人知道消息;一旦泄露,必定会失败。” 来人拜别孔明,返回新城。
司马懿在宛城赋闲,听说魏国军队屡次被蜀军击败,不禁仰天长叹。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字子元;次子司马昭,字子尚,二人向来胸怀大志,精通兵书。当时他们侍立在父亲身旁,看到司马懿长叹,便问道:“父亲为什么叹气呢?” 司马懿说:“你们这些小辈,怎么能知晓大事呢?” 司马师说:“难道是因为感叹魏主不任用您吗?” 司马昭笑着说:“早晚魏主必定会宣召父亲。” 话还没说完,忽然有使者持符节前来。司马懿听完诏书,便开始调动宛城各路军马。这时,又有报告称,金城太守申仪的家人有机密之事求见。司马懿将其唤入密室询问,此人详细地说出了孟达想要造反的事情。还有孟达的心腹李辅以及孟达的外甥邓贤,一同前来告发。司马懿听完,双手合十放在额头说道:“这真是皇上齐天的洪福啊!诸葛亮的军队在祁山,杀得魏国上下人人胆寒;如今天子不得已前往长安,如果一时不任用我,孟达一旦起事,两京就危险了!这个贼子必定与诸葛亮暗中勾结。我先将他擒获,诸葛亮必定会心生寒意,自行退兵。” 长子司马师说:“父亲应该赶紧写表章上奏天子。” 司马懿说:“如果等待圣旨,一来一回要一个月的时间,事情就来不及了。” 于是立即传令,让军队出发,一天要走两天的路程,如有迟缓,立即斩首;同时命令参军梁畿带着檄文连夜前往新城,让孟达等人准备出征,使他们不起疑心。梁畿先行出发,司马懿随后率领大军进发。
行军两天后,山坡下突然转出一支军队,为首的是右将军徐晃。徐晃下马拜见司马懿,问道:“天子驾到长安,亲自抵御蜀兵,如今都督要去哪里?” 司马懿低声说:“现在孟达造反,我去将他擒获。” 徐晃说:“我愿意担任先锋。” 司马懿非常高兴,于是两支军队合为一处。徐晃担任前部,司马懿在中军,他的两个儿子在后面押阵。又行军两天,前军的侦察骑兵捉住了孟达的心腹之人,搜出了孔明的回信,前来拜见司马懿。司马懿说:“我不杀你,你从实详细说来。” 那人只得将孔明与孟达之间往来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知。司马懿看完孔明的回信,大惊道:“世上有才能的人,见解往往相同。我的计划先被孔明识破了。幸好天子有福,得到了这个消息,孟达如今已经无能为力了。” 于是连夜催促军队快速前进。
再说孟达在新城,与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约定好了起事的日期。申耽、申仪二人假装答应,每天调练军马,只等魏兵到来,便作为内应;却报告孟达说,军器粮草都还没有准备完备,不敢约定起事的日期。孟达信以为真,没有怀疑。忽然有报告说参军梁畿来了,孟达将他迎入城中。梁畿传达司马懿的命令:“司马都督如今奉天子诏书,调动各路军马去击退蜀兵。太守可以集合本部军马,听候调遣。” 孟达问道:“都督什么时候出发的?” 梁畿说:“此时大概已经离开宛城,朝着长安去了。” 孟达暗自高兴,心想:“我的大事要成功了!” 于是设宴款待梁畿,将他送出城外,立即通知申耽、申仪,明天举兵起事,换上大汉的旗号,发动各路军马,直接进攻洛阳。忽然又有报告:“城外尘土飞扬,不知道是哪里的军队来了。” 孟达登上城楼查看,只见一彪军队打着 “右将军徐晃” 的旗号,飞奔到城下。孟达大惊,急忙拉起吊桥。徐晃坐下的马收不住脚,一直跑到壕沟边,高声喊道:“反贼孟达,早早投降!” 孟达大怒,急忙开弓射箭,正中徐晃的额头,魏将赶忙将他救走。城上乱箭齐发,魏兵这才退去。孟达正要开门追赶,却见四面旌旗蔽日,司马懿的大军到了。孟达仰天长叹道:“果然没有逃出孔明的预料!” 于是关闭城门,坚守不出。
徐晃被孟达射中额头,众军将他救到寨中,取出箭头,让医生治疗;当晚徐晃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司马懿让人将徐晃的灵柩送回洛阳安葬。第二天,孟达登上城楼四处查看,只见魏兵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孟达坐立不安,惊疑不定,忽然看到两路兵马从城外杀来,军旗上写着 “申耽”“申仪”。孟达以为是救兵到了,急忙带领本部兵马大开城门杀出。申耽、申仪大声喊道:“反贼休走!早早受死!” 孟达见事情突变,拨转马头想要回城,城上乱箭射下。李辅、邓贤二人在城上大骂:“我们已经献了城!” 孟达夺路而逃,申耽紧追不舍。孟达此时人困马乏,来不及防备,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砍下了首级。其余的军队全部投降。李辅、邓贤大开城门,迎接司马懿入城。司马懿安抚百姓,犒劳军队完毕后,派人奏知魏主曹睿。曹睿非常高兴,下令将孟达的首级送到洛阳城示众;给申耽、申仪加官进爵,让他们跟随司马懿出征;命令李辅、邓贤镇守新城、上庸。
司马懿率领军队来到长安城外扎下营寨。他入城拜见魏主曹睿。曹睿高兴地说:“朕一时糊涂,误中了反间之计,后悔莫及。如今孟达造反,若不是你们及时制止,两京就危险了!” 司马懿上奏说:“臣听说申仪秘密告发了反情,本想上表奏明陛下,又担心往返耽误时间,所以没有等待圣旨,连夜出兵。如果等待奏报,就中了诸葛亮的计谋了。” 说完,将孔明给孟达的密信呈上。曹睿看完后,高兴地说:“你的学识,超过了孙武、吴起啊!” 赏赐给他一对金钺斧,以后遇到机密重要的事情,不必奏报,可以自行决断。随即命令司马懿出关攻打蜀军。司马懿上奏说:“臣举荐一位大将,可以担任先锋。” 曹睿问:“你举荐何人?” 司马懿说:“右将军张合,可担此重任。” 曹睿笑着说:“朕正想用他。” 于是任命张合为前部先锋,跟随司马懿离开长安,前去攻打蜀军。正是:既有谋臣能用智,又求猛将助施威。不知道这场战役胜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