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野心
入夜后的盛京城,街上虽依然人来人往,却失了往日的繁荣热闹,充斥着一种惴惴不安的恐慌。
路上行人神色惶惶,弥漫着无望的悲苦。
长街尽头,小巷深处的公主府,惠宁公主沐浴后坐在铜镜前梳发,许崇光在一旁给她打扇,两人似一对寻常夫妻般睡前闲话。
只是他们谈话的内容,却叫人心惊肉跳。
“靖王可真是沉得住气,都到这般时机了,还不动手。”惠宁公主有些生气。
靖王不动手,她也没法动手,只能一日日耗着。
许崇光摇着扇道:“他向来如此,野心甚大却城府不足,欲成大事又瞻前顾后。”
“不能再这么拖下去了。”惠宁公主‘啪’地搁下玉梳。
许崇光摇扇的手顿住,面色严沉道:“你想要如何?”
惠宁公主转过身来,嫣然一笑,“做为皇姐,自是得帮他一把。”
许崇光不解,惠宁招手让他靠近,同他耳语了几句。
他听后皱起眉头,“如此怕是会死伤无数。”
惠宁公主毫不在意,“一群灾民罢了,本也无家可归,不知能活到几时。”
“况且,每成大事,哪有不牺牲流血的。”惠宁公主说的云淡风轻。
许崇光闻言沉默了好一会儿,道:“此事若要为,必得借助风向。”
“嗯。”惠宁公主点头,“让祈先生看好天象,定要确保万无一失。”
祈先生,是公主府的幕僚,擅长观测天象。
“还有各处也得做好呼应准备,每一环都不得出错。”
“再就是靖王那边,需得把他逼紧些,磨磨蹭蹭的能成什么大事。”惠宁公主语中尽是轻鄙不屑。
许崇光放下扇子,绕到她身后为她按揉额角,“你此招一出,他不急也得急了。”
惠宁公主自得勾唇,“筹谋多年,你我总算可扬眉吐气了。”
望着她雍容端丽的脸上显露着勃勃野心,许崇光未有丝毫害怕厌恶,反而觉得更加迷人。
他爱她,愿意竭尽所能成全她的野心。
接下来的几日,许崇光忙的分身乏术,在一个落日绚烂的傍晚,终是将一切安排妥当。
晚膳后,夫妇俩携手登上观星楼,品茶闲话看漫天星辰。
观星楼位置奇佳,他二人坐在最高处,可眼观盛京各处。
夜色逐渐浓沉,各酒肆店铺生意大不如前,早早便关了门。
未到宵禁时间,街头巷尾已沉寂一片,只剩下更夫沿着街道敲锣巡喊。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七月的天,万物都被烈日烤的枯焦,只要遇上一点火星,再被风一吹,便可燎原。
城墙下的火便是这般起的。
等守城士兵发现时,夜风已将火星吹的到处都是,干燥的草棚被火苗一舔,轰然燃烧。
“快跑,起火了……”
“救命啊,救命……”
草棚中熟睡的灾民被烤醒,惊慌失措的奔走逃离。
然草棚搭的粗简,大火一烧就垮塌了,许多来不及跑的灾民被困住,有的被倒下的柱子砸伤,有的被大火烧的凄惨哀嚎。
“灭火,救人,快……”守城士兵迅速展开营救,但终究快不过火势。
今夜起的是东南风,顺着城墙呼啸而去,卷着星星点点的火似一头吃人的猛兽,将所有草棚都点燃。
一时之间,城墙下乱作一团。
得到消息的潜火队和巡防营第一时间赶来,各司其职的忙活开。
然灾民人数太多,草棚也太多,一眼望去只看到一条凶猛火龙,不知尽头。
虽极力抢救,但还是伤亡无数。
幸存下来的灾民怨声载道,哭天喊地,最后奋起冲锋,要冲破城门进到盛京城里去。
因抢火救人的缘故,城门大开防守薄弱,加上灾民愤怨冲天,守城士兵不敢动手,很快就守不住了。
灾民们沸反盈天,认为只有进到城里去,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不知是谁带头嚷嚷了两句,群情激奋的灾民们齐声喊了起来。
“太子无道,残虐万民,天谴警示,国之罪人,退位让贤,以救苍生……”
涌进城里的人越来越多,呼喊声便也越来越大,惊醒了整个盛京城。
文武百官从睡梦中醒来,火急火燎的穿上朝服赶去皇宫。
齐聿修听到禀报时,很是意外,随即便是狂喜。
真是老天攘助。
如此一来,他便可名正言顺的逼宫请君退位了。
齐聿修一边穿衣收拾,一边吩咐下令,急不可耐。
临走前,余芷宁送他出门,嘱咐他万事小心。
齐聿修捧着她的脸狠亲了一口额头道:“等我回来,你就是皇后了。”
话落,齐聿修志得意满的走了。
余芷宁望着他的背影,期待又紧张。
灾民涌入城中后,游街示威,一路朝着皇宫而去。
巡防营全体出动镇压拦阻,无济于事。
公主府的摘星楼上,惠宁公主饮尽杯中茶道:“好戏开场了,我们也得准备准备了。”
许崇光起身道:“为夫先去开道,公主歇歇再来。”
“那我等着夫君的好消息。”惠宁公主笑的明媚恣意。
“定不负公主厚望。”许崇光朝她拱手致意,随后快步离去。
惠宁公主站在观景台上,听着远处街道上的高喊声,望着皇宫的方向摇头叹息。
“皇弟啊皇弟,你可有大麻烦了。”
“姐弟一场,皇姐一定会救你的。”惠宁公主说完,露出诡谲莫测的笑容。
夜风轻拂,吹的惠宁公主衣摆猎猎作响,像得胜时的旌旗。
今夜的盛京,无人入眠,是载入史册的一夜。
齐聿珩高坐在崇政殿上,与百官商议。
事发突然,满朝文武都焦头烂额,未有良策。
有人趁机提议,让齐聿珩顺从百姓呼声,先行退位以平民愤,暂且稳定灾民。
且,还要齐聿珩写罪己诏。
罪己诏一写,那便是承认自身过错无可更改了。
“荒唐!”方敬和怒道:“殿下勤政爱民,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何错之有?”
“此时正值我东临危难之迹,殿下若退了位,何人能担此大任。”
“方大人所言有理,国不可一日无君,靖王殿下圣明神武,爱民如子,可为君主。”靖王一派的朝臣顺势接话。
话说至此,意图已十分明显。
有人带头后,其他朝臣也相继出声。
一场逼宫夺位之争,正式拉开序幕。